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脱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水足迹理论与计算方法,通过计算全国及31个省市地区1999—2016年的水足迹,定量分析我国18年来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并结合Tapio脱钩评价模型对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协调关系进行评价,同时对我国水资源预测到2025年。结果表明:除2000年和2007年外,水足迹呈现上涨趋势,农业水足迹一直是水足迹的重要主体部分;水资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但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用水所占比重过大,进出口虚拟水占比太低;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整体处于弱脱钩状态,且基本上是向好的方向发展,得益于改革政策的实施,工业脱钩状态整体优于农业;脱钩弹性在不大于0.0116的水平下,可以实现水资源匮乏度态势的逆转。  相似文献   

2.
水在中东的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水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宗教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犹太人有句俗语:上帝赐予以色列的所有奇迹都与水息息相关。水是以色列经济的关键因素,对农业潜力起着决定性作用。现代工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充足、经济的水源。以色列政府非常重视“自由地到达水的源头”,使水政策与安全政策紧密联系,把水安全与国家安全等量齐观。水安全是既保障以色列水资源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又维护水资源供应的可靠性。以色列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地表水、地下水、截蓄雨水、海水淡化。以色列降水分布极为不均,北部加利利地区的年…  相似文献   

3.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研究西北四省、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986-2012年的虚拟水资源丰度。研究发现,西北四省农业生产的水资源禀赋水平很高,相比较西北四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验证了西北四省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的存在,进而得出农业虚拟水资源丰度在我国现阶段确实存在"资源诅咒"效应,同时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也为国家及地区制定更好的政策,促进西北地区农业虚拟水贸易的发展、保障西北粮食安全、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等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紧缺使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体,传统的找水、用水模式既受资金的限制,又对环境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实施虚拟水战略是打破传统的粮食生产模式和农业用水模式的有效尝试,其涉及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粮食作物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在生态环境得以修复,水资源安全有保障的同时,对当地的财政、农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提高将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探索建立与虚拟水战略相适应的生态补偿机制.笔者从区域分工、建立生态补偿的政策、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补偿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实施虚拟水战略的地区应进行的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严重缺水,地下水超量开采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为解决水短缺问题,构建北京市水资源一般均衡模型,比较研究北京市供水与用水政策对当地经济及水资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水北调工程调水有利于北京市经济发展;地下水保护政策有利于当地的水生态环境,但单独实施将对经济造成负向冲击;水价政策实施能够促使生产部门和居民节约用水,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较小;调控政策组合将在北京市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水资源的紧缺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我国自2016年开始,率先在河北省实行水资源税试点,随后在2017年又将试点范围扩大至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费改税试点的实施,对于重污染企业的环保转型和绿色创新行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2014—2021年中国上市重污染企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水资源费改税政策对试点地区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论显示:水资源费改税对试点地区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研发投入在其中发挥了有效的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实施水资源费改税更有助于促进重污染企业发明型专利数量的提升,对于国有、高市场化地区和高耗水行业的重污染企业,水资源费改税的绿色创新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从加快推进水资源费改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加快推进市场化建设,完善其他环境规制政策,加大研发投入等方面提出水资源税费改革和企业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下,科学有效地评估我国区域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于完善当前治水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全要素分析框架,将水足迹纳入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构建Shephard水资源距离函数,结合SFA模型测度了我国2003—2018年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我国水足迹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在2010年后增长趋势逐渐放缓,区域间水足迹平均值和年均增长率存在显著差异;我国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具有东高西低特征,全国及东、中、西部均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W形变化趋势,呈现从西北向东南地区逐步提升趋势;环境规制与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呈现U形关系,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贸易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用水结构对我国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镇化则具有负向促进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粮食生产的水资源利用特征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标准彭曼公式,利用CROPWAT软件测量了中国31个省区粮食作物的绿水、蓝水及灰水足迹,并在此基础上对粮食生产的耗水量、生态修复需水量以及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小麦、玉米和水稻三种粮食作物对水资源的消耗数量和类型存在较大地区差异,河南、山东等省份具有较高的水资源使用量,而浙江、福建等省份用于粮食生产的水资源数量相对较少,江苏、浙江等降雨量充沛的省份具有相对较高的绿水消耗比重,而陕西、甘肃等水资源稀缺省份具有较高的蓝水消耗比重;1998-2013年三种粮食作物的灰水足迹总量均在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水稻的灰水足迹总量相对最高,灰水足迹总量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区域,表明这些地区对生态修复水量的需求较大;我国粮食作物的水足迹强度在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表明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空间分析结果显示水足迹强度具有显著的全局与局域空间正相关特征,其中相比于西北和华北地区,西南、华东和华南地区具有相对较低的水足迹强度,意味着这些地区具有较高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中部四省虚拟水贸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虚拟水是生产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 ,贫水地区通过拟水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地区购进水密集型产品来获得本地区水和粮食的安全 ,富水地区也可通过贸易获得利润。虚拟水贸易是实现缺水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也是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用水效率的有效工具。文章首先介绍了产品虚拟水含量的计算方法 ,然后根据 2 0 0 0年的统计资料 ,计算了河南、江西、湖南、湖北四省的虚拟水贸易量 ,结果表明 ,水资源相对紧张的河南省粮食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反而比其他三省少 ,说明江西湖南、湖北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提高用水效率和粮食产量 ;四省都是虚拟水净输出地区 ,虚拟水净输出量在 1 5 1 3 7~ 3 76 47亿m3之间 ,都已超出农业生产总用水量 ,大量的虚拟水输出会加剧本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虚拟水贸易影响水安全及粮食安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国内粮食主产区水安全趋于严峻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从气候变化影响水安全、粮食安全的研究文献出发,梳理了虚拟水贸易对农业水资源优化的战略意义,总结当前依据虚拟水贸易战略实现气候变化条件下区域水量平衡的社会水循环研究思潮。认为应明确将"虚拟水要素"纳入水平衡概念模型,进一步挖掘虚拟水贸易战略对冲气候变化风险的潜力,构建虚拟水贸易的实施政策,拓展保障地区水安全、粮食安全的非工程途径。  相似文献   

