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才开发》今年10岁了,在她刚满周岁的时候,我去浙江省人事厅办事。省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丁坚同志送给我五、六本人才类杂志,内有《人才开发》,并希望我向这些杂志社投投稿。就这样,我有幸认识了《人才开发》。 我几次投稿失败后,终于在1990年第1期《人才开发》首次发表了我的作品。从此后,我每年均有文章  相似文献   

2.
时节不居,岁月如流。《人才开发》杂志创刊至今已10年了。但我与《人才开发》的联系是较晚的,始于1993年;当年杂志的第6期发了我的以《人才的自用及外护》为题的第一篇文章,就这样,我与《人才开发》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她的积极的作者和忠实的读者。 近来,又翻阅了近几年的《人才开发》,总的感觉是,作为中国人才类的核心期刊,杂志的信息量大,内  相似文献   

3.
瞬间光阴,逝如流水,《人才开发》创刊至今已经整整10年了。这10年是我们共和国大发展的10年,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扩大,经济发展硕果累累,两个文明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10年也是《人才开发》茁壮成长的10年。从创刊时的起步到10年后的今天,她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她以严谨的作风和独特的风格,给成千上万个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成为人们的良师益友和知心挚已。她给人们知识,给人们启迪,而更多的是鞭策、鼓舞和激情。  相似文献   

4.
《人才开发》已经弹指十年了。 我研究人才学十余年,创立特殊人才学也有十年了。我看《人才开发》杂志,因为我搞人才学。从这一点出发,我说《人才开发》可能带有感情色彩,容易偏好,但同时也正由于这一点,我说《人才开发》可能因了解而言之有据,不易偏颇。 在我所接触的国内近十种人才报刊中,《人才开发》是办得最好的。一是选题的广泛性与深度结合得适  相似文献   

5.
人到中年,30年弹指一瞬间;暮然回首,我的终身事业竟然就是她——人才开发! 18年的讲台生涯,近12年的人才刊物的编辑旅程,我与“人才”结了缘。我爱她。 1988年4月我才进入《人才开发》。前辈们那含辛茹苦的创刊史,尔后与同仁们的奋斗拼搏征途——虽然,她才8岁多一点,可您看,她那双未脱稚气的水灵灵的大眼睛,她那初升太阳般的甜甜的笑容,见过她的人都会说:小荷正露尖尖角。 我巴望她快快成长,茁壮成长,因为这正象征着我们伟大祖国的人才开发事业在蒸蒸日上、兴旺发达。“花朵”般的100期,“花季”似的200期,“花蕾”样的300期……众人拾柴,众手浇灌;寰球虽小,可从事这重要而崇高的事业的人们应该说是“数以亿计”。 作为这亿万人们中的一员,我当尽职尽守自己的岗位,在大家的爱护、扶植、关注、督促下,全身心地努力使《人才开发》天天向上,日臻完美。  相似文献   

6.
《人才开发》创刊10周年了,很值得纪念。10年,对于人生,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十年树木”,《人才开发》已从一棵幼苗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我衷心祝愿它茁壮成长,更加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阴凉和幸福。 人生不能没有老师和朋友,我一生同样有很多老师和朋友。但是,在我众多的老师和朋友中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人才开发》是我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7.
《人才开发》经3年筹办,自1985年8月建社,1986年10月创刊,至今已有13年了。我于1988年4月从青海省委组织部《人才天地》杂志社调入《人才开发》至今已经10年半。筹办、创刊的艰难我虽没有经历,但不断听到有关领导的介绍,我深切领会到叶尚志老部长的含辛茹苦、呕心沥血。今天,《人才开发》已从一个幼童成长为一个"英俊少年",个中甘苦自不待言,一切成绩皆应归功于叶老的正确领导,一个革命老干部在各种风浪中能始终把握政治大方向,  相似文献   

8.
《人才开发》杂志自1986年10月创刊以来,至今年10月整整10年了。值此本刊诞生10周年之际,谨向所有关心、支持《人才开发》成长的读者、作者和领导、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1989年9月我受命担任《人才开发》杂志社主编,至今年2月也有6年零5个月。6年多的历程,感受颇多。感受最深的是,我过去长期在组织、人事部门从事  相似文献   

9.
在上海迎接“三年大提高”的日子里,迎来了《人才开发》创刊100期,可喜可贺。作为这份杂志最早的工作人员之一,似乎对这份为广大人事与人才工作者所关注和喜爱的刊物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因为,我所知道,《人才开发》从创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在老干部局工作的便利条件,常有机会与老同志们探讨学术理论和社会发展等问题。一次在谈到二十一世纪国家多么需要人才时,一位老同志向我推荐了上海《人才开发》杂志,他说:“新时期要有所为,不可不读上海《人才开发》”。他并送给我两期《人才开发》,我一口气把它读完了。仅这两期《人才开发》,就使我头脑豁然清新,获益匪浅。两期中的篇篇文章都激起了我思想的波浪。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人才开发》2007,(7):57-57
《人才开发》——我相见恨晚的至友我从事组织人事工作已十多年了,具体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总想能够找到一些同行请教和探讨。当我看到创刊已经20年的《人才开发》,我就象寻找到了一位相见恨晚的至友,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她的办刊定位和特色,使我从三方面受益:一是专家、学者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前沿探讨,有利于我们基层工作人员的知识更新,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二是党政、企业、高校、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人才管理方西的经验和问题探讨,有利于我们具体工作人员拓  相似文献   

