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格来说,中国的世界史学科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形成的.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处于奠基时期,出现了一些拓荒性的研究者和论著、译著.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世界史讲究取得了多方面进展,在世界史体系的探讨、外国史学史和史学理论引进、专题史研究、经济_社会史研究、国别史研究、世界史学科基础建设等方面收获了十分可观的研究成果.通过回顾总结,我们期盼进一步提高中国世界史学科的社会地位,加快建设中国本土的世界史研究学派,努力在更多的领域与国际学术界对话,同时为国民传递准确丰富的世界史知识,培养国民的世界眼光和开放心态.  相似文献   

2.
钟放 《云梦学刊》2004,25(3):15-16
国史修养对世界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世界史研究者可以充分借鉴中国传统的历史编纂学;二、具备深厚的国史修养才能使“比较研究”令人信服。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向志学 《江汉论坛》2004,4(7):73-78
吴于厪通过"世界史观"论文和"重大历史运动"论文,为后人留下一个既具有理论张本,又进行了具体概述的"新编"宏观史学"的雏型样版.拨开了长期以来研究世界史的迷雾,清晰地表述了世界史新观念,使我国世界史的研究进入独立思考阶段,称得上世界史学科的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4.
解玉军 《文史哲》2011,(5):118-127
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在20世纪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陈同燮教授是这一过程的见证者、参与者和重要建设者。在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陈先生在山大、北大、厦大和北师大等多所名校共讲授过10门以上的世界史课程,这些课大多为国内首开。他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史学专门人才,同时做了许多资料建设工作。陈同燮先生还是我国最早独立开展希腊罗马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和若干国际问题研究的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5.
日本左翼史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中世界史研究包括以山川均为代表的"劳农派"和以上田茂树为代表的"正统派"。"劳农派"以理论见长,"正统派"内容丰富,包括"革命世界史"、"学术世界史"和"世界历史进化观"三个方面。20年代后期,这两派的代表作都被译介到中国并产生广泛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革命世界史,另一些左翼学者继承和调整了世界历史进化观,而学术世界史和"劳农派"的世界史研究则被中国学界舍弃。这种发展、调整和舍弃与中国国情密不可分,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在中国发展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6.
中国世界史研究5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中国的世界历史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学术界专门从事世界史研究的学者凤毛麟角,而且多以介绍国外一般的历史著作为主,研究性专著、论文并不多见。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世界史的教学和研究逐步普遍化和规范化,一些大学的历史系开始设立世界史专业,专门的研究机构也相应出现;另一方面,我国的世界史教学与研究受到原苏联史学体系和观点的严重影响,教科书从体例到内容几乎照搬原苏联模式,以后又受到左倾思潮的干扰,禁区多多,限制了世界史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世界史坛上,波兰史学曾被誉为“世界史学三杰”之一(另“二杰”为法国史学与美国史学),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波兰史学之所以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主要是因为“其发展完善的方法论意识”。不论是在大学历史系里,还是在专门的史学研究机构中,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都受到很大的重视。而在波兰众多的史学方法论研究机构中,最有权威和影响的无疑当推波兹南大学历史系的史学方法论研究中心,其领导人便是国际知名的历史学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历史学,按其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世界史和中国史。本文思考的范围,限于中国史学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史学改革的呼声甚高。呼吁史学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古老的历史学科,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史学自身的现代化。这是应予肯定的。史学不同于历史。客观历史是不应当也不可能现代化的。史学則是属于当代的,是客观历史过程在当代史学家头脑中反映  相似文献   

9.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扩大,中国史学界逐渐分为中国史研究和世界史研究两大专业队伍。但自从有了这样的专业分工后,这两支队伍长期以来几乎一直都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彼此间很少相互交流和互相交叉——搞中国史研究的人很少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和中国史在世界史中所占地位的角度来看待和研究中国历史;同样,搞世界史研究的人也极少把中国史研究与世界史研究结合起来,甚至不把中国史包括在世界史之内。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80年代初,我国出版的中国学者撰写的世界通史著作几乎都不包括中国史,这可以说是中国…  相似文献   

10.
世界史研究在中国是一个小学科,以从业人员而论.在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历史系中,世界史教员大体上占全系教师队伍的四分之一左右.以学科分类而论.世界史为历史学一级学科下属的八个二级学科之一,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地区与国别史、专门史等处于同一级别.  相似文献   

