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以前人所做的关于当前汉语公示语英译问题或错误的不同分类为基础,也受前人相关分类标准的启发,按照由语言形式到语言意义最后到语言使用、由在外宣工作中之影响轻微到影响严重的顺序,将当前汉语公示语英译问题归纳为四大类即译名不统一、书写不规范、语言错误和语用失误,同时采用二级分类法,将大的类别下分多个小类,以期使对当前汉语公示语英译问题或错误的分类更科学又全面,希望能为规范当前汉语公示语英译提供一种更为清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网络语言是自因特网出现后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变体,日益庞大的网络语言使用群体使得网络语言迅猛发展,并对语言乃至于社会生活、文化形态产生巨大影响.模糊性是网络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是由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汉民族的思维特点、网民的行为群体差异以及性别差异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由于这一特点,网络语言在网络文化和现实文化之间起到特殊的沟通作用.  相似文献   

3.
"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在聊天室、BBS、OICQ、E-mail等网络交流工具上经常使用的词和以数字、字母、键盘符号及其组合所构成的词语替代形式,是一种社会方言。网络语言可以分为符号组合表意类、数字表意类、缩略简称类等九个类别,具有经济性、游戏性、形象性、扩散性、狭隘性和临时性的风格特点。对发展迅速的网略语言,不宜强加规范,应持宽容的态度,遵循语言的自我调节机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类别的网络词语的存在状态也将出现分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形态的变化,受到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影响的人们在社会用语中创造并使用了许多超常的语言表达形式。结合大量实例阐述了汉语、英语及数字的谐音,英汉双语混用以及网络语言的普遍使用等社会语言的诸多变化。这些愈演愈烈的语言变异现象在表达情感色彩和新颖奇特等方面,都发挥着一般语言形式所没有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提高执政者网络语言艺术是执政者融入信息社会、适应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彰显党和政府及执政者形象的重要方面。提高执政者网络语言艺术,必须充分认识互联网的新定位、把握网络语言的特点、学会网言网语、善学习提高说话水平、强素质提高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6.
网络语言的语言地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语言是与网络伴生的新的语言现象,呈现出鲜明的特点.网络语言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其在社会语言生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语言接触是促使语言变异的主要原因,传统的语言接触可由地域上是否接壤而区分为跨地缘型和地缘型接触。当今工业化社会中,信息技术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网络语言接触和城市语言接触两种全新的接触类型。文章从历时角度论述了语言接触类型的转变,并从共时角度着重探讨了网络语言接触和城市语言接触方式的特点及相关的语言变异和语言使用格局;同时,指出我国应重视语言国情的研究,制定科学的语言政策以平衡和调节语言的失衡状态,减少语言社会矛盾,传承多元语言文化。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3,(12):253-256
生态语言学为网络语言研究带来了新视角。网络语言的快速传播为语言生态系统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后现代主义思潮加速了此系统的动态平衡,也给现代汉语的规范性、相对稳定性和文明性带来了巨大冲击。在以宽容的心态理解和接受网络语言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网民更好地了解网络语言,用发展的理念去使用网络语言,从而提高语言运用和网络交际能力,最终促进整个语言生态系统平衡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谈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标点符号及文字的变异。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灵活变通的表达方式,与常规语言相比具有新奇简捷、自由轻松、生动幽默的特点,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因此很受网民尤其是学生们的欢迎,但其中出现的有意与现代汉语语言文字规范背道而弛的现象应引起重视,若长此以往,将对学生的语言文字素质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言语交际过程中,网络语言娱乐性的表现形式、特点及其制约机制等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话题.为从语言功能视角阐释网络语言娱乐性的实现方式及其根源等问题,运用了比较分析和例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说明网络语言的内涵及其存在形式的双重性特征,介绍了语言娱乐功能的内涵和陈望道先生的“辞趣”思想,通过网络语言在形趣、音趣和意趣方面的例证分析,对“辞趣”理论实质从语言娱乐功能实现角度重新进行了梳理,指出网络语言娱乐功能具体实现的语言结构形式途径,认为网络言语交际中娱乐性的根源来自于社会物质条件和主体内在需求的合力,因为使用了网络媒介,所以才表现出独具特色的网络言语交际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