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的宪法实践证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取得了显著成就。1982年宪法在公民基本权利方面因为吸取"文革"教训而规定得充实、明确、具体,之后的宪法修正案有关人权、私有财产等的规定使得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公民基本权利通过立法被具体化,公民权利意识得到增强。宪法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30年实践有行政主动推动、先权利后自由、违宪问题自我纠正三个特征。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甚至内部文件违宪的问题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宪法中所规定的权力关系在实践中的表现并不理想,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公民对宪法保障基本权利的要求日益增强,而宪法却未能很好地满足这一需要。  相似文献   

2.
从法学角度来看,利益表达渠道的具体法律制度设置是由宪法性法律规定还是由其他法律规定为标准,大体可将合法的利益表达渠道分为四种:宪法性法律明确规定的利益表达渠道,由行政法体系规范的利益表达渠道,诉讼渠道以及媒体渠道。其中,由宪法性法律明确规定的利益表达渠道是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一种,包括人民代表大会渠道,基层群众自治渠道,游行、集会、示威渠道以及立法听证渠道。针对不同渠道的阻滞现象做具体法律制度的改良或重构,才能畅通宪法性法律规范的利益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3.
王利平  谭佳林 《天府新论》2005,(Z1):164-165
宪法权利是宪法所确认并保护的权利,如果缺乏一种机制保证其不受侵犯,那宪法权利将形同虚设.我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制公民权利在受侵犯后的救济措施,故救济乃宪政所急需.借鉴西方国家的宪法救济方式,在我国建立完善的宪法诉讼制度,是宪法对公民权利进行有效保障的有效途径,也是在张扬法治理念下,与国际人权保障潮流的一次接轨.  相似文献   

4.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现代宪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制度民主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世界各国宪法(包括资本主义类型宪法和社会主义类型宪法)对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都比早期宪法更为重视。所谓公民权利是指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公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享受的权益和行使某种行为的可能性,公民义务则是法律规定的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该履行的一种责任。由宪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被称为基本权利和义务,它对于其他各项权利和义务说来,具有首要的意  相似文献   

5.
宪法修正案(2004)评析 --一个有利于人权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宪法修正案是以人权保障为宗旨的新中国宪法的重要修正案,它在中国的宪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实现了中国宪法根本精神的跃进:由推进权力之行使到公民权利之保障;它实现了宪法与权力关系的位移:从宪法是权力的工具变为宪法是人民规范权力的工具;同时,宪法的人权条款将对宪法与法律的解释产生强大的穿透力。在具体的权利保障上,它彰显了个人财产权的保障:个人财产权的宪法地位有了进一步提高;增加了财产权对抗公权力的权能等等。  相似文献   

6.
我国学术自由权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谢海定 《学术界》2005,(2):48-56
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 ,以“真理标准的讨论”和知识界的“拨乱反正”为开端 ,历经教育的恢复、重建和体制改革 ,宪法的修订和修正 ,人权、法治事业的进步 ,学术逐步“去政治化” ,学术自由原则的落实较之此前有明显改善 ,学术自由在客观上得到了更多的尊重。然而 ,从法律角度考察 ,学术自由的宪法权利并未能在法律、法规及政策性规定中得到充分的贯彻落实 ,相应地 ,学术自由权的司法救济之门也尚待开启。近年发生的几个案例 ,似乎预示着我国学术自由权之法律保障即将发生转向。  相似文献   

7.
我国公民的迁徙自由目前没有任何法律予以明确保护,相反却遭遇了相关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直接或间接限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这些不合理的限制性规定都应当予以废止,而公民的迁徙自由势必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中,提议我国宪法第33条增加1款作为第3款,这就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这一修宪的重大条款。“人权入宪”,这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史上的重大事件,是我国宪法政体不断完善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法制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体现。虽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律条款第一次进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但是人权的法律实施在我国宪法和其他法律文件中早已存在,而人权的理论探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人权的经济社会保障条件也日趋成熟。所以说在中国已经形成了多方…  相似文献   

