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国家自主性思想是马克思国家理论的重要内容,国家自主性理论是20世纪中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研究的基本范式之一。国家自主性与国家公共性蕴涵分立,两者的区别表现在国家的权属、国家的作用对象和国家的利益指向性方面。国家自主性与国家公共性又一体相系,官僚集团的自利性说明国家自主性背离国家公共性是国家权力运使的经常情形,而基于国家自身的行动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国家自主性也能偏护国家公共性。国家自主性并非必然促进国家公共性,其在合理限度内当以国家公共性为旨归。  相似文献   

2.
利益集团是参与国家治理的有形主体与基本力量之一,其消极行为已经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巨大阻力。其表现为:利益集团俘虏国家治理主体,腐蚀国家治理规则,破坏国家治理绩效。规范利益集团应该着眼于国家治理主体:政府、政党与公民个体;着眼于国家治理规则:国家法治制度、国家制度供给与治理文化;着眼于国家治理绩效:国家公信力、国家治理资源与国家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论国家义务概念之萌芽与发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义务起源于古典自然权利意识。在古罗马古希腊城邦国家时期,国家义务概念萌芽的痕迹已经显现:国家义务寄生于国家概念之中,国家义务与国家目的在同一时序上产生,国家义务与人权概念互为条件,国家义务论涵盖于国家正义论之中。在罗马法复兴时期,随着自然法的兴起,法治思想的进步,国家义务概念已见端倪。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影响我国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应注重国家认同问题,从而促进大学生对国家政治、国家文化、国家历史的认同.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要推进国家意识形态建设、落实国家民族团结进步政策、结合国家重大纪念和庆典活动.  相似文献   

5.
国家自主性理论与国家构建理论存在着内在契合。国家构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民族—国家构建与民主—国家构建。新加坡的国家构建过程中,在民族—国家、民主—国家两个方面都呈现出国家自主性突出的特征。国家自主性理论为分析新加坡国家构建中呈现的这一特征提供了很好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6.
二重国家--对国家本质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国家观认为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笔者认为 ,这一传统观点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性 ,必须确立新的国家观——二重国家观。从社会层面看 ,国家是社会国家 ;从政治层面看 ,国家是政治国家。社会国家与政治国家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弱国家—弱社会、强国家—弱社会、弱国家—强社会、强国家—强社会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考察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演变中政治认同的图式变迁,在弱国家—弱社会到强国家—弱社会、强国家—弱社会到弱国家—强社会、弱国家—强社会到强国家—强社会的动态图景中,政治认同呈现封闭型到权威型、权威型到放任型、放任型到开放型的图式演绎,而强国家—强社会的关系模式是政治认同生长的最佳生态。  相似文献   

8.
国家角色模式的演变主要着眼于国家任务的承担及其实现方式的变化,近代以来,国家角色模式经历了从夜警国家到福利国家再到担保国家的三次嬗变。民营化及公私合作的发展促使国家与私主体越来越多地共同承担公共任务,分担了福利国家的给付之累,也促进福利国家模式向担保国家模式转变,其中,行政任务的民营化及公私合作是担保国家模式的主要背景,担保国家理论便是要探讨在民营化及公私合作背景下国家对公共任务的最终落实如何承担担保责任。担保国家与合作国家内涵相近但各有侧重,且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家认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公民是国家认同的主体,公民对国家最直接的感知和认同就是国家治理的成效及其能否满足其生存发展的需要。国家治理成效关乎国家认同建构,公共政策作为国家治理的理性选择,对国家认同建构有着基础性影响。公共政策作为国家治理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政策过程与国家认同建构具有交互性,本文力图厘清公共政策在国家认同建构中的功能逻辑。由公共政策在政治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公共政策对国家认同建构既有积极功能,也具有消极影响。好政策有利于促进国家认同建构,不良政策却不利于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0.
2014年,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国家公祭日",以国家之名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勾连社会记忆,凝结国家认同。国家公祭是延续社会记忆与凝结国家认同的有效载体,国家公祭体现国家认同的集体观念本质、映射着社会记忆的客观性效应。社会记忆是连接国家公祭与国家认同的价值桥梁,通过国家创伤的集体唤醒、历史在场的符号表征、对当下现实感和合法性的强化,国家公祭书写社会记忆。国家认同是社会记忆与国家公祭的根本归依,通过制造社会共识、祭典仪式展演、辐射话语力量,社会记忆有力地凝聚国家认同。国家公祭、社会记忆与国家认同之间的三位一体才是当前社会凝聚多元文化共识的理性抉择与长远之计。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对国家利益的概念、国家利益的阶级本质做了探讨,指出国家利益不能脱离它的阶级本质,即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国家利益,都是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的利益。而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决定的国家的性质,对国家利益的目标、获取国家利益的手段,以及国家利益的分配等都具有根本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国家承认在国际法上有重要意义,没有国家承认,新国家就无法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是,目前在"国家承认对国际法主体资格的影响"的问题上尚无定论,主要分为"构成说"和"宣告说"。前者认为国家承认是新实体成为国家或是新国家成为国际法主体的要件,而后者认为国家成立是一个事实问题,并不依赖于其他国家的承认,既存国家的承认仅具备宣告或确认的性质。这两种学说既有合理之处,同时又都存在缺陷,故笔者在二者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赠予说,即把国家承认看作是既存国家赠予给新国家一个可以与其建交的必要条件,从而使新国家可以与其开展正常的外交事务。  相似文献   

