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诗风明显转型,当是在嘉二年(1057)欧阳修知礼部贡举之时;北宋中期诗风基本完成转型,应该断在嘉五年(1060)梅尧臣去世之时。欧阳修直接领导北宋中期诗歌革新,当他和王安石、曾巩、苏轼等成为北宋诗坛主流时,北宋中期诗风就从粗砺的纵横自由的李白式诗风,通过儒家学术思想代表韩愈为媒介,向理性的宋诗转型。  相似文献   

2.
巧对过襄阳     
北宋时期,我国有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名字叫欧阳修。 欧阳修12岁那年,一个暮色苍茫的傍晚,他背着行囊,急急忙忙来到囊阳城下,偏偏城门已关,不能进去。欧阳修十分着急,左看右看。看见有个老兵站在城墙上把守城门。  相似文献   

3.
北宋以文治国,文官身份的士人具有空前绝后的地位。较之于魏晋隋唐的门阀士族,北宋士人大多出身庶族,经由科举考试跻身仕途。因此,出于维护、发展自己政治理想的需要,普遍有好贤荐才的特征,欧阳修在这方面是一个典范。不仅通过个人发现、推荐贤才,而且通过诸多政策影响,培养更多的人才。欧阳修一生荐才无数,而且推荐的人才如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人成为此后北宋政坛的主宰者,尤为重要的是,这些人大多继承了他的政治人格。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欧阳修的"好贤"对于北宋此后的政治走向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宋人校书     
現在我們大家都知道宋版書是珍貴的,宋版書之所以值得珍貴,不仅在于它的鎸刻精工,字体遒美等等,就是校勘方面,宋人也非常講究。我們拿宋时官刊書做例子,如北宋景祐(公元一○三四——三七)本《汉書》,經过刁衎、晁迥等初校,校定三百四十九条,签正三千余字。余靖二校,增补七百四十一字,删去二百一十字,改正一千三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永丰)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言其文“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世称公论。他还是北宋仁、英、神三朝名臣,以求真务实、刚正不阿闻名于世。根据文献记载,欧阳修虽然未在湖南做过官,也没有到过湖南多少地方,但他与湖南却有着特殊的关系。一、欧阳修研究家族历史,纂修《欧阳氏谱图》,记载湖南长沙为其祖先长期世居之地,并将其写入正史《新唐书》中。据其所撰《欧阳氏谱图》与《新唐…  相似文献   

6.
三多三上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的文学泰斗,他在诗、词、散文、历史著述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这些成就是怎样取得的呢? 欧阳修4岁时,爸爸就不幸病逝了。妈妈带着两个孩子,生活过得相当艰难。一天,欧阳修看见村里的一些孩子能够上学读书,十分羡慕。  相似文献   

7.
(一) 苏軾(一○三六——一一○一)是北宋时代一个大詩人,怀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負。他的思想,基本上屬于儒家思想范疇,同时受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甚深。二十六岁应制科,欧阳修极賞其文,以才識兼茂荐于朝。他能吸取儒家思想积极一面,把它和佛道思想揉合,复用儒家政治观点批判某些老庄虛无思想。儒家主行仁政,重在节用爱民,不加重人民負担。苏軾早年作《韓非論》,就批判了老庄毀弃仁义,他說:  相似文献   

8.
比较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词与冯延巳词、苏轼词及柳永词 ,映照出欧阳修词深婉、疏隽、谐俗之三大审美特色 ,可证欧阳修词并非承袭了花间词派之风格 ,因而 ,应予肯定欧阳修词在宋词史上的承前启后之地位与功绩。  相似文献   

9.
被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是北宋文坛杰出的领袖,他诗词文赋无一不能。尤其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更大,开了有宋一代文风。正由于文名太盛的原因,人们往往忽视了他在中国文献史研究上的贡献,笔者不揣冒昧,撰写此文,试从这个角度谈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著名的文献收藏家 欧阳修从少年时代就开始收藏图书与前世遗文,直至晚年仍然迷醉于此。欧阳修的儿子欧阳发曾说过:“先公平生于物少所嗜好,虽异物奇玩不甚爱惜,独好收蓄古文图书”。欧阳修自己曾形像地描写了他对书的痴迷态度:“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欧阳修  相似文献   

10.
在北宋时候有十分的見識和百倍的勇气不顧一切非难敢于疑古惑經的便是欧阳修。我們知道宋朝学人远胜汉、唐学人的地方就是敢于发抒己见,自出議論,对經書不局于一家言,不死守古注疏,能脫去汉、唐旧注的桎梏用新的意思来解說,这是学术思想上的一大解放,一大进步,而欧阳修便是开創这种风气的一个主要人物。这从朱熹的話里可以看出: 理义大本复明于世,固自周程;然前此诸儒亦  相似文献   

