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秦地多作家,陕西重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秦地作家多小说,倚诗文,是为一大优长,且成就丰,传播广,影响大.而报告文学创作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李若冰、魏钢焰之创作高峰以降至今,专注于这一领域且有集束性成就者并不见多.近年来,集记者、编辑、作家为一身的陈若星,以报告文学创作的执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学风格.我概之为"大爱情怀的拥抱;视野论域的广阔;清朗风格的怡人"这样三个层面的文学品质.如此文气绵长,情采厚重文本的奉献,无疑倍增了陕西文坛创作的丰盈与时代大写的应有张力.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之所以没有选择离群索居的隐逸方式,实是因为其无法割舍的人间情怀;而其之所以相较于其他隐者而独具人间情怀,主要得益于他生命哲学的观照.陶渊明的生命哲学最重要的内涵则在于他对生命活在当下的存在关注、对生命顺情适性的价值判断以及对生命诗意栖息的精神追求.基于这样的生命哲学,而孕育了人间情怀,而最终形成了陶渊明自己的隐逸方式.  相似文献   

3.
道家的心灵理论,偏重于“天”而不注重“人”,比较缺乏“人”的欢乐色彩;儒家的心灵状态,偏重于人为的“人”而不注重天然的“人”,所以缺乏发自天性的欢乐色彩。陶渊明注重天然的人的生活,所以能够跳出两种思想的局限,让心灵呈现出最佳的和乐状态。  相似文献   

4.
走在尘世的两极——《空山灵雨》的佛教精神与人间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地山是一个文化“混血儿”。传统佛教的出世精神使他悲叹“生本不乐”,中国人的世俗情怀则使他执着现世人生,所以佛教思想与世俗情怀的矛盾,成为贯穿其《空山灵雨》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5.
“波”是1979年王晓达发表科幻小说处女作《波》的绝对主角,给读者带来了关于未知世界的新奇的想象和生命体验,迥异于当时文坛主流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与审美价值.王晓达在进行科技推想时,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通俗文学中某些元素与意象.同时,还在作品中寄予了深切的人文关怀以及对美好事物、纯良人性的欣赏.  相似文献   

6.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经典命题。先秦道家认为天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天人相分。《老子》认为天道无为且没有情感,而人道则力图有为并且追求仁义,故天人之间是相分别的。庄子一面继承《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另一面又指出以礼乐教化为代表的人类文明不仅与天道是相悖、而且还会残害事物的天赋本性,故庄子主张存天而灭人。老庄天人相分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对于现代文明而言只能吸收其积极的内核。这就是当今人类社会要充分重视天地自然的地位和价值,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乃至一体共存。  相似文献   

7.
学僧的文学创作及其所呈现的入世转向,离不开"人间佛教"的深刻影响。太虚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是中国近代以来佛教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现代佛教革新方向的确立,进一步推动了佛教的"社会化"与"世俗化"。五四前后,僧界涌现出特殊的学僧群体,他们基本上是太虚思想的支持者和拥护者。深受"人间佛教"思想影响的他们,在文学创作上自觉追求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面对国家的被侵略,不忘爱国情怀的抒发。更为突出的是,他们敢于直面佛门内部的新旧冲突,尝试运用小说的形式描述年轻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感伤的情绪尤其浓郁,它是学僧作家自身困境的真实表现。僧俗之间的隔膜、冲突等不和谐的一面,他们也予以表现。学僧用写实的笔法关切现实生活,具有先锋意识和入世情怀。  相似文献   

8.
天人关系不仅是汉文化系统的主要问题,也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思想所具有的内涵之一。西南少数民族先民对天与人有着丰富的认识,在天人关系上表现为天人同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思想。特别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内涵,而且具有宗教神学的意蕴,为西南少数民族的信仰提供了理论支撑。这种把天地人看成一个统一的宇宙图式的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天人观的主旨是相一致的。通过对西南少数民族天人观的探讨,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南少数民族思想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为现代社会的生态保护、养生理念、人生境界等方面提供了文化资源与借鉴,凸显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各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往往忽视人类维护自然的义务;二是否认将人类伦理道德扩展到自然界的必要性。而荀子常自觉地将“天”(自然)人合一,并要求人们在“制(顺)天命而用之”的同时,应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他主张把人类伦理关怀视野从人际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礼”事于天地。从二者之间的区别得出结论:荀子的天人论非人类中心论。  相似文献   

