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俄国1917年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研究中,关于资产阶级立宪派政党的活动仍是一个有待于深入的问题。苏联学术界对此一般都作否定的介绍和评价,(1)而一些西方学者则比较强调这一政治力量对革命的领导作用。(2)本文认为,立宪派政党在本质上是主张改良而反对革命的,并且在革命发生之后竭力阻止它的深入;但他们同沙皇政权的矛盾及其利用革命运动向政府施加压力的策略又使他们对革命进程产生了独特的影响。自1916年以来,  相似文献   

2.
上海绅商阶层多为立宪派,在清廷“预备立宪”诏书颁布后,他们掀起宪政运动,三次派代表赴北京请愿。辛亥革命期间,立宪派认清了清廷顽固坚持封建专制体制的意图,对清延完全失望;这时上海的革命派大力宣传革命,积极争取,立宪派纷纷转入革命队伍。上海绅商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以其雄厚的经济力量支持了革命政权。上海绅商的表现是与上海特殊的经济政治地位有联系的。历史证明,上海革命派积极策动、争取立宪派加入革命是正确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1789年至1794年的法国大革命,经历了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相继掌权的三个发展阶段。史学界公认:这是法国大革命沿着上升路线发展的三个时期。自1980年以来,一些同志对法国大革命上升路线的实质提出了新的见解。他们认为:法国大革命所肩负的用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在立宪派执政阶段就已经完成了。吉伦特派和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史学界对辛亥革命前夕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大多持否定的意见,认为立宪派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维护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是保皇派、反动派。我认为这个看法是值得高榷的。(一) 把立宪派斥为反动派的一个重要论据,是辛亥革命前夕立宪派的理论宣传及其同革命派的论争。要判明这个问题的是非,就必须全面考察立宪派的理论宣传活动。在辛亥革命前夕,资产阶级立宪派译书作文,出版报刊,写下了大量的文字,直至一九○六年,继续执掌着理论宣传的牛耳。此后,虽然资产阶级革命派在理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派在辛亥革命时期各自组建了反清与共和的统一战线,其中的革命统一战线是取得辛亥革命成果的必要条件和途径,两派合作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共和国。因此,所谓辛亥革命,从广义上说是立宪派与革命派合作共同推翻清朝统治的政治运动,从狭义上说是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革命派创建共和国的功绩是通过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而取得的,革命派丧失政权并遭到惨败就是其统一战线工作严重失误造成的,统一战线的成败决定了革命党政治斗争的成败。考察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实际作用,有利于研究民国初年的政治体制的特点,有利于研究中国的国情。立宪派与旧官僚、军官、士绅等旧派的广泛合作,打着“共和”旗号实行军事独裁和开明专制相结合的政治统治,决定了民国初年政治体制。这种体制是立宪派一贯主张的君主立宪政体的翻版和变种。  相似文献   

6.
清末咨议局是立宪派活动的重要基地。武昌起义后,在立宪派力量较强省分的咨议局,表示拥护民主共和,倡导了和平独立;然而,在山东则是立宪派联合革命派推翻咨议局后一度实现和平独立的。因此,清末山东咨议局的问题,是很值得探讨研究的课题。应该承认,清末预备立宪是在民主革命潮流高涨形势下出现的一场旨在拉拢立宪派和缓国内革命浪潮的政治骗局,而筹设资政院及各省咨议局是这一骗局的重要内容。为此,清政  相似文献   

