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从柏拉图到蒯因,哲学家们提出各种方案证明"a=a"和"a=b"没有区分。这些证明尽管没有逻辑错误,但是违反经验,还是有瑕疵。弗雷格通过赋予语词意义和指称,试图证明"a=a"和"a=b"在认知意义上有区分;但是,由于弗雷格允许意义不同的语词可以有相同的指称,他的努力还是功亏一篑,"a=a"和"a=b"依然没有区分。有关同一性问题的讨论,尽管弗雷格的回答符合经验,但是不如柏拉图等人的回答在逻辑上完备,没有矛盾。这是一个很无奈的结局。  相似文献   

2.
区分语言表达式的涵义和指称是弗雷格意义理论的著名观点,但由于弗雷格从未给“涵义”以精确的定义,因而涵义问题至今仍然是哲学,尤其是语言哲学争论的焦点问题。从认知价值和同一关系两方面,弗雷格认为必须区分涵义和指称。涵义在弗雷格系统中主要有三种功能,由于概念模糊而功能广泛,弗雷格的涵义概念产生了诸多困惑。  相似文献   

3.
指称表达式和对象的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到考察。依据"指称"概念家族中的若干重要区分,文章建立了不同层次的指称问题的讨论框架并讨论了其中的关联。这一工作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新指称理论对传统描述主义指称理论的批评。  相似文献   

4.
论巴尔·希勒尔的索引词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尔·希勒尔是第一个对索引词理论做系统研究的学者,他的索引词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对语用指称和语义指称的区分。该文在给出“语用指称”和“语义指称”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他的“索引句是不可消除的”这一论点,并较为详尽地分析了希勒尔的理论与斯特劳森在《论指称》中相关理论的异同,还对希勒尔的理论做了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由弗雷格提出的表达式的指称问题引起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争论,这场争论推动了指称问题研究由语义分析向语用分析转化。罗素给出了关于摹状词的经典的语义分析,斯特劳森、唐纳兰和克里普克则从语用的角度分析了表达式的指称,用说话者的意图、语境等语用要素来分析表达式的指称,从而深化了指称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历史的、批判的眼光考察各种类型的专名指称理论 ,指出其各自的理论得失 ,认为摹状词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 ,而历史因果理论总体上是正确的 ,但仍不能全面解决专名的指称这一复杂的理论问题。最后 ,从方法论上对专名指称理论研究进行反思 ,认为这一研究应从公共指称和私人指称两个角度展开 ,并且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 ,才能对专名指称理论问题有个较完满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公孙龙的枟指物论枠是一篇研究指称性质和功能的文章。枟指物论枠中的“指”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一是指称行为 ,二是指称对象。“物”也有两种不同的意义 :一是指潜存的不可判分的存在之场(混沌) ,二是指具体有形之物。公孙龙又进一步区分了指称行为的两个方面 :作为可观察到的指向动作与作为不可观察的分殊行为。当我们指向潜存的不可判分的存在之场 ,被指的那个域就与其他东西区分开来 ,成为具体有形之物 ,这便是作为分殊行为的指称行为。很显然 ,凡具体有形之物 ,都是指称对象。作为分殊行为的指称行为不是指称对象 ,而是具体有形之物成为可能的条件。但作为可观察到的指向动作的指称行为却是指称对象。  相似文献   

8.
关于弗雷格的语境分析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雷格意义理论的一个著名论点是:一个句子的指称是其真值,并且句子的指称依赖于语境。弗雷格区分了直接语境和间接语境。在直接语境中,一个句子表达它的直接指称即它的真值,在间接语境中,一个句子表达它的间接指称即它的涵义亦即它的思想。有了直接语境和间接语境的概念,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在许多情况下具有相同真值的句子并不能进行保值替换。笔者认为,弗雷格的语境理论虽然很有价值,但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仍有明显的不足。为此笔者提出一个与弗雷格相反的观点,即:句子的指称不是真值,而是它所对应的事件。并以此解决弗雷格所面临的一些疑难  相似文献   

