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宋代理学家建构起一套以"天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天理"即是信仰的"本体","诚"的境界与"天理"本体是同一的。因而"诚意"不是知识体系中的问题,而是信仰体系中的问题。"诚"很难体会和把握,学者只能由"敬"以通"诚"。"敬"是"敬畏"之意,即对于神圣之物的畏惧。真德秀在《大学衍义》一书中讨论"诚意正心"问题,重在"崇敬畏"和"戒逸欲",其本质上乃是建构"帝王之学"的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思想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这部作品里构建了其心目中理想的儒家婚姻模式,并展现了这种婚姻模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种构建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得以实现:其一,借主人公杜少卿之口直抒胸臆,通过在文本中设置文人解读《诗经》中的《女曰鸡鸣》《溱洧》这一情节,直接阐释其心目中儒家的理想婚姻模式;其二,通过对杜少卿夫妇、庄绍光夫妇日常生活、相处模式的描摹,将这种理想婚姻具象化。这两种方式一明一暗,浑然天成地展现了吴敬梓的尚古思想。  相似文献   

3.
对于《大学》的诠释重点,王阳明从"格物"出发,经历了从"诚意"到"致知"的转移过程,它蕴涵着"致良知"提出的内在逻辑。一心求道的王阳明,早年困惑于"格物",因为朱子"格物"夹杂的知识诉求之方式达不到终极之道;龙场悟道后的阳明重视"诚意",以"意"涉"物"、训"物"为"事",将"物"明确为人的生存情境而非客观之物,对应之"理"则为德性形态的是非之理,"格物"被纯化为通过德性涵养达到心体的绝对自明而占有终极之道;宁藩之变后的阳明提出"致(良)知",则德性涵养过程中的是非标准被明确澄清,对朱子"格物致知"理论的彻底改造也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4.
池莉作为一名当代女作家,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在她的作品里塑造了许多婚姻悲剧里的妻子形象,如段莉娜、戚润物、曾芒芒,等等。这些妻子尽管知识水平和经历各不相同,但是她们都渴望拥有作为妻子的幸福,因而面对丈夫的婚外情,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进行反抗。然而,面对传统婚姻中女性主体意识丧失的困境,她们却是一群顽强抗争的弱者,而要改变这种地位,更加需要的是女性自身的冷静反省。  相似文献   

5.
朱子"格物"之"格"有特定的意义,即"格"是心之理和物之理的相互作用,并由此引出了"知"的特点:"知"分为"体知"和"推知"。"体知"是心对心中所居众理的感悟和体察;"推知"是心以体知的结果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在此理论基础上得出:朱子把心作为"物"来格的可行性的原因在于体知的内容可以作推知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在新写实作家群中,池莉有其非常突出的独特性.池莉是一位平民化的作家,用自己敏感的心追逐着生活,警惕地注视着现实生活中平民阶层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这体现出一种直面人生的文学态度.而在作品题材的选择、处理及表现方式上,池莉也始终没有离开平民化的立场,她用一种平淡的笔法去叙述平凡的"小市民"的日常生活,展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得失、苦乐,并在看似不动声色中把自己与他们融在一起,表达出对平民生活中平民们那种"不屈不挠的活"的无奈与顽强的同情和认同,从而使自己的作品在读者的共鸣中生存.  相似文献   

7.
徐复观研究"诚意"思想,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意"如何在行为中发生作用。基于此,他将"诚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意自身的坚持,就是正其端绪;第二阶段由意的坚持贯彻于行为之上。但徐复观强调"意"的同时,并未忽略知识的作用,他明确提出"发展而为行为,便有赖于知识"。总体来看,徐复观对"诚意"的解释是在会通朱子与阳明思想上进行的,徐氏的解读,既强调道德理性安排知识,又兼顾知识为道德厘清对象,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新儒学的理论向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出生性别比长期失调,引发了未来将有多少"光棍"的争论。通过对婚姻挤压的多角度分析,可得结论:"光棍"的定义易引起混淆;婚配性别比失调导致的适婚男性过剩不能同"光棍"划等号,对统计数字容易出现认识偏差;适婚男性过剩的原因,是以性别比为基础、综合了社会经济因素的结果;在贫困地区出现"光棍村"的现象,是大范围内婚姻挤压层层传递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作家池莉以开创了"新写实小说"而在当代文坛占据一席之地。但身为女性作家,她更是自觉地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关注时代变迁给女性生活和情感所带来的变化,从而创作出了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的女性主义小说。《生活秀》和《看麦娘》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两部小说分别表现了商品经济背景下底层女性与知识女性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状态。无论是小说的叙事视角,还是小说的写实手法,抑或是小说的情节建构,这两部小说都表现了现代社会女性对于自我价值的寻求,进而有力地凸显了女性的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孙钦香 《东方论坛》2012,(5):30-34,38
在《大学》修身功夫的次第问题上,船山针对阳明对朱子格物始教说的批评,认同朱子的观念,批评阳明的功夫论观念为离物索知。同时,船山又通过对《大学》格致功夫与诚正功夫相互界定关系的诠释,认为格致诚正四者俱为入德之门而不可偏废,藉此来转变朱子格物始教说理论上可能的偏颇。  相似文献   

