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铉是南唐至宋初重要的文臣,堪称一代文宗。其诗文创作,在唐宋文学演变过程中,一定意义上有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徐铉的入室或再传弟子郑文宝、陈彭年、晏殊、欧阳修等承传徐铉的文学基因,对于宋初文学演进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师生传承对于促进宋初南北文学融合,开启宋代文学新局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1903~1908年)晚清时期的意译倾向、(1909~1929年)“五四,,时期的“直译”思想以及30年代(准确地说。应该是1929~1936年)的“硬译”观。研究发现,这种文学翻译思想的演变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因为每一次演变都是有其深刻的文化成因。改造社会和“为人生”、新文化运动、社会革命和发展现代汉语的需要分别为每一演变提供了动力和缘由。伴随着其文学翻译思想的演变·鲁迅也完成了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民族文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20世纪中国各民族文学而言,它无疑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生长、发育和形成的。它不仅从民族地域文化、民族口传文化、民族宗教文化、民族风俗文化中汲取了丰厚的写作资源,而且广泛接受了时代主流文化、汉族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与文学的互动虽形态各异,却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民族文学话语形态乃至表述方式的生长机制,并显示出民族文学发展、演变的某些规律,凸显出民族作家文学创作的文化动机。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佛教文化对藏族文化,佛教文学对藏族文学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藏文大藏经》中讲述佛陀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作品中的佛经故事,对藏族文学的格言诗、藏戏与历史文学,都有着各种不同的影响。在影响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演变。演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民族化,即在佛经中印度故事的基础上,更换人物、处所、语言与细节,使之符合藏族的特点。同时使宗教思想有所淡化,文学色彩更浓。  相似文献   

5.
梅尧臣诗是我国文学审丑之先声,是宋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条件和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梅诗审丑对宋诗“力避陈熟”“以俗为雅”风格的创立起了奠基性质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透过政治、经济的表层,可以发现,潜在于西方文学中的一股巨大的暗流就是基督教精神。本文试图通过基督教观念在西方文学中的演变来观照西方文学,认为自中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在其发展中走过了一条对基督教顶礼膜拜、反思与反叛、回归与超越的变迁之路。  相似文献   

7.
化雅为俗是与化俗为雅相对的一条文学演变发展途径,这一文学演变发展途径在世俗文化繁荣的时代最为明显。在世俗文化繁荣的时代,世俗文化的代表们往往以通俗文学的价值观念和标准改造高雅文学,试图从俗文学角度重新定义和建构文学,以巩固其合法性。冯梦龙的《夹竹桃》最具典型性,它展示了通俗文学是如何以其价值观念和标准改造高雅的《千家诗》的,揭示了化雅为俗在文学演变发展史中的意义:俗文学通过对文学的重新定义和建构,为文学的演变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吕洞宾是我国道教史上地位显赫的人物,千百年来数不清的传说,使他成了妇孺皆知的神仙,层层的油彩掩盖了他的真实面貌,一些严肃的论著也难免不受其影响。吕洞宾不是唐朝人,清人却将他的诗编进了《全唐诗》,新出版的李养正《道教概说》将钟  相似文献   

9.
闽文学的艺术特质及形成原因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文学是有着自己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区域文学。闽文学的艺术特质体现在文学创作主体的殊异性、文学创作客体的参差性、文学发展演变轨迹的乖违性、文学思潮与运动的源发性等四个方面。闽文学的形成是在静态的福建地域文化和动态的外来文化的双向影响、润渍下完成的。其发展又是一个在融汇中不断走向疏离的过程。融汇,使闽文学走向了成熟;疏离,又使闽文学最终获得了新生和独立,从而确立了其作为学科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晋宋之际文风的演变与会稽士族文学的消歇、江州隐士文学的崛起有很大关系。江州隐逸文化以庐山僧团、贫寒隐士等隐逸群体为代表,思想上儒释道交融,形成了遗世弃荣的隐逸文化心态,此种文化心态对文学创作颇有影响。以清俊脱俗、安贫乐道为基调的江州遁世文学,打破了东晋中期会稽士族文学的玄虚简淡之风,在创作主体、文学主题及文学风貌等方面,对晋宋之际文风的演变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世界文学可谓是整个外国文学研究的重中之重,诺贝尔文学奖则充分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显示了20世纪文学的实绩。文学在20世纪呈现出某些发展演变特征:文学的"多元趋向"和"本位回归",而对这些特征的分析,无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20世纪世界文学的演变以及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与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永平教授的博士论文<包公文学及其传播>从传播学立场出发,运用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学形象的产生、传播演变过程,揭示文学传播对社会发展演变的影响,以及立足传播学立场重估文学的文化价值,拓展"文学"观念,为文学研究创新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进而为文学研究、历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新途径和新范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文学文体学的形成为切入点,剖析了文学文体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在今天外语教学中淡化的原因。指出文学文体学从其理论特征上讲,为外语教学找到了语言与文学教学的结合点,但文学文体学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边缘学科理论,要求研究者具有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更广的知识面,加上教材建设滞后及文体学理论演变的影响,它在外语教学中由于文学课程的冷落而风光不再。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期的墓碑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碑志文学发展史上,魏晋时期的墓碑文创作与其他时代相比,成就比较逊色,但是也有其不可忽视之处,在当时思想和文化思潮的影响之下,其墓碑文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是碑志文学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环节,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5.
论美国文学的发展与全球化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文学受殖民因素的影响,初始阶段就具有全球化的性质。建国后的二百年间,美国文学家将世界文 学的思想精髓与美国本土的民族精神相结合,创造了美国文学的辉煌,使美国文学处于世界文学的领军地位。20 世纪中叶开始,在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基础上,美国文学的输出逐渐演变为“文化殖民”的性质并对世界文 学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研究美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全球化因素及其互动关系,对于我国文学界具有重要的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华在晋初诗风演变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高踞晋初文坛宗主之地位,奖掖后进,倡导文学,打破了曹魏后期文学创作的枯寂,开启了太康文学繁盛的先河。张华以其温丽清省的诗学追求及创作实践,对于魏晋诗风的转型起了重要作用。张华柔顺文明的人格理想对于西晋士风及诗风的演变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湖借伞”的民俗学暗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蛇传》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的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及其传承和演变。在我国民间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的全球化语境下,帝国的魅影在文学中依然如影随形。从17世纪肇始,发展到今天作为文学创作一脉的“帝国魅影投射下的英语文学”已经几度沧桑。以帝国兴衰和演变脉络为坐标,对英语文学中的帝国牵连进行系统梳理,把握其状貌和走向,是文学中的“帝国”研究的基点。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秦地小说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所展呈的世纪性的文化轨迹,也在较大程度上折映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历程。本文侧重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大致梳理了20世纪秦地小说的文化轨迹,揭示了其所蕴含的历史性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不同时代的社会需求、文化需求和人们的审美情趣影响着文学翻译的发生及演变。中国近代的翻译文学突出了"经世致用"和"遣情娱乐"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注重纯粹文艺的审美因素;进入21世纪,集知识性、趣味性、前沿性于一体的翻译文学正逢其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