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具体实际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统一,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只有把科学发展观放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来学习和理解,牢牢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才能完整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相似文献
2.
1909年前后,列宁的第二次哲学研究的重点是哲学唯物主义,其中最重要的人物还是哲学家费尔巴哈,由此,他给我们留下了关于费尔巴哈<宗教本质讲演录>的摘要笔记.我们能看得出,此时列宁在读费尔巴哈哲学时,始终紧紧地关注一般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3.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深厚实践基础;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4.
论自然的历史观与历史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哲学是以人类行动为题域的哲学,在其进展中,从以政治、伦理为主题到以道德、历史为主题,再到以存在为主题,实践哲学逐步把自身作为一种历史哲学的意蕴开展出来;与此同时,它也把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所是与生命所是的关系明确下来。实践哲学的开展本质上是围绕这一基本问题而进行的,与此交织的是自然的历史观与历史的历史观,前者属于无人身的存在论,后者则属于无自然的人类学。它们共同构成了实践哲学基本问题的问题性。从这样一种视角来把握西方实践哲学,可以看到,实践哲学将以一种更高的形式走出人类学,回归存在论。 相似文献
5.
6.
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哲学传统,这种文化哲学传统是对维科文化哲学的批判继承。在继承方面,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采取了文化哲学的范式,把实践看作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从人的文化性和生物性的统一上说明人的文化创造是如何可能的,把人的历史创造、人的发展看作是不断克服自身的自然性而走向文化性的过程;在批判方面,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以工业阐发人的理性,并以此作为人的文化创造的感性基础,把近代哲学的抽象的理性改造为人的现实的批判的活动,从而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哲学品格。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这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品格中发展出马克思主义的工业文化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7.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短短一年之内,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可谓环环相扣,时效显著,很快就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同并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列宁社会过程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法的"核心"——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精神和社会科学的阶级特征。基于这些基本原理,在列宁的社会辩证法结构里呈现出这样一些必要的元素,如历史性原则、总体性、反映/表达机制和超意识机制等。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中的主要贡献是,对处境做出具体的历史分析,以及让积极、主动的革命主体返回到社会历史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比较历史社会学和组织社会学的视角,在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与俄国革命民粹派、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以及中国共产党进行相关比较的意义上,对列宁建党理论的经典著作《怎么办?》作了新的诠释。本文先分析了“灌输”机制在欧洲、俄国和中国的异同,而后重点解析了《怎么办?》第四章中三个核心的组织问题:通过对比韦伯对职业政治家的分析,阐释了列宁对职业革命家组织的重要性的理解;通过与中共白区工作的比较,突出了列宁提出把精干的组织核心与差序的组织圈层结合起来的意义;通过与俄国革命民粹派及第二国际的比较,展示了列宁关于政党组织的密谋性和集中性思想的渊源及其流变。本文的上述分析为“组织的武器”这一经典的论题赋予了新的理解。文章最后指出了中国社会学在单位和组织研究上从技术性分析走向追根溯源的政治性分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1908年至1909年前后,虽然列宁已经完成了<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但他仍然大量阅读哲学文献,开始了第二次系统的哲学学习和研究工作.从他留下来的读书笔记和批注中发现: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打算,即他还想全面了解当代哲学思潮,其中,就有对西方哲学和科学本身发展状况的关注.特别是在时舒利亚季科夫的<西欧哲学>和莱伊的<现代哲学>的阅读批注中,我们看到了此时列宁对西方哲学的基本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11.
12.
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 ,人均GDP到 10 0 0美元后是个关键时刻。因此 ,强调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目的是 ,既要让经济持续发展 ,又要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求。文章从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城乡协调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关系、缓解就业、政府职能的转变、北京的发展等几个方面做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3.
印度人民党的意识形态是以整体人本主义和印度教特性为主体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主旨在于强调印度民族就是印度教民族,强调印度教文化价值体系.由于政党的意识形态受制于社会环境,因此,要不断作出调整.印度人民党的意识形态经历了五项政策原则、整体人本主义和印度教特性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印度政治和社会形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的人学追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追求。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更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作为工作原则,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看待人、对待人。我们的工作既有经济和文化工作,也有政治和司法工作。然而,我们在上述工作中,因对人的理解方面的不足,出现了一些不尊重人的权利和权利未能获得有效保障的现象。如果我们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和立场对科学发展观加以检视和追问,将有助于上述现象的克服和解决,有助于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5.
关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我们理解青少年的心理成长提供了一种经典的分析视角。本文在简要介绍自我同一性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青少年自我意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和特点,并提出了该理论对指导我国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形成的诸多生存方式,它的整体性特点体现了动态与静态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统一,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从时代性、实践性出发,把文化的核心要素嵌入当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有机融合,科技与人文的视界统一,它是对人本文化的积极扬弃以及和谐文化的崇高追求。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及对人文奥运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表明了党中央治国治理社会的新理念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一新理念为深入理解 2 0 0 8年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精神 ,提供了根本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现代产权制度与科学的发展观是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两个重要理论突破,两者存在着紧密联系。现代产权制度是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的一个基础和关键,"五个统筹"是联系两者的中介。其关系体现在: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市场产权制度改革,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从清晰界定产权与促进产权流转的新视角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