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在排演《凉山巨变》舞剧之前,先下到四川凉山地区,深入到过去彝族奴隶群众中体验了一个时期的生活。这次下去,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对我来说却是上了很实际、很生动的一课。过去在学校里,关于如何带着阶级感情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生产的漆器,特别是木制漆器,以美观耐用著称。凉山山区盛产漆和木材,有制做木制漆器取之不尽的原材料,因此这里的木制漆器业尤其发达。相传彝族的漆器是一个叫狄伍浦的人发明的,距今约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过去,由于凉山彝族长期停留在奴隶社会阶段,制作漆器的手工艺匠人多是土司的被保护民或奴隶。他们技术不很精细,工具简单而不齐全,在非常艰苦的  相似文献   

3.
在奴隶社会里凉山怒吼着风雪,奴隶们身拖着沉重的锁链,没有自由也没有吃穿,日夜受不尽鞭打和磨难。山顶上刚烧完亲人的尸体,破屋里又传来孩子的哭喊,淌满了眼泪的大地,处处是血迹斑斑……旅行在凉山的日子里,无论在复盖着冰雪的崎岖山路上,在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旁边,或是在低矮简陋的土屋里,我常常听到人们,伴着竹笛口琴,唱着歌,申诉着彝族人民的苦难。歌声是那么悲壮和凄惨,难怪人们唱着唱着就哭起来!我在清晨的冷冻中醒来,迎着呼啸的刺骨的寒风,走向昭觉城外,浓雾像一张浮动的账幕,蒙罩着四周白雪皑皑的山野。山前一缕青烟萦烧在彝族村寨的上面。每当我看见彝族男女沿着山坡走来,我就忆起  相似文献   

4.
凉山彝族火把节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1992年凉山彝族自治州举办第一届彝族国际火把节以来,已经形成每三年举办一届的制度,现已成为凉山对外形象的品牌及凉山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载体和平台.更是让世界认识凉山、了解凉山、了解凉山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5.
《伍湛民族学术论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是一本作者自选集,收文22篇,25万字。其论述涉及民族理论学、民族学、民族法学、方志学等。作者多年从事民族工作,熟悉民族地区的社会情况,尤其对凉山彝族,酉阳、秀山土家族地区的许多问题,有深切的感受。如研究凉山彝族的两篇文章《当前四)11彝族地区家支问题态势述略》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家支制度初探》,谈论了他对彝族家支问题的看法,指出了彝族家支问题的危害性。这是需要理论勇气的。我们知道,凉山彝族走向现代化面临的现实社会问题中,家支问题是令人头痛、较难妥善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解放前,分布在四川、云南大小凉山一带的彝族,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奴隶制度。在这里,基本的阶级关系是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对立。社会成员被划分为黑彝、曲诺、阿加、呷西四个等级。黑彝是居于统治地位的世袭贵族,其他三个等级都处于被统治的地位。根据民主改革时划分的阶级,黑彝等级绝大部份是奴隶主,极少数是一般劳动者,曲诺等级  相似文献   

7.
四川西南部凉山彝族地区,在民主改革前还保留着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第一个剥削形式的奴隶制度。在这个社会里,奴隶和奴隶主两阶级的矛盾一直是对抗性的,不可调和的。广大被压迫的奴隶群众,为了挣脱奴隶制的锁链,进行了无数次的反抗斗争。他们除了经常用怠工、破坏工具、虐杀牲畜、逃跑等等方式来进行反抗外,有时还杀死奴隶主和烧毁奴隶主的房屋,以至进行集体的武装斗争。特别是近百年来,由于奴隶制内部阶级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奴隶集体反抗奴隶主的事件愈来愈多,规模愈来愈大。据不完全统计,人数在三十人以上的  相似文献   

8.
凉山彝族服饰远承汉晋先祖服饰的流风遗韵,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它蕴含了区域风貌、社会特点、审美意识、民俗特征的丰厚内容,集中反映了彝族在美学、宗教、习俗等方面形成的传统观念和心理素质,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凉山彝族服饰的款式风貌 凉山彝族服饰为人所知,男子椎髻、着裤;女子戴头帕,穿百褶裙。男女皆穿紧身窄袖饰花上衣,披擦尔瓦、披毡。这仅是最具代表性的外部特征。实际上,凉山彝族服装式样和  相似文献   

9.
我爱索瑪     
一个衣衫破烂,头插草标的女孩,垂头站在街头昏暗的灯光下,她的身后倒卧着一具盖着破席的尸体……在《从奴隶到将军》这部影片中,彝族的索玛首先在这个场面中出现。索玛,索玛,在彝族地区满山遍野的开着索玛花,什么地方都能活。假如影片中的索玛也是  相似文献   

10.
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排演的舞剧《凉山巨变》,是一部以反映我国四川大凉山地区的广大彝族奴隶,在党的领导下,打碎奴隶制度枷锁,从黑暗的奴隶社会,一步跨过几个世纪,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革命变革为题材的舞剧。我国四川大凉山彝族人民,在解放后的短短十几年间,发生的伟大革命变革,是党的  相似文献   