11.
"世界史纵横发展"理论不仅对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历史作出合理、系统、完整的解释,而且正确地回答了现代世界发展普遍存在的疑惑,并大体准确预测了未来的历史发展趋势。这一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充分集中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史学科老中青几代学人的集体智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重大理论。  相似文献   

12.
全球史观是近年来中国史学界讨论的热点学术领域.这种新型史学撰述视角的出现,是20世纪中期之后世界格局转变和全球一体化急剧加速的结果.但是,促成这种史学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并非仅止于此,从相互联系的观点撰写世界史,或从整体上探索人类文明的演进规律和发展动力,在人类漫长的史学实践中时有所现,它们构成了人类当今重新审视世界或人类不可或缺的智识资源.  相似文献   

13.
我于1986年秋季来到夏威夷大学历史系学习,在选修世界史研究班课程的同时,兼任本科生的“世界文明史”课助教,故有机会了解到夏大世界史教学的情况。去年12月,指导世界史研究班的杰里·本特利(Jerry Bentley)教授写了Graduat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World History一文,提交在华盛顿举行的1987年美国历史学会年会。我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及篇幅都很适宜于用作向国内学者介绍美国世界史研究和教学的最新动向。在此只是想就美国学者对世界史概念的不同理解而稍加说明。作为国内历史系的基础必修课的世界史,通常是不包括中国史在内的外国史。这一点颇令美国学者感到惊讶。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史在世界史中所占的比重是如此之大,不同时讲授中国史的“世界史”是不能被称为世界史的,正如美国大学的世界史课程必须包括美国史一样。国内世界史教学的这种课程格局,是基于这样一种想法:中国学生应对中国史有特别详细的了解,因此,中国史应属于另一专门的课程。这种安排虽是事出有因,但“世界史”课名实不相符的情况,既不利于比较史学与宏观研究方法之发展,亦无助于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地位。事实上,包括中国史在内的世界史并不排斥更为专门化的中国史课程,而研究中国史的学者亦极须增加与研究外国史的学者的交流。美国世界史教学可分为本科生与研究生两个层次。它们分别有不同的教学目的。在夏威夷大学,“世界文明史”是文、理、工等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授课时间为一学年,每学期三学分。美国学者认为历史知识是公民的基本教育之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培养“负责任的公民素质”,(responsible citizenship)之基础。在美国的其它大学,亦有以“西方文明史”与“亚洲文明史”两门课之结合来服务于同一目的。这种将世界历史推广到如此普遍程度的课程设置,很值得国内学者参考。因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有专门知识的人材,而且还应使受教育者略为了解世界的过去与其现状、未来的关系,从而成为在现代化建设中较能把握正确方向的决策人或执行人。同时,普及世界文明史的教育,当然亦有利于扩大或充分发挥历史学系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在学术研究与研究生教育这一层次,美国大学中“世界史”的涵义亦与国内历史系必修课的世界史稍有差异。前者不是简单地在内容上包揽全球性历史,而更多地侧重于寻找及应用新的、从全球角度来观察问题的宏观研究方法来解释历史现象,或者是选择那些具有国际性影响、反映了世界各地区历史发展的相互依存性的历史现象或运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以下的译文中,本特利教授凭其敏锐的观察力,论述了世界史学科的性质,概括了当前美国世界史研究的五大主要研究方法体系或动向:比较史学、现代化理论、世界体系理论,以及分别在生物·生态学或人类文化学与人种学影响下形成的两个交叉学科性的新研究方向。读者还可以了解到夏威夷大学世界史研究班(seminar)的教学目的、细节内容,以及世界史领域研究的前景。本特利教授自1976年起在夏威夷大学任教,发表过十多篇有关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论文,并已出版两本专著《人文主义者与圣经:文艺复兴时期对〈新约全书〉之学术研究》(Humanists and Holy Writ:New Testament Scholarship in the Renaissa-nc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3)和《文艺复兴时期那不勒斯的政治与文化》(Politics and Culture in Renaissance Naple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他讲授的本科生课包括:世界文明史(上、下学期)、文艺复兴(1300-1500)、宗教改革(1500-1600)和欧洲之扩张(1500-1900);指导的研究班课为史学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和世界史。此外,他正在写作两本新著。一本的主题为1500-1900年间欧洲与非西方文明之接触与交往;另一本则试图从全球史的角度来研究现实主义思想家(如韩非子、Kautilya和Machiavelli等)。他的论述史学编纂方法的《二十世纪之世界史:三个发展阶段及研究前景之展望》一文亦将问世。  相似文献   

