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多义句式〔A〕“NPL+ V+ 着+ NP”与多义句式〔B〕“NP+ 在+ NPL+ V+ 着”的变换分析,证明这两个句式之间存在有条件的可逆变换关系,考察这两个句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多义句式的分化问题并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清除歧义现象  相似文献   

2.
“把”字句历来是汉语研究的重点,也是汉语研究的难点。所谓重点,就是“把”字句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特别高。笔者统计了四千多个动补宾句式,其中“把”字句就有五百多个,占百分之十二左右;所谓难点,就是关于“把”字句的内部结构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般对“把”字结构的认识是表示主语对宾语的处置和影响。这样的理论认识并不能说明“把”字句的全部。一方面“把”后的成分并不一定都是动词的宾语提前,例:“犹大则惊慌地把手按住钱袋。”“这件事真把我急死了。”“我们把房间摆满了书。”这几个句子里“把”后的“手、我、房间…  相似文献   

3.
“矛盾”和“对立”这两个用语,是人们所熟悉并且经常使用的术语,这两个术语在自然语言中使用是比较灵活的,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在有些场合可能把这两个术语作为同义词使用;在另一些场合可能把这两个用语区别使用。但是,无论如何使用,“同义”也好,“区别”也好,在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4.
把照片中的人物“抠”出来,对于懂点PS的朋友来说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如果要把一个复杂背景中穿婚纱的美女“抠”出来按照常规的方法却很困难,因为婚纱本身是透明的,也就是说要把透明婚纱切换背景需要一些特殊技巧才能完成,下面我们就用photshop来给一个在复杂背景中穿婚纱的人物换背景,操作步骤如下。[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处所补语的语义分类仝国斌0.1述语后的“在+NP”具有两种功能:一作处所补语,一作判断动词“是”的宾语。对此陈信春先生曾有明断①。陈先生并认为,如隐“在”,结构要发生变化,“NP”同述语组合成述宾关系了。所以,我们讨论的处所补语,即指除“是”外的述语...  相似文献   

6.
胡云晚 《云梦学刊》2007,28(4):139-142
介词“把1”、“乞1”、“把乞1”的语法功能主要是构成给予句式,这些句式的句法特征、句式来源和语言地位各不相同;三者在句式中的不同表现预示着它们语言地位和发展趋势的不同:“把1”和“乞1”的竞争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句式优势决定了“把1”的竞争优势;“把乞1”词形受“把1”和“乞1”的类化,暂时没有被排斥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代的“诚信”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和“信”是古代两个重要的思想范畴。“诚”、“信”虽可以互训,但有不同:“诚”可以作为本体论范畴使用,“信”则主要是一个伦理学概念,但也有其它一些意思。本文把“诚”和“信”组成一个词,用“诚信”作为一个分析范畴,来论述古人的一种道德观念。 简单说来,诚信最基本、最起码的意思就是不说谎,不许假诺言,不作假见证。在出言或许诺的当时就不说谎,必涉及到他人,这样,诚信就在处置关系中获得了一种道德的含义,它永远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道德要求。讨论“诚信”,主要是从道德的角度检查诚信与义务的关系,即探讨在古代中国人那里,诚信是不是一种基本的、第一等级的、即  相似文献   

8.
一、“中心”与“边陲”的思想格局:默认还是反抗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体系中,一个客观的历史事实就是一些国家和民族占据着“中心”的位置,而另一些则扮演着“边陲”的角色。在哲学的思想世界里,同样存在着这样的“中心”与“边陲”格局:西方哲学依托于整个西方世界强大的社会经济实力,在世界的哲学思想舞台上扮演着“中心”的角色,而其它社会和民族的哲学则处于“边陲”地位,并受到前者强有力的影响和渗透。面对哲学世界中的“中心”与“边陲”格局,人们只有两种态度可以选择:一是把它视为不可抗拒的思想宿命予以消极的默认和接受,…  相似文献   

9.
“受事+被+动”句式中“被”的词性辩析郑献芹“被”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句式。它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受事+被+施事+动词’;另一种是“受事+被+动词”。也就是说,“被”字后边的施事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当“被”字后边的施事出现时,“被”是介...  相似文献   

10.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的常见句式。文章基于大量“把”字句语料,从论元角色理论视角考察了“把”字句宾语论元角色的诸多特点以及论元角色的指派等。“把”字句宾语具有论元角色多样性和强受事性特征。另外,轻动词结构可以较好地解决“把”字宾语论元指派问题。  相似文献   