11.
53年前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让凉山彝族人民"一步跨千年",直接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今天的凉山,又再次经历着一个快速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通过两次社会大变革,凉山彝族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凉山彝族人的主  相似文献   

12.
郎维伟 《民族学刊》2016,7(1):91-92
近期有幸拜读由李仕安口述、马林英撰写的《百岁人生川康史——彝族老人李仕安口述记录》一书,掩卷之余,感慨良多,通览全书,特作评介. 该书的撰写人马林英教授与我在研究机构共事已有三十年,她专注于文化人类学在彝族和彝区方面的研究,思想活跃,田野扎实,治学严谨,著述颇丰.这是她第一次以口述史的方式书写凉山彝族的历史,该书所选口述历史的采集对象,为当今凉山彝族中屈指可数阅历丰富的百岁老人;其方法应用之娴熟,秉持了口述史尊重客观、挖掘事实、弥补文献不足的原则,通过采访和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围绕口述对象的个人经历与社会变迁的主题,呈现出凉山彝族在民国和新中国两个不同时代的历史场景.全书以突出的史料价值和一定的学术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和解读凉山社会历史的新视角,给人耳目一新,令人信服的感觉.具体来看,该书有以下特色:  相似文献   

13.
看了《凉山巨变》舞剧,心里很激动。作为一个彝族观众,能坐在首都的大剧场里,观看用我们本民族的舞蹈反映我们彝族人民的大革命舞剧,心里这股感情,就象是我们金沙江里的流水,一浪推着一浪地翻腾。过去,我们彝族人民,因为长期受着野蛮的奴隶制度的压迫、束缚,生产、生活各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中的地方性知识蕴含着有效利用和保护其所处自然生境的生态智慧和生存技能,在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川、滇大小凉山是地质和气象灾害的易发区,凉山彝族人民通过对所处生境的自然物象及气候变化长期观测,总结形成了丰富的减防灾地方性知识,尔比即是其中之一;尔比反映了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对于生存环境的历史体察,对于气候变化和灾害发生的经验认知,承载着凉山彝族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灵活、恰当地运用和推广尔比,将对提升社区减防灾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凉山的什么变化最大?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30周年前夕,我带着这个问题访问了那个地方。答案是多种多样的。谁都会滔滔不绝地讲出一大堆凉山的变化。的确,30年来,凉山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56年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延续两千年的奴隶制,凉山彝族人民跨上了时代的骏马,走上了社会主  相似文献   

16.
建国前,凉山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在彝族聚居地区基本上没有正规的教育事业。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1956年民主改革后,凉山从奴隶社会飞跃到社会主义社会,彝族人民在政治一上翻身之后,迫切需要在文化教育上翻身。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凉山民族教育事业,五十年代就从条件优越的内地派遣一批又一批教师进入凉山,扎根凉山,建设凉山,与凉山各族人民一道兴办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四十年来,特别是在十年改革中,随着凉山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凉山民族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发生着令人瞩目的深刻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州委、州政府从凉山实际出发,对凉山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领导,调整教育内部结  相似文献   

17.
解放以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大小凉山地区彝族社会的奴隶制度,已经被彝族人民彻底废除了。过去被压迫被奴役的奴隶,已经成为国家和本民族的主人,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幸福道路。关于民主改革以前,大、小凉山地区彝族的社会经济结构的问题,在我国学术界中,还有不同的意见。除了认为是奴隶制或基本上是奴隶制这个意见以外(如:“教学与研究”·一九五六年第八——九合期·胡庆钧同志的文章,“民族研究”·一九五八年第一期·夏康农等同志的文章);有的认为是封建制或基本上是封建制(如:“光明日报”·一九五七年四月五日·张英达同志的文章,“云南大学学报”·一九五八年第一期·江应梁同志的文章);还有的认为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阶段(如:“民族研究”·一九五八年第九期·施修霖、陈吉元两同志的文章)。梁山同志和陈可畏同志的两篇文章,是赞成奴隶制、不同意封建制或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意见的。发表在这里,供同志们参考。今后有关凉山地区彝族社会经济结构问题的不同意见的文章,本刊还准备发表。  相似文献   

18.
现如今凉山彝族地区旅游产品具备了强大的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而彝族刺绣直接体现了彝族人民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各地区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作用、融合而产生的智慧结晶。不断创新与发展凉山彝族刺绣是保存彝族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要想使文化长久存活,必须要加强文化保护与发展。基于此,凉山彝族刺绣继承人应明确正确的市场定位,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保存传统刺绣文化的同时,开发有创意的新产品,以此推动凉山彝族刺绣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凉山彝族人际关系中广泛存在着亲属间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在涉及第三方时可形成三角结构,以防止纠纷或达成纠纷的调解。对立关系是调解人调解的资源,也是凉山彝族社会"少讼"的机构性因素,但对立关系容易使纠纷解决过程沦为关系之争。  相似文献   

20.
凉山彝族舞蹈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舞中的一枝奇葩。在以往全国各大舞蹈赛事中,凉山彝族舞蹈作品屡获佳绩便是一个客观说明。研究彝族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不但对彝族舞蹈自身大有裨益,对于其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而言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