11.
婚姻观念多元化、婚姻行为多样化、婚姻角色平权化以及婚姻与性的分离,这些现象是当代中国婚姻文化嬗变的主要表征。这种嬗变导致家庭的许多正向功能被严重弱化。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异质化和高速流动、传统之性禁锢和现代的性解放之间的张力、社会生活及文化领域的高度商业化、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婚姻文化嬗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婚姻地域挤压是在性别失衡的背景下被放大,体现在农村落后地区的姑娘攀嫁到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梯级迁移"。其是主客观及社区文化规范等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婚姻的地域挤压使落后地区男性青年婚事罹难,所催生的发展问题,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拉大,社会秩序失序问题将是农村今后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代文艺作品中对婚恋故事的演绎其实都是对婚恋伦理的质询。这种质询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表现。生命伦理的超前性是质而无果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婚恋及其成年后曲折的情感体验 ,不仅影响着作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还使作家最终回到精神家园 ,创作出一幅幅凄婉、生动的故乡风俗画  相似文献   

15.
池莉作为“为人生”的作家,其作品“新写实”意味浓厚,注意反映人的生存状态的本色的真实。她以凝重的写实风格和直面现实的精神,通过对市井生活的世俗风情画卷描绘,表现了生存的艰难与生命的卑微。  相似文献   

16.
婚姻、爱情一直是新时期女性文学极力彰显的主题。从执着追求爱情到毅然放弃神圣情感,从为了维持生活现状懒得离婚到为了寻觅人间真爱摒弃婚姻,女作家们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了处于情爱漩涡中的男女主人公们的婚恋心态及由此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从而构成了新时期文学创作中一个独特的景观。  相似文献   

17.
在婚同妻的婚姻生活经历中透视着许多社会人类学的文化密码。通过对8名27岁到35岁同妻的多次深入访谈,了解其3到12年的婚姻生活过程。使用解释现象学分析(IPA)的方法整理和分析半结构访谈记录,有助于挖掘被访同妻自身对于所处生活世界的理解,获得一种"内部的视角"。这种研究方法沿袭了现象学和符号互动论的传统,有助于理解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经历的意义。借助IPA分析,在婚同妻婚姻生活中的四个主题呈现出来:不可置信的感受,我只是一个工具,不愿或不能离婚,寻找生活的意义。研究结论认为,同妻婚姻生活过程中存在着"他者"文化的冲击、情感资源和经济资源缺乏的现象,孩子是同妻维持婚姻关系的最主要因素。在应对同妻身份的过程中,在婚同妻通过反思和重构生活意义,不断保持生活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欧风美雨的侵袭,近代婚姻变革思想逐渐形成。太平天国政权孕育了近代婚姻变革思想的萌芽,之后的戊戌变法开启了近代意义上的婚姻变革。紧随其后的辛亥革命在抨击传统婚姻陋俗的同时,继续推动了这一思想的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以空前的力度批判旧礼教、旧婚姻,使其在五四时期达到高潮。这一演变过程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其内容中的某些局限性也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婚姻的条件是封建礼法所决定的,与封建伦理道德密不可分。婚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有的婚姻制度和婚姻观念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  相似文献   

20.
婚姻伴随人类的发展而变化,从伦理关系演变为法律关系,婚姻在现代社会仍然是重要的法律关系。研究婚姻问题需要从婚姻法律学涵义入手,厘清学界一些争议,明确法律婚姻的几个要素:两性结合,自愿前提,夫妻身份的公示性,合法结合的社会性。婚姻在法律社会需要法律规范和法律保障,这对于维护婚姻的稳定性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