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伦理学的首要动机是为了回应卢梭对现代性的激烈批判.为启蒙辩护.通过回应卢梭对资产者的批判和建构"公意"的努力,康德伦理学第一次无矛盾地表达出启蒙的核心价值观:善并非自然,它是理性的产物,而理性则要取法于普遍性,人借助于普遍性摆脱了自然的监护,从而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赞扬启蒙是社会和道德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道德政治”谱系中的卢梭、康德、马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道德政治是现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重大理论主题和思想趋向,其核心诉求是批判霍布斯、洛克式自由主义所造成的现代政治的非道德化,主张将现代政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该主题由卢梭开创,经康德和马克思拓展,形成了现代性批判的完整学术谱系,并成为现代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内在连接点。卢梭首倡建立道德政治,提出公民社会应该建立在公意和普遍性的基础上。康德以其道德哲学将卢梭的政治主题先验化,为道德政治奠定了一个全新的先验基础。马克思彻底批判和解构资产阶级财产权,将社会问题升级为政治问题,用穷人的权利取代普遍权利去规定现代人自由的最高意义,以此将道德政治议程推向了顶点。  相似文献   

3.
卢梭开创的"道德政治"论题对康德影响深远,其消极后果最终造成了康德伦理学的形式主义空洞性缺陷.黑格尔最先洞见到卢梭与康德之间的这种思想关联,并且深刻指明康德伦理学没有真正超越自由主义的契约论传统,其希望通过理性的普遍化来挽救现代性的困境并使之升华的努力没有成功,最终反而重新回到资产阶级社会的功利主义经验基地上.从根本上说,康德伦理学不能提升现代政治.  相似文献   

4.
卢梭和康德的关系是思想发展史上颇有意义的一页,深入研究这种关系将有助于阐明人类思想发展的某些规律和特点。卢梭和康德几乎完全是同时代的人(卢梭1712—1778,康德1724—1804)。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一位杰出思想家,康德则是德国唯心主义古典哲学的先驱。初看起来,这两位思想家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各自努力的方向、工作的成就乃至文风  相似文献   

5.
当人们谈论起康德时,总不免对他那崇高的道德境界怀有深深的敬意,这不仅是由于他那超凡脱俗的理论,更是由于他对自己理论的身体力行。然而当人们面对卢梭时,却往往被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道德思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巨大反差所震骇——正是这个蔑视一切现存的道德规范、放荡形骸我行我素、甚至把自己的亲生骨肉一个接一个地送进育婴堂的人,却成为西方近代社会中唯动机论道德观的创始人。可是当欧洲所有的以高尚言辞来掩饰自己卑劣动机的正人君子们纷纷对卢梭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出不可遏制的愤慨时,在道德生活方面最无可挑剔的康德却公然…  相似文献   

6.
卢梭和康德几乎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卢梭1712-1778,康德1724-1804)。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中独树一帜的思想家,浪漫主义运动之父;而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尽管卢梭激进的思想、抒情的文风与康德哲学的思辨、晦涩的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事实却是,康德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师承了卢梭。纵观康德思想发展的整个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康德之所以将兴趣从自然科学转向社会科学,正是卢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康德曾多次对卢梭作了高度的评价,并强调正是卢梭把他从教条主义的沉睡中唤醒过来,带领他从迷途中返回正道。在社会历史领域内…  相似文献   

7.
西方伦理学史上对道德形而上学多有论述,并成为康德伦理学的理论资源。以德福观为视角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需要明确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是纯粹形式的,道德与幸福一致是康德伦理学的理论旨归,而德福一致的至善则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最终完成。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具有一定理想性,但仍具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卢梭和康德几乎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卢梭1712─—1778,康德1724─—1804)。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中独树一帜的思想家,浪漫主义运动之父;而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尽管卢梭激进的思想、抒情的文风与康德哲学的思辨、晦涩的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事实却是,康德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师承了卢梭。纵观康德思想发展的整个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康德之所以将兴趣从自然科学转向社会科学,正是卢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康德曾多次对卢梭作了高度的评价,并强调正是卢梭把他从教条主义的沉睡中唤醒过来,带领他从迷途中返回正道。在社会历史领…  相似文献   

9.
张建宝 《理论界》2013,(7):111-113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意识到自由与道德规律之间"似乎无可逃脱的循环"。这个循环根本上关涉的是自由的实在性难题和道德规律的约束力难题。《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通过把我们辨析为"理智世界的成员"作为释疑之道。《实践理性批判》则把道德规律作为"理性的一个事实"而使其获得不可怀疑的地位,表现出了与《原理》的区别之处。但是这绝非部分解读者所认为的"巨大的颠倒",相反,《实践理性批判》是对《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的释疑之道的明晰和深化,最终达致"自由诚然是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道德法则却是自由的认识理由"的完整结论。  相似文献   

10.
儿童权利观念是在启蒙运动之后诞生的,洛克、卢梭和康德在儿童权利观念的启蒙上充当了先锋作用,他们奠定了西方现代儿童权利思想的根基.由于各自的政治理想不同,他们所建构的儿童权利观念也有着内在的差异.洛克在"有限政府"观念下建构儿童权利的观念;卢梭在"道德理想国"观念下建构儿童权利观念;康德在"法律共和国"观念之下建构儿童权利观念.  相似文献   