13.
民族国家是近代以来最基本的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有学者将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作为现代国家的两个特性,并以此为框架分析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本文认为民族国家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现代国家形式,将其作为现代国家的特性稍有不妥。同时,这种简单认定忽视了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划分标准的差异以及内在关联,在给民族国家"瘦身"。事实上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国家仍然显示出巨大的解释力和活力,二者是并非并列或互补关系,而是包含关系,民族国家是民主国家建立的基础,民族国家构建目标包含民主国家所承载的使命,将民主制度建设视为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阶段更符合逻辑,也更符合实际。对政权合法性的追求也是民族国家建构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国家建设是国家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国家能力建设,而国家能力建设的关键又在于国家制度能力的建设。本文从比较政治的视角出发,讨论了后发展中国家加强国家能力建设和国家制度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出发,基于最新的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国家通用语言使用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与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显著相关。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和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显著影响其国家认同水平,少数民族群体的国家通用语言能力越强,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越经常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其国家认同就会越高。少数民族群体国家通用语言使用对其国家认同的影响在不同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的群体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国家自主性是马克思"国家相对独立性"理论的重要题域,回溯国家自主性演进的历史生态,国家自主性的不足与国家自主性的过度都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失衡的生态写照。"强国家、弱社会"的历史写实或"弱国家、强社会"、"弱国家、弱社会"的可能走向都是失衡的政治生态,从失衡走向平衡,架构"强国家、强社会"的格局是国家自主性演进的应然走向。  相似文献   

17.
国家的本质问题是认识和理解国家问题的核心所在,我国政治学界先后提出的国家具有"双重本质"和"两个层次国家"等新说法,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观的本意.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学说,不仅要认识到国家的阶级统治属性,而且要全面、辩证地认识国家的社会属性,要从阶级性与社会性结合、国家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国家的本质与职能和两种基本职能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等方面去认识国家的社会性,社会性并非国家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8.
民族国家和政治国家都是现代主权国家,但民族国家与政治国家在建国顺序与建国内容方面有显著差异.在近代中国政治转型过程中,孙中山力持通过政治革命实现政治国家的目标与民族国家统一.由于政治国家价值理念与社会客观现实方面的差异,孙中山思想中残存的封建意识与民主价值之间的张力,以及政治国家理想与民族国家现实利益之间的矛盾,这种举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于一役的思想和实践,非但不能实现政治国家目标,而且也不利于民族国家统一,并最终回归民族国家统一之路.孙中山的政治国家实践说明:政治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而民族精神是政治的灵魂,要正确对待民主与政体的关系,政治国家要服从并服务于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9.
国家形象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反映,而且是衡量国家治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从国家治理结构--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绩效来审视国家形象的塑造,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治理结构中的主体是国家形象的"生产者";治理机制是国家形象的载体;治理绩效是国家形象的直接表征.深入把握治理之维国家形象的塑造逻辑,既有助于国家形象研究的深化,也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推进.  相似文献   

20.
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是维系国家团结统一的重要纽带。公民教育是建构和提升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公民教育强化公民的身份认同及国家归属感,这是建构和提升公民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公民教育促进公民对国家制度的认同,这是建构和提升公民国家认同的关键;公民教育促进公民对国家核心价值的认同,这是建构和提升公民国家认同的核心;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的国家责任感,这是建构和提升公民国家认同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