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时期,正统观念的主导面已由春秋战国的“拥正统”发展为“争正统”。“拥正统”的观念使统一愿望迟迟不能出现,“争正统”则使统一愿望贯彻三国历史的始终。三国正统观念的内涵系统明确,正统之争表现为模式上的趋同和新思路的开拓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的正统观念最早起源于远古中原诸夏与四夷的华夷之辨,其内涵主要包括民族正统、政治正统、文化正统,这种内涵反映到史学上则产生了历史正统理论,主要包括华夏之争、大一统思想及五德终始说。宋代君臣的正统观念与西夏李氏政权的正统观念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宋夏关系。宋夏长达148年的抗衡和战争,与正统问题的处理息息相关。宋夏和战是彼此力量消长的结果,双方政治精英的思想观点也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刻划的曹操是篡汉的逆臣,“乱世的奸雄”,而刘备则是扶汉的真主,拨乱的雄杰。书中处处以“汉贼”垢骂曹操,以“帝胄”赞誉刘备,其封建正统史观昭然可见。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罗贯中认可《三国演义》(应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编次”“陈寿史传”的,理当按陈寿的三国正统史观进行创  相似文献   

4.
正统悖论     
本文作者指出:正统既是一个政治概念,又是一个宗法概念,宗法原则是正统观念的精髓;历史上五花八门的正统观,鼓吹的都是“君统论”,实质是为“万世一系”的“家天下”服务,成为维护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一个思想武器;在分裂割据时代,大一统观念成为促进国家统一的一面旗帜,客观上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我们今天在重新考察这一命题时,应以科学为武器,用“民统论”取代“正统论”,也就是说,谁代表人民的利益,谁就是真正的“主权国家”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6.
正统论虽被今人看作“纯属荒诞”,但在古代却是渊源深厚又生气勃勃。它作为解释中国人历史活动的史学观念,能完整地包容分裂和统一时期两面的史实,既照顾到互不统属的各分治政权的历史活动,又将它们纳入一个终究是属于一体的“天下“之中。它是唯一能处理这种复杂历史现象的史学叙述和国家认同的观念框架。国别史的视野以政权/国家为唯一的叙述对象,这种视野驾驭不了中国史统一与分裂共存的复杂性。悠久的大一统观念是支撑古代国家由分裂重归统一的“人心之公”。但古代时期中国的国家认同也存在二重性的现象,既有占主流地位的大一统价值认同,又有地域性的价值认同。这种复杂性的存在说明完成现代的国家认同尚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7.
农谚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形成的,农谚与农书等正统农学相比更具现实指导意义,有农民自己的农书之称。《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是中国传统农业思想的奠基石。山东农谚是山东地区农业生产的产物,其不仅具有丰富的农学知识,亦体现出农本、天生、地养、人成等丰富的传统农学思想。因此,应把农谚纳入传统农学和农史的研究范畴,既有利于传统农谚的保护,亦是对传统农学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8.
历代学者十分重视农谚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却很少关注农谚的文学价值.农谚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展现了中华民族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场景,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农谚有着高超的语言表现技巧,能够传神地表现出自然意境,具有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农谚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素材,给文人带来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历代仿作者层出不穷.农谚亦往...  相似文献   

9.
《源流》2014,(5):54-55
  相似文献   

10.
农谚是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在汉语和意大利语中都普遍存在。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 不仅涉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而且涉及农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定的环境造就了特定的文化,特定的文化反映在语言中形成特定的表达。从汉语和意大利语的农谚出发,探讨其中的节日文化、节气文化以及意大利特有的反映农奴和农场主阶级关系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教历文化。对两国农谚的比较分析是研究中意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又一途径,有利于促进中意跨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对农谚的由来及发展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对农谚按其反映的内容进行了分类,详尽概括了农谚体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探讨北元时期蒙古政治史时发现,此时期封建部落混战、汗权之争以及诸部落的重新分化、组合,都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正统观念密切相关。搞清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北元时期蒙古政治史、部族史无疑大有裨益。对此,笔者查阅有关史料,提出个人管见,不妥之处,请诸位同仁斧正。据蒙古族世代口碑相传:成吉思汗诞生之两千年前,后来被称为“蒙古”的部落被其他部落打败,仅遗两男两女逃至额儿格涅坤山中居住。两位男性分别叫作“乞颜”与“捏古思”。他们的后裔世代繁衍,组成新的“斡巴黑(氏族),并不断出现新的分支。其中乞颜氏族中  相似文献   

14.
福柯认为,刑罚从肉体到灵魂、威慑到矫正的过程无不渗透着权力规训。如此叙事解构了整个人文科学:权力决定历史与知识。虽中西文化时空观各异,但福柯找到了西方与中国正统文化贯通的轴心——权力。故此刑罚理论既在形而上反思西方现代化,也能反思中国正统儒家文化。作为他山之石,福柯刑罚理论对我国权力文化给了提醒。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目的本文的目的是要查明中国独生子女的智力和性格是否与西方儿童相同。西方社会科学工作者所作的大量研究工作对独生子女与有着兄弟姐妹的儿童进行了比较。其中特别令人注意的是,最近的一些定量研究表明:西方的独生子女与有着兄弟姐妹的儿童在调节能力、社交能力和多数性格特征上并无多大差别。然而,福尔博和波利特  相似文献   

16.
戴维·洛奇(David Lodge)的小说《换位》从文学视野反观美国60年代声势浩大的反正统文化运动.该运动反叛权威、颠覆经典、动摇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精神在小说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皆有所体现.同时,小说对其所推崇的吸毒、性革命及离经叛道的生活方式也表达了嘲讽和不屑.  相似文献   

17.
陇东时令节气农谚与农耕生产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令节气农谚,作为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时指针,在农耕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将耕作经验以农谚的形式进行传播,并在演变中不断得以完善。按照固定的节气进行一定的农事耕作活动,既反映了人们的耕作习惯,也反映着一定的农耕文化。加之陇东地处周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更使得时令农谚有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统是政权得以确立的凭借和资格,正统化是政权得以巩固的重要保证。正统化有合天意性和合民意性两个根本原则,又有相对性、延续性、分离性三个基本属性。正统化建设是一种相对性建设,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建设。汉初开国君臣重视正统化建设,他们根据不同的竞争者采用不同的政策和策略,并呈现出无统一规划、求博不求精、主次分明等特点。这些举措奠定了汉王朝的正统地位,也使正统地位受到后世王朝的重视,其中形成的正统理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正统史观至两宋而趋于理论化;以“居正”、“一统”、“严夷夏之防”为核心内容的两宋正统史观不仅反映出宋代史学思想的演变和史学政治功能的强化,而且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剖析两宋正统史观是解读传统史学思想演变的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20.
经常看到一些历史读物中出现这样的一张图表: 这样的一张简表,似乎把民国前期继继承承的国家元首开列得完完全全,他们可以堂而皇地代表中华民国,是当时的正统。这是很错误的表述,抹煞了历史的本质。 一、什么是民国的正统 要弄清这张表是否科学,是否抹煞民国历史的本质?先得弄清“正统”这个概念。 “正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时代,它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古代“君权神授”和“血缘观念”的思想指导下,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封建家族的王朝。在封建社会里,农民是被统治阶级,只能承认地主阶级的政权为国家的代表,也只能对封建地主政权提出较低的要求:(一)保护汉民族利益,抵抗异族侵入;(二)保护国家统一,反对割据与偏安;(三)剥削比较缓和(所谓“仁政”),农民能生活下去。这就成了汉民族的、统一的、政治较好的政权的三个基本条件。合乎此者,就可以被认为代表中国主权的正统朝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