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万庆 《老人世界》2013,(2):19-20
回忆起我当年上山下乡当知青的情景时,可不像有些电视剧描写的那样,知识青年在农村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轰轰烈烈,场面宏大。当时,我们与贫下中农在一起生活、劳动,充满了和谐、温馨、人情味。插队到现在已经40年了,我记忆中的那些生活趣事,仍一幕幕在我脑海中闪现。  相似文献   

2.
下乡     
秦士萍 《老年世界》2010,(19):32-32
1965年7月28日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也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当时,我是天津吴家窑中学的毕业生,为了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学校五十多名学生争先恐后要到农村广阔天地去锻炼自己。经过校团委的批准,我们去内蒙古插队落户战天斗地的愿望实现了。大家的心情十分激动。  相似文献   

3.
白绳武 《老年世界》2009,(23):36-37
1963年初,国家在执行精简下放政策的同时,号召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呼和浩特市政府开展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宣传和动员活动。各街道办事处张贴报名信息。  相似文献   

4.
千里寻"家"总是很想"家"。1969年,十几岁的我们离开北京,上山下乡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几十年后,我和当年的连队战友、好朋友侯培君准备在当年的兵团相聚。侯培君那时是我们的团部医生,所以她在连队的外号也彻底叫响了——猴皮筋。  相似文献   

5.
插队花絮     
《老年世界》的“草原知青”栏目,说的是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故事。看了这些故事,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  相似文献   

6.
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我们的青春热血、理想和追求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的广阔天地。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陆续返城时,我们这些当年热血沸腾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们一下子成了城市里安家立业的困难户。最令人感到不平和辛酸的是,都已人到中年即将步人老年的我们,如今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小孩需要念书,可由于下乡插队农龄不算工龄,我们的工资级别、住房、培训、福利待遇等都将从零开始,这就使我们陷入经济困窘之中。下乡的农龄算不算工龄,这个问题解决与否,直接影响数千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知青有1700多万)及其家人的生活乃至生存问题。在这种情境下,我与几十名知青战友找到当时就职于湖南株洲湘江机器厂办公室秘书的肖芸(她文采很好,曾在湘潭地区乡下插队时曾担任过连队秘书,尤其擅长撰写反映知青生活、思想情况的报告)商议,恳请她代表大家就农龄问题给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写一封信。  相似文献   

7.
徐友渔 《中外书摘》2008,(12):27-29
将近四十年前,毛泽东主席在1968年底发出了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一声令下之后,数百万城镇中学生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郑雄 《中外书摘》2010,(6):16-18
1973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李庆霖写给毛泽东的信和毛泽东给他的复信。文件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各大军区在开党委扩大会议时,可分出一天时间,宣读学习毛主席的信,并就知青问题进行讨论。此后,国务院主持召开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制定出一些统筹解决的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9.
吕春 《老人世界》2010,(10):21-23
在十大元帅中,陈毅是最有个性的。我们知道,陈毅元帅有三任妻子,她们分别是,第一任妻子肖菊英,第二任妻子赖月明,第三任妻子张茜。上个世纪60年代末,笔者作为杭州的知识青年曾去江西兴国县下乡,当地的老百姓都悄悄流传说陈毅当年有个妻子在兴国殉难。那时知情人都言之凿凿,然而,在那个“言多必失”、以言定罪的特殊年代里,对这种英雄加美人的奇闻轶事,人们讳莫如深。  相似文献   

10.
要说说“知青”,我忽然想到,词典里是不是收了这个词?到网上《词霸》里一查,有。“中国在本世纪60年代、70年代对知识青年的简称。特指那时受过中等文化教育,以后又上山下乡参加劳动的青年。”这条解释还挺准确。文革前下乡或回乡的学生,如邢燕子,叫“知识青年”,不简称“知青”。文革中毕业(或实际肄业)的大学生,无论到工厂还是到农村,也不叫“知青”。就是文革中毕业(或实际肄业)的高中、初中生,分配到工厂、参军,或待分配留城的,也不叫“知青”,“知青”就是这词条里写的,“特指”的“上山下乡参加劳动”的中学生。我就是一个知青,撰写这词条的说不定也是个知青。要说这词条还有什么不足,我认为最后一句应该是,“以后又上山下乡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青年”。这“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重要,现在回头去看,实际比“上山下乡”更重要。  相似文献   