9.
构式压制型指称性转喻和概念映射型指称性转喻构成了一个转喻连续统一体。在这个连续统一体上,一端是构式压制造成的转喻义,一端是概念映射生成的转喻义。构式压制型指称性转喻和概念映射型指称性转喻在词义永久性、功能转移和语用效果方面有差异。对转喻连续统一体分析表明,视角、突显和心理扫描识解方式是构式压制型指称性转喻和概念映射型指称性转喻产生的认知动因。  相似文献   

10.
诸如"话题""焦点"和"话语指称物的认知状态",这些归属于信息结构的范畴,在某种意义上与已知和未知信息的分布相关。有些信息结构特性可用语法限定来解释,而另一些可归因于对信息被加工和传达的方式的非语法限定。已知—未知信息有两个不同意义:指称性意义和关系性意义。有些现象,不管是指称意义还是关系意义,必须在语法中得到解释,而另一些现象则是不一定被表征于语法中的语用效果,因其为语言系统与制约交际中推理过程的一般语用原则的相互作用所引起。  相似文献   

11.
意义的指称论的研究以语词特别是名称的意义(涵义与指称)研究为中心,最早从穆勒开始,经历了"弗雷格-罗素"的专名理论、维特根斯坦和塞尔的簇摹状词理论,以及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的历史因果指称理论等阶段。这个主题的研究形成两大基本流派:专名的摹状理论和专名的因果指称理论。二者对"专名有无涵义"这个问题分别做了肯定与否定的回答。基于此,拟在这两大流派思想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建设性的整合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克里普克提出了一种新的名称理论,认为名称是指示词,只有所指,没有涵义,这一理论是对罗素等人的传统指称理论的巨大挑战。此外,他提出关于可能世界和必然性的学说,严格区别了必然与偶然、先验与后验这两对范畴,这是对分析哲学传统的一次重大的突破,为模态逻辑语义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克里普克的语言哲学不仅为逻辑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领域,还促进了科学实在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罗素以现代逻辑工具分析限定摹状词,提出了摹状词理论。后从斯特劳森开始,经唐纳兰和克里普克,到20世纪80年代将情境语义学思想运用于分析限定摹状词,使得该项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化。在这中间,克里普克的研究独具特色:一,他是站在“语用学转向”的制高点上研究摹状词的;二,他虽然对名称的摹状词理论进行了批判,却捍卫和发展了摹状词理论。而在这些方面,国内学界还存在忽视或混淆。  相似文献   

14.
语言意义是一切语言哲学学说的中心。换而言之,意义问题得到了哲学家极大的关注。以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为代表的专名描述性理论认为专名没有涵义,其涵义体现在摹状词或簇摹状词上;克里普克、普特南等人深刻地批判了描述性理论,认为专名经过因果链的传播,在语境的限制下,通过映射体现出专名的涵义。  相似文献   

15.
G.埃文斯是专名指称理论最新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专名指称理论继承了克里普特的因果历史指称理论,强调决定专名指称的事实和社会历史因素,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专名的"制造者"、"消费者"以及"专名使用语言实践"等新概念。埃文斯认为,如果有一个对象X被一个专名NN的"制造者"们经常且连贯地辨认为X的指称,那么这个对象X就是NN的指称。埃文斯的专名指称理论为解决"如何确定专名的指称"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专名有没有涵义和如何指称的问题,塞尔提出了摹状词理论,认为专名不仅有指称而且有涵义。而克里普克则坚持历史因果理论,坚持专名只有指称没有涵义。文章通过分析比较这两种观点,发现这两种理论之所以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对专名涵义和指称的理解有所不同, 因此,与其说二者是对立的,不如说是互补。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Giora的分级显性意义假说分析了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理论,并对反语中的认知参照点进行分析,得出反语中的认知参照点也是层级突显的结论,为反语的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刘半农是国内最早翻译泰戈尔和屠格涅夫散文诗的译者之一。在翻译两位外国诗人诗作的过程中,刘半农接受了他们的影响,吸取他们的创作技法,在自己的散文诗创作中做了成功的借鉴。对比分析刘半农的散文诗翻译和创作,印证了刘半农在两个方面借鉴外国散文诗的创作技法:一是对屠格涅夫散文诗对话体的借鉴,二是对泰戈尔散文诗独白体的借鉴。刘半农的诗歌翻译、译诗借鉴与诗歌创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