10.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荀子提出“天人相分”的思想,内含天人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当今之世。天人关系观点虽多,但天人相通即对立统一思想确是大多数有识之士的共识,从荀子的天人相分到当今的天人相通是天人关系问题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一个圆圈,在环境问题倍受关注的今天,理顺这一思想圆圈,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汉前、中期,整个社会笼罩着一股天人感应神学思潮。作为史学家兼思想家的司马迁,也以“究天人之际”为其撰写《史记》的宗旨,这自然引起后人对他的天人观的关注。纵观《史记》一书,无论是谈论王朝更替的历史大势,还是叙述具体人物的成功与失败,司马迁都充分肯定人为的作用,体现了一种重人事的思想。《史记》在一些篇章中,还对天道进行了质问,肯定占星活动与时代战乱密切相关,并对统治者求仙长生的荒唐行为做了揭露和刺讥,如此等等,都反映了司马迁具有较为明显的天人相分的思想。但是,司马迁重人事,疑天道,却从未否定过天命的存在。《史记》鼓吹的“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王权先天注定论和圣王同祖于黄帝的“报德”思想,肯定灾异之变与人事的密切关系,以及对怪诞故事的记载等等,都充分说明司马迁对天命王权和天人感应思想是做了一定程度的宣扬的。因此,我们对司马迁的天道观要有一个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在肯定其重人事思想之积极内蕴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他还没有完全摆脱这种天人感应时代神学思潮的束缚。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天人关系中虽然还有一定神秘色彩,但是人文德性的认识乃是其中主流.子思学派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天人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尤其通过天命之谓性等观念实现了天道性命的贯通.但子思学派在心性和工夫的论述方面比较粗糙,无法将天人的贯通完美实现.孟子则在此基础上十字打开,一方面通过积极和消极两面的天人关系更好的证成了天人之道的贯通,另一方面完善了内在的德行修养功夫,从而将思孟学派的天人之辨予以了真正完成.  相似文献   

13.
论沈括的"天人相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宋,"天人相分"以它独有的方式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沈括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及时地将"天人相分"思想贯彻到他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大胆实验,勇于创新,遂成为"中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因此,认真挖掘沈括"天人相分"思想的深刻内涵,对于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北宋科技发展的内因与动力,不无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时期,思想界处于天人关系由天到人转变的过渡状态,思想界天人二元思维模式交错并存。伴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春秋时期的人物品评之风非常兴盛,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物品评的高峰。思想界的天人二元思维模式使得春秋时代的人物品评也具有典型的天人二元的特征。其具体表现为相术观人与实际考察相结合、品评人物与人物命运预测相结合等等。  相似文献   

15.
天人观是一个系统的哲学命题,孟子和庄子在这方面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孟子和庄子的天人观,既有着相同之处,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同一性在于都认可“天”的主宰性,并且认为天与人之间最终能达到“天人合一”。其差异性则有三:一是对“天”的意义有不同的阐释;二是对“天人合一”的理解有不同;三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方法不同。  相似文献   

16.
“道”是王安石诗文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道论是王安石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安石的道论主要包含天道论与人道论两部分。天道论就是宇宙本体层面,王安石认为道的本体是元气,元气运行形成万物。王安石的天道论可概括为“宇宙道气论”。人道论就是人类社会层面。王安石人道论的主要内容是德业并举,重视道德节操和建功立业。王安石道论的重要特点是“天人二分”思想,他认为:天道有天道的运行规律,天道重自然无为;人道有人道的运行规律,人道重德业并举;天道与人道之间有时会发生关系,但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天人二分”这一思想主要是为他的变法服务的。王安石的“天人二分”思想,是以往关注王安石的学者们所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老庄的生态伦理思想为解决我们当前的生态(环境)危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生态智慧。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老庄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其物我为一、知常知足知止及贵生尊生的内涵,包含着生态整体和谐思想、维护生态平衡原则和生态关怀精神。这些思想启示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应遵循自然规律,践行绿色消费,尊重代际公正,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持续共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史官文化天人观,是司马迁“实录”与“爱奇”相统一的思想及著名的“发愤著书”说的基础,并从总体上构成了司马迁文学思想的深层理论依据和逻辑起点。以往的研究正因为忽略了这一点,而对司马迁的文学思想产生了诸多的误解。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古代儒家从天人合一引申出天人合德,论证了本体论依据,确立人的价值和道德的本原;天不仅是个人和人类社会的道德之本,而且也是人类的道德价值本原。天人合德建立了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立论根据,高扬了人在宇宙间的主体性和独特的道德价值属性,确立了儒家伦理道德的终极关怀和价值追求,反应了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20.
“天人观”通过对“天人”关系的探讨,追问、反思世界与人生的究竟义。《庄子》中的“天”、“人”是一对互相对应的概念,“天”主要指代表宇宙运行本然之则的“自然之天”,“人”主要指违背万事万物本性的存在。以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为主旨,《庄子》论述了“天人”关系的三层涵义:“自然与人为”关系、“本性与非本性”关系和“理想境界与人间世界”关系,三层涵义依次递进,阐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确人应当追求逍遥自由的终极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