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嘉莹的生命美学思想与她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阐述是融为一体的。她以深厚的学养和跨中西文化的视野,在词学研究中渗透着生命美学思想。叶嘉莹对花间词美学特质的探索是她真正从美学角度出发阐述诗词。她提出的"弱德之美"丰富了中国生命美学范畴。词之特质迥异于表达显意识的诗文,在表达美好爱情的长短句中流露出真挚的心灵之美,蕴含着文人忧国的情怀之美以及精微多姿的生命体验之美。  相似文献   

2.
在借鉴西方文学理论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过程中,新批评对叶嘉莹的影响和启发最为明显,促使她在研究中始终关注文学作品,始终注重文本分析.新批评也促发了她对中西文论的对比和反思,并发现了二者各自的短长,从而调和中西、取长补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观念和研究风格.叶嘉莹的成功经验对于当下国内的古代文学研究来说,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不敢相信她竟是这样的人,拿着针管往药瓶里注射的时候,坚定从容如一块磐石……,后来,我终于知道她在注射什么。但我很庆幸当时没有问她。我知道,她是为了爱。为了爱的女人,都值得尊重。  相似文献   

4.
2006年12月2日,南开大学西南村叶嘉莹公寓内,两个醉心于古典文化传播的女性——叶嘉莹、于丹,经由中华书局穿针引线,遂得一次难得的对话。《论语》是本好书叶:我小的时候没有上小学,在家里读书,我正式开始读的第一个读本就是《论语》。我70岁的时候,被新加坡大学邀请去讲课,毕业班的同学说让每位老师留写一句话,我就说:“我平生最受用  相似文献   

5.
《老友》2007,(8)
几十年来,我一直不敢相信父母竟会相伴到老。父亲有着高涨的工作热情,整天奔波忙碌。从记事起,我们几个孩子就经常接连几天看不到父亲的踪影。每当向母亲问及父亲,她便会若无其事地回答说:"你爸爸单位又加班了。"  相似文献   

6.
叶嘉莹虽为海外学者,却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早年生活、生长在汉文化传统中形成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自觉是其获得、认同这一身份的基础,汉民族与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的同一性则整合了她的汉文化身份与中华民族身份,从而构筑成常识中的中国身份。对这一身份的认同与自觉使她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文学批评和理论探索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沈轩 《今日南国》2006,(11):46-47
李红沁老人1998年开始自学特技,她不仅学会了川剧变脸绝活,还能够娴熟地表演吃火吐火、螺丝刀穿大脑、舌头定住飞速转动的电风扇等绝技。老太太体重90多公斤,被誉为“四川肥肥”,人们怎么也不敢相信,如此体重的她却还能非常轻盈地站在灯泡上变脸,赤脚踩在刀尖、钢针上舞蹈,甚至  相似文献   

8.
青青子衿 《社区》2010,(23):19-20
1999年11月的一个午夜,在雅芳打拼多年的钟彬娴意外地接到一个董事会主席打来的电话,他说:“明天早上八点上班时。你就将是雅芳下一任首席执行官,将是117年来第一位掌管这家公司的女性。”放下电话。钟彬娴有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她掐了一下自己的脸,证实这不是在梦中。  相似文献   

9.
叶嘉莹先生的古典诗歌研究始终贯穿着她对中国古典诗歌本质特征的独到理解和阐述。她的研究从对诗歌文本的阐释出发而上升到诸多理论问题的探讨,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对中国古典诗论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又结合中国传统知人论世理论并关注诗歌发展史的线索,从而呈现出一种感性与理性交融、传统与现代结合、历史与逻辑统一的立体结构。  相似文献   

10.
逝者:王桂香性别:女享年:73岁籍贯:浙江2006年2月18日傍晚,杭州下城区树园小区的王桂香在做晚饭时,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简直不敢相信我的耳朵,身体一向硬朗的她怎么可能……?那天早上我还见她提着菜篮去给孩子们买菜呢。哎,这一走,楼层里的孩子们怎么办呢?”隔壁李阿姨叹息道。是啊,她一走,楼道里的孩子们咋办呢?王桂香住的这幢楼里有四五个孩子,大的七八岁,小的还在吃奶。这些孩子的父母不是双职工,就是在外地工作,没有时间看管孩子。一次,楼上张叔家7岁的孩子上学时忘了带钥匙,因无法回家,他就和同学一起出去玩,结果被车撞…  相似文献   