12.
《人才开发》是一本非常好的杂志,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在理论上,给我们启迪,在实践上,给我们帮助。她已成为社会各界的知音,成为各级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成为人事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人才开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来到我们中间。短短10年,她由一颗新芽,经过编采人员的精心培育,使她茁壮成长,成为我国人才类的核心刊物。她融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为一体,站在人事制度改革的前列,积极传播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广泛交流人才工作信  相似文献   

13.
在工间休息时,拿一本书读读,那简直是一种享受。对我们读者来说,最爱读自己的书──《人才开发》。 每当收发员送来几本《人才开发》,职工们顿时停止闲侃声,争相抢阅,并专心致志看起这本书来。有时,一本《人才开发》不知翻阅了多少次,书上已沾满了油渍,纸张有些发黄了、破旧了,文字也不大清晰了,还被视为“宝贝”。你看了他又看,真是“爱不释手”。 我是《人才开发》的老读者。每一次读这本书都有新感觉,每一次读她都有新收获。近10年来,坚持读书已成为自己的一种爱好,受益不小。尤其是歌颂和赞扬人才方面的篇章,读后使人…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人才开发》杂志创刊20周年,我作为一名非常关心人才开发事业的老同志,谨表衷心祝贺。20年来,《人才开发》杂志正确宣传新时期人才策略,积极为人才开发服务,为国家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人才开发事业做出了贡献。同时今年也是我们国家建国57周年,本  相似文献   

15.
金秋十月,丰收季节,恰逢《人才开发》杂志创刊10周年华诞,作为该刊的一名老读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全国劳动模范徐虎同志说过:“你不奉献,他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他也索取,向谁索取?”这句至理名言真实地体现了徐虎奉献精神的实质,这个精神使徐虎10年如一日,正是“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 从自己的耳闻目睹中,使我联想到《人才开发》杂志这10年来从创业的艰辛逐步走向辉煌的历程,这不  相似文献   

16.
在《人才开发》出满100期之际,作为它的读者、作者和曾经的记者、编者的我感慨良多,不吐不快。 我曾订阅和保存过的报刊不下百种,但一种杂志可以从创刊号到最近一期始终占领我书架和书柜一席之地的,唯有《人才开发》,这就是我作为读者对这份杂志的厚爱。在《人才开发》创刊不久,我就成为它的基本作者之一,至今已有50多篇各类文章通过它与读者见面,也是通过它,我收到了不少读者热情  相似文献   

17.
《人才开发》杂志创刊至今已经10年了。10年来,上海人才研究会和杂志社的同志们,在人才开发理论与人事制度改革的研究和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藉此机会,对《人才开发》杂志创刊10周年,致以真诚的祝贺,对同志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 上海“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  相似文献   

18.
《人才开发》今年10月创刊已整整10周年了。回顾这份杂志走过的道路,漫长而又曲折,艰难而有成就。现在正可以10年刊庆为契机,冷静地坐下来总结一下经验和教训,思考一下问题和前程,以利再干,开创新局。 《人才开发》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创刊之始,我们就下定决心在党的领导下以民间形式,自由结合,有关社团支持,依靠社会力量,自主办社,以刊养刊,自负盈亏,不花国家的经费,闯出一条新路;拓宽视野,面向社会,联系各界,为社会开发人才服务,作出自己一份贡献。10年来,我们排除了各种困难和干扰,坚定不移地贯彻了这一方针,在有关领导和社会支持以及本社先后任职同仁的奉献努力下,实现了每月按期出版,  相似文献   

19.
八岁的孩子懂事,八岁的《人才开发》顶事。识才引才需要她,育才成才也要她,开发利用人才资源更离不开她。 我们的时代英雄辈出,而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改革开放春潮汹涌和人才市场兴起的热浪中诞生的《人才开发》,围绕开发成才这个千家万户关心的社会生活热点,进行正确舆论引导,以优秀的作品教育人、鼓舞人,理所当然会受到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20.
读者来信:     
1993年《人才开发》合订本收到。 我是私人订购贵刊的,前两年因病未能系统阅读贵刊,是很大的憾事。现在身体好了,我读《人才开发》的兴趣仍不减当年,这可能因我一辈子大多数时间从事教育工作的缘故吧,所以对人才问题很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