11.
“义”是中国儒学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同孔子相比,孟子对于“义”的讨论则要更多一些,更细致一些,因而也就在一些方面有所创见和新意。一孟子把“义”提到了一个突出的高度,在许多情况下,“义”与“道”平列无别,几为一物。这与孔子仅仅突出地讲“仁”和“礼”形成明显的差别。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离娄下》)作为一个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行为不一定必要结果,只要与义同在,依义而行就行了。义是人们行为的最后准则。不仅如此,在他的许多论述中,义与道的含义相近,地位相当。他说,养洗然之气要“配义与道”(《孟子·公  相似文献   

12.
围绕着“进”和“退”的问题,有过不少议论。林彪、“四人帮”、康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歪曲为一个“斗”字,大造“斗则进,不斗则退”的舆论。在一些同志心目中也有一种“喜进怕退”的错误观念。似乎“进”就一定是马克思主义;“退”就一定是修正主义。时至今日,仍有人一听说“进”就兴致勃勃,一说是“退”就繁言啧啧。这种观念不清除,  相似文献   

13.
谈述宾短语带宾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现代汉语里,“动+名_1+名_2”这种结构形式,虽说早就存在,但它的大量出现还是近几年的事,尤其是报纸的标题用语。目前,对这种结构的分析,一般都把“动+名1”看作述宾式动词,把“动+名_1+名_2”看作述宾短语。我们认为可以开放一点,把“动+名1”看作述宾短语,把“动+名_1+名_2”看作述宾短语带宾语,整个结构式可列为[(动+名1)+名2]。  相似文献   

14.
前几年,“四人帮”大肆破坏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他们宁要商品在产地腐烂变质,也不让人把它贩运到市场上来。他们把那些进行短途或长途贩运的合法小商贩称为“二道贩子”,当成资本主义势力去打击,轻者没收劳动收入,重则抓捕。“四人帮”的这种反动行径至今还影响着一部分人。目前一些人看到兰州市场上有外省或外市的小商贩来出售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目以为异端,认为“二道贩子又活动了”。有些地方还发生了没收或强行低价收购小商贩的商品的事,美其名曰“打击二道贩子”。显然“二道贩子”这个概念已经混淆了合法的小商贩和投机倒把分子的界限,这就有必要围绕所谓“二道贩子”的问题弄清什么是投机倒把分子,什么是合法小商贩。  相似文献   

15.
“素质”词义浅析王桂兰马学东近几年,“素质”一词,做为独词、中心词、修饰词而出现,使用的频率越来越多。然而,在不同场合,“素质”做为独词、中心词,它的内涵、外延各不相同。对于这样一个使用频率极高,作用越来越大的词,对它的基本含义、引伸含义、歧义,有必...  相似文献   

16.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的重要句型。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献中,未见过“把”字句,“把”字句是唐代才产生的,后来逐渐被广泛应用起来,特别在明、清的作品中,用的很多,用法也很活。“把”字句的用法,从明、清至今,总的发展趋势是更加“严格”了,这主要表现在对动词的要求上。  相似文献   

17.
试论“V+了+T+的+N”岳辉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曾阐述过这样一些例子,如“骂了几个钟头的人”,“戒了五年的酒”,认为“所有这些表数量的宾语修饰语实际上都是修饰整个动宾结构”(《汉语口语语法》第164页)。然而仔细观察、分析,却不难发现这种...  相似文献   

18.
“知行合一”是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提出的一个命题,此命题自提出之日起到现在,人们一直争论不休,他的学生、同时代学者都曾与他反复探讨过这一命题.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以“销行以归知,终始于知”来概括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并为后世学者所接受.近现代唯物唯心之说盛行后,人们又进一步把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是典型的“销行以归知”的唯心主义,而“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则含有唯物主义因素,这显然是片面的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的手法.如果我们把“知行合一”说放到王阳明的整个心学体系中,放到阳明的生命历程中去理解,那么,唯物唯心的说法,“销行以归知”的说法,都应该重新商榷.因为这些说法都是从认识论知识论的角度来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并不是为了探讨认识论上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是为了解决认识论问题他之所以提出“知行合一”说目的是净化人的心体不使一念不善存于新中解决人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问题他的“知行合一”说实质上是一种成圣之教一种道德律令下面就从这一角度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做一疏解.  相似文献   

19.
“太平天国”这个尊严国号是何意思呢?本文就此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太平”二字,在中国的史书中屡见不鲜,如《后汉书》的“政降太平”,《尔雅》的“东至日出为太平”,《史记》的“黔首修洁,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庄子·天道》的“知谋不用必归天,此谓太平,治之至也。”此外,北魏武帝称“太平真君”,唐高宗之女称“太平公主”,宋朝有“太平兴国”,还有李昉的著作《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等。  相似文献   

20.
连词“再则”是在明清时期由短语“再+则”演变而来的。经过对“再则”衔接的前后成分之间语义关系的重新分析,“再则”可以作话语标记,用于引导话题,指示后续话语与前接话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