14.
史学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凡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国家,无不重视史学。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十分重视历史,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就号召全国人民学习中国近代史,认清中国国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近几年来,作为文科基础学科的历史学为教育部所扶持,在国内高校中建立了一批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为的是培养更多的史学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可见,史学是一l’1不可或缺的学科。那么,史学究竟具有怎样的社会功能呢?首先,历史是冷却或凝固了的现实,研究历史能为指导现实、预测和开创未…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西方史学各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作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两大史学类型,中国史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既显示出众多的共同特征,也形成了各各不同的鲜明差异。中国史学萌生于夏朝,创立于春秋战国,大盛于汉唐两宋,曾经长时期居于世界史坛的前列。用梁启超的话说,“中国在各种学问中,唯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唯中国为最发达。”元明清以后,中国史学衰微迟滞,始终徘徊止步于原始初级状态而没有发展。在这同时,原先在史书卷帙和史家数量上远远落后的西方史坛却后来居上,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点燃的萤光爝火,经马基雅维里、维柯、兰克诸大师发扬光大,最终在十八、十九世纪放射出耀眼的奇光异彩。中国史坛两千多年间史家辈出、史著如林,为什么始终停留在《左传》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以来在历史研究中出现的宏观研究趋势,已使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认识到必须用全球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史,“然而,越是强烈地相信需要用全球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史,历史学家们便越容易认识到撰写这种世界史的过程中所包含的问题和实际困难。至今,试图撰写世界史的努力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①。但是,随着“欧洲中心主义”及形形色色的中心主义的史学思潮的驳正,随着世界历史体系的重新架构,近二十年来,在吴于廑等老一辈史学家的倡导下,在我国史学界,整体世界史观已得到基本认同。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论,整体世界史观不仅对重新审…  相似文献   

17.
<正>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史学理论编辑部编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学术刊物——《史学理论》将于1987年3月问世。该刊是我国第一个专门探讨研究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学术刊物,主要发表国内有关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评介外国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翻译有关新作,以及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方面的著作。辟有“论文”、“探索与讨论”、“历史研究中的理论问题”、“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新方法运用实例”、“国外史学理论流派”、“海外专稿”、“综述”、“书评”、“专访”、“信息之  相似文献   

18.
全球史视野下的世界史研究——以美国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倡导全球视野,关注不同地区跨文化交流的世界史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新的历史分析方法的出现,既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巨变密切相关,也与美国的政治现实、美国历史学家的努力和美国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当前的世界史研究带有浓郁的美国色彩也必然关涉美国的价值观念.本文从三个方面反思世界史研究的内在缺陷,中国学者在接受这一史学观念的同时,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必要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是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史学初步建立的时期。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学力图摒弃杜撰和编造,从真实出发,重建科学的古史体系;在中西学术交融的学术背景下,五四时期的史学表现出了区别于传统史学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内容、观点上开始具备了现代史学的因素和要求;五四时期在史学人才的培养、史学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史学刊物的创办等方面也具有了现代史学的初步规模。所以,五四时期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第一次真正高峰  相似文献   

20.
张剑平 《河北学刊》2007,27(1):109-110
本组笔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理论成就进行了探讨。李根蟠认为,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理论的提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陈其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关于民族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为:关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对中国史范围的处理和历史上民族统一的不同阶段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念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张越认为,在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探讨过程中,唯物史观所起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王志刚认为,“五四”时期形成的唯物史观传播热潮具有三个显著的时代特点:即力求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介绍和全面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创建工作。张利认为,范文澜在历史评价问题方面贡献良多,主要体现在:以历史主义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从加强各民族团结友好的高度评价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一种中国史与世界史联系的眼光对历史演进的一些重要问题加以评析,揭示其本质。张剑平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界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得之见。许殿才从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如何运用与发展唯物史观以及史学与现实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进行了阐述。邹兆辰则认为,在中国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善于分析与借鉴,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