11.
加强陕西省金属矿产资源的地方立法,既是政府依法行政、地质部门依法勘查、矿山依法开采的法律基础,又是陕西省地区特色立法的需求,还可对中央立法进行必要的补充。但是陕西省金属矿产资源地方立法还存在立法内容不完善,对矿山环境的保护重视不够,探矿与采矿秩序不合理,矿政关系不顺等缺陷。因此,陕西省应从地方立法上进一步完善,重新修订《陕西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研究和建立适应陕西省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地方性法规;修改部分现行的地方性规章;深化矿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以促进陕西省金属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工业旅游作为一种专项旅游,有其自身特点,"富平陶艺村"工业旅游发展在陕西乃至西部地区有一定代表性。为此,利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数学分析法对陕西"富平陶艺村"工业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针对该示范点提出具体的开发策略,作为对工业旅游资源评价的尝试,为我国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工业旅游资源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水利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被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做好水利工作,科学合理开发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合理利用进行了探讨,对县域经济中水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秦巴山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是秦巴山区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对秦巴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水环境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当前秦巴山区水资源开发与保护除了水资源的优势开发还不够外,还存在着如水资源利用率低,河流受污染风险高,水质监测预警机制及生态补偿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法律制度建设,完善相应政策,改革流域和河段管理制度,强化依法治水、严格红线管控,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补偿制度,建立水污染应急管理机制,依托现有的水资源优势、创新水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川陕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及客源市场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最具潜力、发展最迅速的旅游产业之一。从介绍四川—陕西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特点入手,简要分析了开展生态旅游的客源市场,论证了四川—陕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客源市场良好,可开展各种类型的生态旅游项目,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广阔的前景。旅游开发应坚持走可持续生态旅游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碳排放增长的规律,基于陕西省1980~2018年碳排放量和GDP的实际数据,运用离散二阶差分预测方程预测陕西省2020年碳排放量和GDP,得到陕西2020年碳排放强度的预测值;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对1980~2018年间陕西省碳排放量和GDP实际数据序列和预测数据序列进行了相关性比对,检验了DDEPM预测方法准确性。研究表明,陕西省能够实现中国2020碳减排目标,目标实现的主要贡献来自于GDP快速增长形成的分母拉动效应,但长期来看这种效应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持续;各省份应当从碳排放的绝对量上寻找突破路径,增加低碳技术和煤炭高效利用技术的投入与研发,提高单位煤耗的利用效率;提升清洁能源技术研发水平,加大现有新能源使用力度和效率,实现降低碳排放水平和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是整个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分析福建省的水资源量、时空分布、水质及开发利用等方面情况和对该区域的水资源特点、条件、开发利用的情况进行研究,提出加强水资源的规划、保护和管理工作,强化节约用水,加快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自组织理论与石河子垦区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基于自组织理论分析了石河子垦区生态环境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就新形势下垦区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了探讨,认为以灌溉农业为主的垦区在生态建设上必须始终以土地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基础,同时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和人文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聚集能力培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从理论探索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能力培养的途径,运用产业聚集理论分析制约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根源。分析认为:陕西省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环节薄弱、产业间及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导致了陕西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条较短、产业关联度不高的现状,从而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提出推动陕西省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建立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模式、进一步提高产业关联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新疆水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性缺水与结构性缺水并存,产业用水结构不合理与低效利用同时存在,过度开发与生态环境需水严重不足,已成为当前制约新疆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该文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控制农业种植规模发展节水高效现代农业,构建节水型工农业生产体系,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实现水资源利用的战略转移,实现产业用水结构合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