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玲 《北方论丛》2012,(4):94-9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林语堂提出旨在改造国民性的"欧化论";主张中国需要先发展物质文明,而后才能够谈到精神文明;主张建设批评的文化,并从中西文化比较与融合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的精神。林语堂的文化主张逐步完善,形成古今中外框架下比较成熟的文化观,为其日后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文化交流成为一个本体论的事实。两种不同质的文化一旦发生碰撞,自然就产生跨文化传播问题。胡适身处新旧思想升腾喧嚣的转折时代,他对文化的移植问题十分敏感,也颇多感触。其中不乏精彩之见,本文于此稍加梳理。(一)工具合理性行动近代以来,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主要不是主动的,文化的交流从一开始,就带有救亡图存的现实目的。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传播工作方成为知识分子的自觉。学贯中西的胡适对此有切身的体会。他认为,中国处在这个现代世界里,文化上比不过西方;既然国门已被打开.双方的交往已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古代文化从鬼神崇拜向人文精神的转化赵林(武汉大学哲学系)在学术界里有一种观点,即把中西文化的区别看作是伦理文化与宗教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形成于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世界历史的轴心期”(即公元前一千年中叶),自中国秦汉以降和西方基督教文化产生之后...  相似文献   

4.
论中西文化比较的方法论原则曾志,孙福万我们曾就中西文化发展的动力问题提出:中西文化的比较必须着眼于动力学的视角,即从两种相异的存在论的立场考察中西文化的起源、嬗变机制和可能内涵诸问题。显然,这仅只是比较中西文化的一个总的方法论原则,缘此而来的一些具体...  相似文献   

5.
郑和下西洋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推动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和下西洋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推动和影响申海田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陆路已有著名的“丝绸之路”先播中华文化殷亚欧;海路自秦始皇命徐福入海求仙至日本始,汉朝时已贸易南海及印度洋上,并逐渐开辟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唐朝时更从广州经过越南南岸,在马来半岛南...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鸦片战争至戊戌变法 ,第二阶段自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 ,第三阶段自辛亥革命至新文化运动。每一个阶段的中西文化交流都有其主题 ,呈现不同的特点。从富国强兵的改良方式和中体西用的争论 ,到谋求民主政治的近代变法和推翻帝制的现代革命 ,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是 10 0多来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脉络。中西文化交流史 ,就是中国先进的人们在不同阶段 ,以自己的方式讨论和回答不同中西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怎样看待八十年代的“西学热”朱立元关于中西文化的对话与交流问题,近年来似乎又一次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但是,若冷静客观地审视一下80年代以来中西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状况,那么,应当承认,这种对话并非十分对等(注意:是"对等",而不是"平等"),即从总体上来...  相似文献   

8.
从《尚书》到《人间词话》 ,中国诗歌理论经历了上千年历史淘洗 ;新诗在中西两种不同诗歌理念的冲撞与交融中也差不多走过了一个世纪。面对中西这样两套极为丰富的文化系统 ,中国新诗非但没有建立起应有的理论秩序和准则 ,甚至对所发生过的诗歌现象也没有做出系统的、具有说服力的总结 ,致使中国新诗(理论与创作 )一直游离在两栖边缘的缝隙里 ,没有自身的基点与坐标。中国现代诗学必须在中西文化交流冲撞的激流中确立并建构其价值体系 ,这是自五四以来新诗理论界共同达成的文化理念。流行已久的“嫁接论”和“移植论”这两种建构论观点均有缺陷。基于西方当代文学思想的复杂性和国内目前诗学的研究现状 ,不妨从本体论角度找出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9.
在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研究范式风行西方文艺理论界的时候,洛文塔尔就尝试着从"传播"的角度入手来分析西欧文艺发展到大众传播时代所出现的转型现象.作为第一个以"文艺传播"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批判理论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传播力场"和"理解力场"这两个颇具传播论色彩的理论范畴,从而开创出了在文艺与传播的"力场"中把握文艺的本质这样一种全新的文艺研究范式.洛文塔尔的这种从传播的角度对文艺进行规定的文艺观念,可以说是一种传播论的文艺观.  相似文献   