11.
西方文学理论的特点在于研究的系统性与解剖的深入性,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特点则在于对整体生命的把握。二者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叶嘉莹教授把这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在词学研究中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使许多有争论的问题迎刃而解。文章对叶嘉莹的词学理论新框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指出其最大特点是把古代与当代沟通起来,使古典作品在现代人心灵中得到生命的延续。这正是叶嘉莹词学理论体系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港台词坛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研究上延续了晚清民初的词学本体传统,在对《人间词话》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彼此商榷和讨论,提出了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对以"境界"为核心的诸概念的理解问题。在此研究背景中,叶嘉莹最大的贡献在于,当港台词坛对王国维的研究还停留在对个别概念的理解和论争上时,她已经有意识地运用"兴发感动"理论使"境界"体系化,并使其在动态系统中获得自身内涵。但叶嘉莹的"兴发感动"理论将"境界"的创作视野囿于词的生命感发力,没有体会到王国维在"境界"中熔铸的人文理想,最终还是与王国维的"境界"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学系叶嘉莹教授应我校聘请,担任我校历史系兼职教授。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九日,学校举行了赠授聘书仪式,仪式由副校长隗瀛涛主持,缪钺教授、文科学报、外事办公室的负责同志出席参加。叶嘉莹教授愉快地接受了聘请,并表示将为  相似文献   

14.
音乐成人礼     
王开岭 《社区》2012,(14):28-28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一篮枞果》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挪威少女达格妮是一位守林员的女儿。十八岁那年,她中学毕业了,为了迎接新生活。她投亲来到首都奥斯陆。 一天傍晚,公园在举行盛大的露天音乐会。 她挤在人群中,使劲儿地朝舞台眺望,此前,她还从未听过交响乐。 猛然,她一阵颤动。报幕员在说什么?她揪住姑母的衣服。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下面,将演奏我们的大师爱德华·葛里格的新作……这首曲子的献辞是:献给守林人哈格勒普·彼得逊的女儿达格妮·彼得逊——当她年满十八岁的时候。”  相似文献   

15.
叶嘉莹先生的诗歌批评理论是以“兴发感动”为核心,以诗歌中感发生命的深浅、厚薄、大小、正邪及其是否得到了完美的传达为标准。这是对中国传统诗论的系统化总结和拓展。在批评实践中,她既重视直觉的感受,又重视理性的分析,且运用联想和比较等评赏方法,将诗歌中生生不已的生命传达了出来。  相似文献   

16.
三年前,我在华裔加籍学者叶嘉莹教授的指导下,根据她四十年代的听课笔记,为先父顾随整理了一部《驼庵诗话》,这部诗话已收入《顾随文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近两三年,几位热心的同志又帮我搜集到一些先父论述古典诗词的材料,使《驼庵诗话》有了增补的可能.这里发表的“续一”,是根据五十年代的部分材料,依照原诗话的体例整理而成.在此,亦向几位热心的同志深表谢忱.  相似文献   

17.
侯德云 《可乐》2008,(7):10-10
抚平水面褶皱的不是风.是悄然而过的时光。我的失恋是一朵最美丽的玫瑰。高中第一个学期,一碰到她,我心里慌慌的,不敢正眼看她。我不敢相信,尘世间的女子,竟然真的可以拥有这样的容貌、神情、说话的声音和走路的姿态。她把我的学习生活搞糟了,一团糟,但我一点儿也不怪她。要怪就怪我自己。我甚至恨自己,恨自己以学生的身份走进她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周欣宇 《今日南国》2006,(19):24-25
北京时间“老师,其实我一直用着北京时间的手表。”16岁的四川女孩简(Jane),不经意间说出自己的秘密。怎么可能,差5个小时呢!陶理简直不敢相信,这个已经在新西兰留学两年的中学生,居然一直守护着“北京时间”。“那不是很不方便吗?”她问。34岁的陶理,圆脸、直发、语速极快,当时正在拍摄一部反映新西兰小留学生生活的纪录片。陶理的好奇心被唤起了:这一定是个有故事的孩子。简的母亲是四川资阳一个颇为著名的民营企业家。成功之后,她有了很自然的选择,渴望简能实现自己少年时没能实现的梦想——留洋。母亲希望简学成归国帮助自己管理企业。…  相似文献   

19.
35岁,对于一个经济专业的教授,未免显得太年轻了一此。然而,对于宁夏大学回族副校长吴海鹰教授来说,倘若加上读大学的4年和上硕士研究生的3年,她已在堆学如山的经济学书籍中整整地研磨了20年。家乡甘南草原美丽的格桑花和塞上江南芬芳的沙花造就了吴海鹰的文静性格,马克思的《资本论》和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经济学》造就了吴海鹰的卓越学识一个人在选择自己的事业时,常常会在一刹那间决定了今後的毕生,吴海鹰放弁了感性思维而最终选择了理件思维,就是因为她的刹那决定,而连她白己也不敢相信的是从此就义无返顾地踏上了这条既…  相似文献   

20.
悲喜一小时     
众所周知,麦拉德太太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为了尽量避免她丈夫的死讯给她带来打击,她需要尽可能细心周到的关怀与照顾。最后,还是她的姐姐约瑟芬用一种颇为含蓄的语言,把这个消息透露给了她。当时,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兹也和她们在一起,并且紧挨着她坐着。当这次铁路事故的消息传来的时候,他一眼就看到了位于“遇难人员名单”首位的布伦特雷·麦拉德的名字。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立即设法进行核实。第二封电报终于传来了,证实了麦拉德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