9.
人格权的宪法意义与民法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权是人权的下位概念,而人权是近代宪政制度和人权运动结合的产物。人格权首先是一项宪法上的权利,没有宪法或宪法性文献的赋予与规范,便没有民法上的人格权制度;同时,人格权是一种具有宪法权利和民事权利双重属性的法律权利。人格权进入民事权利体系受制于人类认识规律以及人格权本身的性质;现有民法典未能对人格权作出规定并不能够成为判断人格权私权属性的障碍。不能认为宪法已经规定了公民的一般人格权,便可以得出民法无须对人格权作出规定的结论,更不能认为人格权是宪法上的权利而不能由民法典加以规定。基本人权由宪法创设,私权由民法创设,但人格权的创设有其特殊性,民法对人格权进行的是第二次赋权。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宪法修正案明确在宪法中确立了基于公共利益的征收征用制度.清晰界定征用中的公共利益,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政府借用公共利益之名来行危害公民权利之实.结合国外的实践经验和我国的立法和实践状况,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公共利益应从法律和实践两个层面界定,以期对公共征收和公民人权保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论人权规范     
人权是宪法研究中的永恒话题。人权价值作为立宪主义的价值核心,往往表现在宪法文本和宪法规范之中。人权规范的本质即是人权价值的规范化表达、人权价值的法定性存在。人权规范的发展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从理论学说到人权宣言阶段;第二,从人权宣言到人权立法阶段;第三,从国内立法到国际立法阶段。人权规范在宪法文本中往往具体表现为人权条款。我国宪法文本中的人权条款一般是指2004年修宪时新增加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款。  相似文献   

12.
完善我国人权保障的制度构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人权保障是宪政的终极价值取向,2004年3月14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实现了近代以来我国宪政价值追求的历史性改变,揭开了我国人权保障和发展事业的新的篇章。但价值取向的改变仅仅是我国人权保障建设的良好的起点,我们要通过完善宪法、政治制度等各方面,实现对人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学术自由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是其容易遭受侵犯的主要根源。大学学术自由主要体现在学术思想表达自由、学术活动自由、学术成果发表自由、学术职业保障自由等方面,各方受法律保障的程度不一。大学学术自由的实现离不开政府法律保障的完善、大学良好学术制度的构建和学者对学术规范的恪守。  相似文献   

14.
教师参与现代大学治理是高校教师的法定权利,这一法定权利的享有与行使是关涉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问题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教师参与"的内涵与外延上都存在原则性纷争。"教授治校论"者认为高校教师在学校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管理权的范围应该涉及全校事务;"教授治学论"者则主张将高校教师的管理权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其他事务不予干涉。笔者以为,当前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中最严重的问题表现为权力配置失衡,学术权力缺乏实质性的话语权,改革的关键在于重塑现代大学理念,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与决策中的权威地位,构建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治理结构,实行学术自由、民主管理、教授治校。这应是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持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城市房屋拆迁的实质为房屋征收(或称不动产征收),是公权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对私权的合法剥夺,是政治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市民社会的干预。基于人权、自由、秩序诸价值的考量和公权与私权、拆迁入与被拆迁入利益平衡之需要,以私权保障理念为基点对现行失范的补偿法律制度予以重构,对于构建一套合理的保障被拆迁人利益的拆迁法律、法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为了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事实,写成了很多政治经济学著作,里面有很多法学思想,体现了马克思法学研究的专业性,并从理论形态、现实实践、伦理价值等维度考察了法律。在理论形态上,马克思认为,法律作为一种理论形态是物质生产在国家意志层面的体现,是法律体系和法权关系的有机理论系统;在现实实践上,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经济,揭示了资本主义法律与商品经济的关联,认为资本主义法律只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服务;在伦理价值上,马克思认为,法律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都是不断演变的,资本主义法律倡导的价值具有不完全性,号召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及法律,以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法律。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大学制度历经政治化、行政化和法治化三种形态,现代大学制度呈现法治化形态。与法治建设一样,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进的,两者具有时间上的同步性、路径上的相通性。中国法治实践正在描绘的一幅可能的法治图景是:从法律制度的完善到法治理念的凝练再到法治文化的型塑。这个法治图景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具有指引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因而也将从三个层面实现法治构造,即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以依法治校、以人为本、学术自由、主体平等为重点的现代大学理念建设,以理性文化和权利文化为基础的现代大学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论形象权的独立地位及其基本内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形象权是新兴的人格权,具有具体人格权的法律地位。传统意义上的具体人格权体系的构造及其内容无法涵盖民事主体的形象利益,确立形象权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立法潮流。明确形象权的具体人格权地位,对于保护民事主体的权利,保障其人格独立、自由和尊严,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而形成以人为本的现代性法律体系乃是依法行政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虽然我国已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绝不意味着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尽善尽美。现阶段我国的法律体系依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以权利的保障性、完备性、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和无矛盾性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性法律体系相较,我国的法律体系依然还需要逐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是当今世界主要法系,其优秀的法律制度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其中的律师制度拥有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本文从历史发展、类型职能、资格取得、权利义务四个方面,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律师制度进行宏观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就其成功经验探讨了对我国律师制度改革的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