11.
张会永  席华娟 《兰州学刊》2006,(7):17-18,26
康德的道德信仰问题经常遭到研究者的漠视或误解。本文通过对康德道德信仰的必然性、特征及其意义等问题的分析,力图证明,对康德哲学来说,道德信仰绝对不是无用的累赘。作为解决纯粹道德哲学的形式主义缺陷的尝试,它是康德道德学说的本质要求和必然结论。同时,道德信仰作为沟通两个世界的桥梁,对康德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康德主张采用先验方法来确立道德原则.他认为,道德原则就是使意志成为善良所必须具备的最终条件--意志由道德规律所决定,善良意志就表现为自觉地选择和主动地服从道德规律的行为即"出于责任"的行为.如果道德规律是先天的,道德原则就必须先天地确立.康德通过道德规律的普遍性阐明道德规律概念及其表现--责任概念具有先天性,以此说明在理性中寻找道德规律的必要性;康德又通过自由概念证明了理性中存在道德规律、通过把伦理学划分为经验部分和先天部分来说明能够先天地在纯粹理性的概念中寻找道德规律,以此说明先天地确立道德原则的可能性.康德以先验的方法确立道德原则虽然有局限性,但这种方法使道德可能成为艰难曲折中的人类实现人是目的本身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3.
敬重感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它是理解康德道德哲学的一个关键概念,而对它的理解必须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它的对象、作用和来源。由于其对象的特殊性,它把作为物自体的道德法则和作为经验对象的道德行为沟通了起来;它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否定和肯定方面,而且也表现在纯粹实践理性的自我批准方面;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直接源自人的人格性,同时这种情感还具有赋义的功能———使情感也和知性范畴一样能给认识主体带来意义,由此就保证了处于物自体领域的道德法则的实在性,从而使道德法则在现象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许海 《阴山学刊》2003,16(1):17-21
莱布尼茨是影响康德的最重要的人物 ,康德哲学在许多方面都体现出莱布尼茨的影子。这可以通过分析康德的早期思想《纯粹理性批判》和康德哲学的整个体系得此结论。当然 ,康德与休谟、牛顿、卢梭、马克思等人都有思想联系。  相似文献   

15.
因为提出"回归自然"、"天才"等观点,卢梭与康德长期被奉为浪漫主义的鼻祖.但实际上,这是对他们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式的误读.与浪漫主义相对,卢梭的非浪漫主义和康德的反浪漫主义本质上都属于启蒙主义.尽管卢梭与康德的思想被误解为浪漫主义,却从反向推动了浪漫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关于康德义务论伦理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德的伦理学说,正如弗兰克纳所说,是一种一元准则义务论的学说。这种义务论学说的提出,是和流行于当时的18世纪法国的幸福主义和英国休谟的道德情感论有关的。可以说,这些学说都是针对当时西方的道德崩溃、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现状而提出来的,只不过各自提出的拯救处方不同而已。康德不赞成把道德的复兴寄托于人性中的道德感及快乐与痛苦的感觉,而是求助于人的理性中的道德法则和道德义务。在卢梭的启发下.康德意识到科学不是万能的,它不但不能解决道德复兴的问题.而且还有可能带来新的道德问题。因此,在培根的“知识就是…  相似文献   

17.
康德主体性道德哲学及其教育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全新 《文史哲》2003,(6):109-114
18世纪的康德哲学在道德哲学中实现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革命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树立了主体性在道德生活中的地位。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从作为人本性的理性和自由出发去寻求一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康德强调,人的理性是道德原则的基础,人是道德活动的目的,人的意志自由应体现为对客观的道德法则的遵循,对绝对命令的服从。康德的主体性道德哲学在教育学方面仍给我们以富有意义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卢梭、康德和凯尔森都提出了永久和平的构架,分别是统一的欧洲联邦国家、自由共和制国家的普遍性联盟、具有集中制裁权能的国际组织,都是后世国际法秩序的思想先驱,各自都为当今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法律秩序提供了知识基础.三者在处理"自然状态"这一假设和作为和平前提的"国家同质性问题"上的差异导致其理论具有根本性的不同.自然状态是卢梭和康德要克服的状态,而凯尔森将其作为走向集中性制裁之国际组织的出发点;国家的同质性是康德和平理论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一种先验规定,而凯尔森的和平构架对此完全予以忽略.他们和平架构的深层规范性基础各具特色,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都显得比较狭窄.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他们各自的规范性基础内容才得以充实.  相似文献   

19.
康德所描述的自然状态是战争状态。永久和平是康德所规划的未来的社会状态。在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时,康德不同于卢梭与霍布斯等以往的哲学家,他选择了向前看,去探索如何规划未来世界。战争作为大自然的合目的性的法则,被强制性地施加于人类身上,成为激发人类道德觉醒的动力。战争与和平本是相反的量,但在走向永久和平状态的过程中却成为一对同向的量,并且战争变成和平的前提条件。永久和平将以终极战争为必然条件。对末日审判的极端恐惧迫使人类不得不作出其他理性的选择。然而,由于人类的自私倾向,以公民-法治原则为基础的共和体制又是极难建立和维持的。康德最终富有预见性地看到商业精神在遏制战争和促进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康德将人类本性中的恶作为人类社会理性进步的原动力。于是,康德从理性角度为人类规划了能够走向永久和平的多重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通过对"幸福"概念的批判,否定了以获得幸福为目的的功利主义思想确立的道德准则及其确立根据,并强调了基于义务论立场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但诸多伦理学家却认为,康德在论述其道德形而上学过程中是借助了功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因此,他们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义务论立场提出了质疑,并由此为康德所否定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合理性进行辩护。通过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分析,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一种误解。康德尽管并不排斥幸福,但却坚定地反对将幸福作为道德的根据。康德是将道德准则建立在理性存在者的自由意志基础之上的。我们认为,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是义务论的,是义务论中最具典型性的道德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