10.
十四行体(sonnet)是西方传统格律诗体,我国诗人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成功移植这种诗体,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卓越成果.本文具体分析了中国诗人在移植十四行体过程中,在借鉴中改造、在创作中创体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绩,并由此提出中西诗体移植乃至中西文化交流中应该遵循可接近性原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世界文化大交流、中西文化大碰撞的时代,是中国文学、史学、哲学发生重大影响的时代。这又是一个知识经济、高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种文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也将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将产生很多交叉...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与中西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元培是近代中国文化界领袖人物。他既有深厚的旧学根底,又通晓欧美文化,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大环境中,在对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蔡元培形成了独特的中西文化观。他认为当今世界是东西又化融合的时代,不同文化的接触必能产生新的文化;中西文化结合是双向的,应该注意对西方文明的消化和我国文明的传播。蔡元培力主中西文化融合的主张及活动,尽管有其时代与阶级的局限,但它摈弃了封建锁国主义,也同“中体西用”以及“全盘西化论”划清了界限,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值得称道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王韬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最早走向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站在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前沿,矢志不渝地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从而形成了独特而又具鲜明时代性的西方观.探寻王韬西方观产生和形成的基本线索,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回顾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文化调和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文化调和论”刍议胡建一“五四”时代(泛指1915年至1919年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华民族命途多舛而又柳暗花明的“阵痛”时期。一方面,自鸦片战争以来就与时代文明脱序的华夏文化,因迎受不及再度嬗演的西方20世纪新思潮,而落入双重脱序的窘境。...  相似文献   

15.
西方哲学实际上从苏格拉底开始就已经开始对知识和伦理进行反思,而这一反思在柏拉图时代已经清晰地奠定了一个知识论的传统,而这正是中国哲学传统所缺乏的。因此,当今中西文化融合的时代引进西方的这种先验思辩精神,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杨金花  韩田鹿 《河北学刊》2007,27(1):148-151
刘勰的《文心雕龙》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共中,《比兴》篇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重新为比兴下了定义,划分了比兴的种类并论述了其特征;从创作论的角度认定了比兴发生的时代变化。他的文学观,贵在反对当时文坛上的浮靡文风,其比兴说与前人相比有了质的超越,暗含了时代文化进步的核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19世纪中后期的中西文化广泛接触的背景下,中国传统哲学面临着西方哲学的挑战与考验。作为中国哲学的承续主体──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应付这种挑战的呢?他们在哲学理论上有些什么创获呢?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种创获呢?以改铸中国传统哲学为目标的严复中西哲学比较与结合,可能是我们回答上述课题的理想途径。一、一般哲学理论的中西比较与结合古代中国哲学理论,从主要趋势看,宇宙观上是气化论①,矛盾运动观上是循环论,天人关系观上是天人合一论②,社会历史观上是复古求安论③。严复以近代西方哲学理论为参照,对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8.
关于良心的评价论思考陈新汉良心是内在于个体的重要意识现象,良心是伦理学的一个范畴,人们往往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它;其实,良心也是评价论的一个范畴。从评价论的角度来研究,良心是社会评价活动内化到个体的心理积淀。个体内良心的不安或谴责以其独特的方式体现着社...  相似文献   

19.
论晏殊词的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晏殊词的意象高国藩晏殊是北宋初期词家的开山祖。他所处的时代去五代不远,也就决定了他的词上承花间词的婉约风格,但他的词摆脱了猥俗、脂腻的不良词风,形成了自己高雅含蓄、温婉秀洁的特色。作为北宋首位词人,他开创了北宋婉约词的流派,这种对词的贡献是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王韬与十九世纪中叶的上海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被迫对外开埠通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文明大量涌入上海滩,使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中西文化冲突与交流的前沿阵地。上海这种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孕育培养了大批近代先进思想家和科技精英,资产阶级早期改良派的杰出代表王韬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