11.
吕才林 《当代老年》2014,(12):32-33
1968年,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也不例外。虽然“知青”的生活很苦,但对于特别喜爱唱歌画画的我,却有了更大的空间。我和几个同学到随县(现为随州)药山公社五大队四小队插队落户。这个队是“农业学大寨”的样板。  相似文献   

12.
梅树 《老人天地》2010,(5):19-19
1965年秋,我们响应“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上山下乡到湖南零陵县一个国营农场。我们在那里奋斗了三年多,把数十里荒山改造成农田,自力更生建起了房屋,可“文革”中我们农场被改成五七干校,本已锻炼成黑皮肤、铁肩膀的知青.又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中,再次插队落户到一个贫困的小山村。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60年代席卷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距今已经整整40年。在40年后,让我们将目光对准这样一群人——他们与异地知青结为伴侣,在最艰苦的地方工作生活。退休后,他们辗转回乡或来到伴侣的故乡,维系家庭完整的同时,也品嚼着生活的五味——  相似文献   

14.
生命的烙印     
徐镇琪 《老年世界》2010,(15):32-33
一生最难忘的经历上世纪60年代是我一生最难忘的。那时学习雷锋,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是那么让人刻骨铭心。呼和浩特市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扎根干革命的热潮。邢燕子、董家耕的光荣事迹在我心中荡漾。16岁,初中毕业的我,决心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接受锻炼。在部队工作的父亲很支持我,他的亲密战友王景、  相似文献   

15.
李奇虎 《老年人》2013,(6):29-29
2012年10月21日,癌症夺走了我妻子的生命。她走了,带着牵挂,带着思念,带着不舍……她好像带走了我的魂,揣走了我的心。半年过去了,我的魂不知归依何处,我的心依旧无比伤痛!我总是想起40多年前与妻子相识的情景。那是1971年,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到醴陵均楚公社均楚大队。我虚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锻练中不断成长,多次出席县、地区、省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那时  相似文献   

16.
任何事情都有他的两面性,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也不例外,但在总结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的同时,如果能看到其中存在的启示和价值。那不仅是人的一种心态,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文化。本文根据上海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阮显忠教授的访谈内容总结了五点人生启示。  相似文献   

17.
胡尔查 《老年世界》2007,(16):25-26
胡尔查同学并转内蒙古全体同学: 收到你的来信,了解到你们的良好表现,我很高兴。希望内蒙同学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继续发扬革命青年的优良传统,服从领导,学好技术本领,为未来内蒙古的工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历史环境对文学创作起着强大的制约作用。知青文学作为特定时代的艺术形式,也必然的受到各种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并产生诸多特质。本文试从培育作家群体、扩展生活体验、推进内涵成熟和体现中国气派等四个角度,分析上山下乡运动对知青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延安时期抗大的学员主要是由红军和进步知识青年组成。从第二期开始有计划吸收到第四期的大量吸收进步知识青年,这些青年知识水平和理想信仰参差不齐,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根据这批青年特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以纪律教育为依托,培养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养了大批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合格军政人才。  相似文献   

20.
韩璐璐  胡兴启 《现代交际》2022,(12):107-114+124+2
爱国奋斗精神是新时代知识青年鲜明的精神标识和思想、行动的基本遵循,爱国主义是奋斗实践的情感积淀和动力之源,奋斗精神是爱国精神的落地实践,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是爱国精神与奋斗精神的辩证统一。新时代培育知识青年爱国奋斗精神,应从内在精神激励、外在教育支持、社会机制护航三个维度全方位开展工作,以求务实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