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生活中一直有所谓“法律是低层次道德”的观点。这种观点不仅逻辑前提虚构,而且在中国还与传统“法刑观”和“德主刑辅”论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法治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法治文明中的法律是基本的道德。所谓基本道德就是能够也需要转化为法律的道德。基本道德是社会生活有序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也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不可忽缺的道德。基本道德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基本道德的维护通常不能仅以道德的手段,而且主要以法律的手段,故出现了基本道德向法律的转化。同时,基本道德也是非基本道德得以存在的前提和依据,尊重基本道德是非基本道德的前提。非基本道德不得违背基本道德,更不能破坏基本道德。这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刘昕 《理论界》2005,(7):45-45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道德建设,本文试图做出一点回答。一、坚持从实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从实际出发,这是总结半个世纪以来道德建设的成败得失而取得的一条基本经验。它的哲学根据,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原理。毛泽东同志把这个原理通俗地表述为“实事求是”。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坚持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就是坚持和实践党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社会…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所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人民美好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同样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旨在与大家分享笔者对道德建设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洪连 《兰州学刊》2006,3(8):163-165
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事关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事关农村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目标的全面实现。然而,现阶段农村道德建设还面临部分农民精神空虚,理想信念淡化;个别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农村权力道德腐败,影响干群、党群关系;农村社会风气滑坡,社会治安状况堪忧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需要正确把握农村道德建设的运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行之有效的道德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5.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要义是既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又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促进人的发展应当注意五个问题:1.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重构政治价值取向;2.关注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3.明确“全体社会成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5.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程海霞 《中州学刊》2002,(2):176-178
尼采把超善恶视为社会实现由“道德时代”向“道德以外时代”迈进的唯一途径。它四层含义 :从上帝走向人自身 ;从理性走向非理性 ;从他者的解释走向自我的叙述 ;从重善恶走向超善恶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道德文明历来包含先进与落后两个部分。先进文明形成的社会物质基础是相对于以往时代处于先进状态的经济关系,包括为建立这样的经济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社会制度而进行的革命斗争;高尚文明历来都是以往时代创造、洗礼、积淀和传承下来的,是人类道德文明的精华。根据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把先进文明与高尚文明合乎逻辑地统一起来,是每个历史时代道德建设的应有理路。  相似文献   

8.
论和谐社会与个人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宝华 《东岳论丛》2005,26(4):69-71
和谐社会是以道德建设为基础的社会,个人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石。个人道德建设存在层次性,表现为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应该追求不同层次的最低道德标准,并鼓励他们向更高的道德层次发展。个人道德建设就是在核心道德价值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社会角色提出要求,正确发挥自己的作用,达到“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考察当代社会道德状况必须围绕权利和义务这一核心关系,区分社会伦理和个人伦理两个重大维度。加强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应该进一步保障全体公民的权利,同时强化公民的义务意识。社会的道德建设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个人道德觉悟的层次提升,而主要是一个异质性的结构协调问题,即底线伦理、共同信念和终极关怀的三维道德结构的协调。底线伦理(法律规章)的核心原则是“秩序”,其功能主要是保障基本的生活秩序;共同信念(社会伦理)的核心原则是“正义”,主要在于建构保障公民权利的社会结构,当然也要求公民养成相应的德性;终极关怀(个人伦理)的核心原则是“义务”,要求公民个体更多地承担起对总体的义务。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至少可涵盖十二个方面的基本理论层面:一是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理论核心;二是坚持义利统一;三是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四是发扬了革命的功利主义;五是突出了社会主义应当富裕;六是具有社会主义人道精神;七是强调人格国格;八是强调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九是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道德评价标准;十是继承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道德传统;十一是道德教育应与法制建设相结合;十二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作道德建设的模范  相似文献   

11.
道德关怀:现代道德建设的重要理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祥 《东岳论丛》2005,26(1):150-154
道德建设不应局限于拓展和完善道德准则和规范,以破解新领域中不断产生的道德问题。道德要探询其“必然之理”,关怀生命主体,使之内化道德要求,从而实现主体的道德自由,拓展道德生存空间。这就需要挖掘中国传统的伦理资源,实现道德的现代性关怀,尊重人的主体性,并完善伦理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2.
道德是社会所接受的和生活于社会中的阶层所接受的具体行为准则。大学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学道德教育。建设有道德情操、高尚品格的教师队伍,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强化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注重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的自身修德。我们的大学应成为文明薪火的传承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和人才资源的聚集地。  相似文献   

13.
科技与道德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向伦理道德学说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需要我们给出理性分析。基于此,本文首先对科技与道德的关系作了历史性探索,然后探讨了科技与道德的相互作用,最后指出如何处理科技与道德的“两难推理”。  相似文献   

14.
道德建设要走出当前的困境,不仅要有法制的完善,而且也需要美的启迪。本文从时代特性、社会需求和人的需要三个层面分析了审美因素对道德建设的影响,认为道德建设只有反映时代审美特性、切合社会审美需求、立足人的审美需要,成为美的道德建设,才能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15.
黄平 《兰州学刊》2001,(4):58-60
为了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 ,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使我国的市场经济真正成为“法制经济”。但是法律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伦理道德基础 ,法律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来自于伦理道德 ;同时法制先天的缺陷需要道德来加以弥补。在加强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看到道德对法制的基础性作用 ,不能片面地强调法制建设而忽视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孙洪义 《天府新论》2004,2(1):21-23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由经济伦理和社会伦理这两种主要道德构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一个既重视经济伦理,又重视社会伦理的社会,因此,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必须实现经济伦理建设与社会伦理建设的协调统一,以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经济伦理是伦理道德在经济领域中的表现,它所贯穿的核心价值目标是如何实现经济合理性与伦理正当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素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经济伦理为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道德基础;经济伦理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道德支持;经济伦理推动统筹兼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当前道德建设中 ,道德赏罚何以可能、何以必要做了粗浅的分析。从道德赏罚的“源”与“原”两个方面论证了道德赏罚的可能性。从个人道德修养 (涉及道德塑造、道德内化、道德责任三个方面 )和实现社会公正角度 (涉及行为的代价与补偿、正义文明理性社会的要求两个方面 )论证了道德赏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道德状况出现了紊乱和“滑坡”的现象。新旧体制转换带来了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使现代中国人承受着新旧道德的冲突,陷入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这种困境表现为道德评价失落、价值取向紊乱、各式各样的非道德主义泛滥、道德控制机制弱化、道德教育扭曲变形等。要克服当代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必须重建与现代化目标相一致的新型的道德文明,重建现代中国的道德文明,必须建立一个适合道德建设创新需要的道德评价体系,必须加强道德立法、借助法律文明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其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不良社会环境下的“道德不作为”和“陌生人社会”里的道德失范,表明道德危机存在着程度不等、范围不一的区别。导致“程度不等”和“范围不一”的原因是社会环境的差异。因此,道德建设的基点是社会基础的重建和社会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