11.
在北宋文学革新运动中,欧阳修与王安实目标一致,都是以抨击西昆体等浮靡文风,建立具有清新实用的文学风尚为宗旨,但由于两人的身份及生活经历不同,在文学认识、文学评论、文学创作上,两人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即欧阳修更看重文的独立性和表现性,王安石则重视文的政治功用性。  相似文献   

12.
某大学学报复刊后的第一期中,载有《论梅尧臣的诗》一文,开头就说,梅尧臣的生卒年是1002—1060;下文说,“庆历元年(1041),尧臣奉命赴湖州盐税任,欧阳修、陆游二人为他饯行”。所谈事实有误。在这篇文章的第二节中还曾说过,陆游是“南宋初年诗人之中成就最大的”。陆游生于宣和七年(1125),上距庆历元年有八十五年;就算是“南宋初年”的第一年建炎元年(1127)吧,那时陆游才三岁,上距梅尧臣的卒年已六十七年,离欧阳修的卒年熙宁五年(1072)也已五十九年,陆游是无论如何也来不及跟上欧阳修一起去为梅氏送行的。  相似文献   

13.
梅尧臣(一○○二——一○六○)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优秀的作家之一。他的诗歌中的核心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初年社会阶级矛盾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在他的这一部分作品中,清楚地看见当时社会的面貌。(一)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以北宋王朝为代表的官僚和庄园主与包括佃农和自耕农的广大农民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得十分尖锐。谁都知道,北宋王朝的前一代遗留给它的是一座四分五  相似文献   

14.
王培友 《学术论坛》2007,30(8):122-126
欧阳修诗词题材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形成,与欧阳修对诗词功能的认识密切相关.研究欧阳修诗词题材的差异性,对理解北宋前中期诗词分途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5.
北宋庆历八年,欧阳修为他的好友、太常博士尹洙(师鲁)写了一篇墓志铭。其本意是抒发自己对朋友的怀念之情,使他的美德彰著后世,不想却引起了一场风波,尹洙的遗属及弟子对此文极为不满,特到颖州欧阳修处与他辩论,滞留半月之久,欧阳修百般解释,仍没能得到尹家理解,最后还是请太尉韩琦另写了墓表。此事虽过,余波绵绵,事隔不久,又发生了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删改欧阳修所撰其父神道碑一事。对这两桩文学史上的公案,欧阳修感慨万千,终生难忘。在此后的20多年中,他有意识地依据这两篇碑铭的写作原则,又写了100多篇神道碑、墓志铭、墓表、祭文,并留下一系列关于碑铭文写作的文章。今天,围绕《尹师鲁墓志铭》和《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重读欧阳修的碑铭之作,仍感启发殊深。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卒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历事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曾任知制诰、枢密副使及参知政事等中枢要职。他是“庆历新政”的积极参加者,在学术上也敢于摆脱传统,创建新说。他在经学、史学和文学上的成就和贡献,均已为历史所肯定。但是,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欧阳修坚决反对汉儒的“天人感应”与谶纬迷信等神学谬说,一贯坚持“天人相分”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则仍暗而不彰,甚至很少为人所道及。本文试图就此略抒浅见,以阐明欧阳修在天人观上的贡献,并藉以探讨北宋思想史上“天人关系”之学的演变历程。惟限于水平,定多疏陋,谬误之处,深盼给予教正。  相似文献   

17.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公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中期著名灼政治家、思想家。神宗熙宁元年(1068)以前,他任地方官吏,表现出端详宁静而谦逊退让,不同流俗去奔竞进用而求为京官。“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宋史纪事本末》)他不同凡响,名重天下,为曾巩、欧阳修、文彦博、司马光等名士所延誉和倾慕。  相似文献   

18.
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三位举足轻重的大作家欧阳修、王安石和苏轼都活了六十六岁,这真是历史的巧合。就苏轼现存集子来看,他最早的一篇文章是嘉祐二年(1057)应试时所作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时年二十二岁;最早一批诗作是嘉祐四年(1059)再次赴京途中父子三人合编《南行集》里的四十首作品,时  相似文献   

19.
许总 《文史哲》2002,(5):58-62
理学正式确立于北宋中叶 ,但发轫于唐代中期的新儒学运动乃至北宋前期的崇儒思潮可以视为理学的思想先驱。从韩愈、李翱、胡瑗、孙复、石介到范仲淹特别是欧阳修 ,都对理学家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诗歌领域 ,欧阳修更是通过学韩进而对“宋调”加以全面的奠建。因此 ,理清了自韩愈至欧阳修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也就展示出了理学的渊源所自以及宋诗独特风貌形成的思想根源乃至两者之间微妙的同步进程。  相似文献   

20.
北宋诗人眼中的辽境地理与社会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欧阳修、苏颂、苏辙在出使辽国(契丹)途中写下的纪行诗,记录了他们经行的路线和沿途见闻,为认识辽代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材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苏颂的前后<使辽诗>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