7.
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旧立宪派和革命派等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对政党政治有着明确的认识.出于现实斗争的需要,他们在民国初年的宪政实验中,又系统地阐明了政党政治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政党的性质作用,政党的运作及政党制度模式的选择等.值得注意的是,旧立宪派和革命派在这些方面的理论认识是基本一致的.而就整个中国社会观之,对政党政治普遍缺乏认识并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爆发前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的活动相当活跃。这股颇具社会影响的政治势力,对于辛亥革命的发展及其成败,到底曾经起过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应当如何评价立宪派在这场革命中的历史作用,一直是史学界长期存有争议的问题。这里我们只是试图说明:尽管在辛亥革命运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立宪派给革命事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和各种消极影响,但是,全面考察立宪派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效果,那末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所曾发生的积极作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9.
明末黄宗羲、王夫之的学说,在辛亥革命时期分别被立宪派和革命派赋予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内涵。与洋务运动以来提倡的"中体西用"说不同,黄、王二氏的学说是长期被视为传统政治边缘的异端和叛逆思想,他们重新进入了清末知识界的话语系统,成为宣传君主立宪和民族革命的利器,这种"现代革命"的中国式表达,是中国谋求民族性自身的现代性转换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清朝末年的立宪和革命运动中,存在革命派、立宪派和清政府统治者三种重要的政治力量。其中革命派所关注的民权主要是民族的平等权和生存权;立宪派所关注的主要是社会上层的参政权;清政府所关注的是君主的大权不受损害,臣民的权利不过是君主大权的装饰品而已。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立宪派与清廷之间矛盾演变过程的动态考察 ,认为立宪派对清廷经历了一个支持、失望到背弃的演变过程。由于双方在权力再分配问题上的尖锐矛盾 ,国会请愿前 ,立宪派已决定 ,只有速开国会 ,才能继续与清廷合作。第三次请愿失败 ,按照请愿前的方针 ,立宪派决定与清廷分道扬镳。其后“皇族内阁”的出台 ,只不过加速了清廷的灭亡  相似文献   

12.
立宪派作为清末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施曾起到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在预备立宪前期与清政府亦有过短暂的合作。但由于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最终归途依然是维护皇权,其宪政的制度设计和操作模式与立宪派的方案始终存在分歧和矛盾,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分歧也日益扩大,矛盾越来越激化,导致双方关系经历了一个奇怪的嬗变过程:合作——对抗——背离,最后以立宪派在辛亥革命初期转向革命,同革命派一起推翻清政府而结束。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年,立宪派曾多次谈论社会主义,其中尤以梁启超最为突出.一方面,他看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他又明确表示赞同国家社会主义.甚至以社会主义来讥讽革命派的社会革命主张,实质上仍然要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一八三○年法国七月革命,史学界历来重视不够,以为它不过是一次无足轻重的次要革命,然而对于这次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则还没有人怀疑过。近年来,美国一些学者对这次革命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其中有些人却对革命的性质提出异议。其代表人物是大卫·平克内,他认为,革命中“在巴黎街道上浴血战斗的武装群众,绝大多数是手工业者和熟练工人,资产阶级既没有制造革命,也没有从中获得利益,使革命成为他们的”,因此,七月革命并不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①。  相似文献   

15.
听话成功学     
很多人认为,听话就是做奴才。所以,当他们面对听话的人时,总是不屑一顾,认为他们既无人格,又无性格,活得没风格。他们对听话的人,有三个定义。  相似文献   

16.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结成统一战线,中国革命就进步,取得胜利;统一战线破裂,中国革命就受挫折.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在同资产阶级联合又同他们斗争的中间发展和锻炼出来的.”①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进行的是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犹为突出.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妇女界抗日统一战线也形成了,它既推动了民族战争的胜利前进,又促进了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一一年夏,四川兴起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的保路爱国运动。立宪派从一开始就极力想把运动控制在文明争路的范围内,不敢越雷池一步。当时,把这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保路爱国运动转变为民主革命运动的任务,历史地落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政党——同盟会的肩上。下面,试就同盟会在保路运动中所起的作用,从三方面作一探讨。(一)同盟会利用保路,导以革命,积极地从立宪派的手中夺取对保路运动的领导权。同盟会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其宗旨就是要武装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政体。同盟会中央早就对各省同盟会发布指示,要求他们“因地制宜,互相联络,联络哥老,适时起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现代期刊史上,《东方杂志》是见证与传播"辛亥革命"政治事件的重要文本。清末,它以立宪派的舆论机关身份在场参与了具体的政治变革活动,并以"选报"的体例广泛记录与"革命"相关的历史事迹,对"革命与改良"的重大政治议题发表了自己的声音;民国以后,它以公共媒介的定位对"辛亥革命"进行持续的追忆,不断激发"革命"符号中的价值元素,从而在其存世期间较为完整地建构了自己的"革命"话语系统。《东方杂志》这种成功的传播现象,既在丰富"革命"话语的内涵与文本样式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为中国近现代报刊媒介如何进行长时段的、有效的社会舆论动员与思想启蒙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19.
怎样评价辛亥时期的革命派与立宪派。史学界存在着明显的分岐。《民报》是革命派的机关刊物,《新民丛报》则是立宪派的喉舌,1905——1907年间,两报就当时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一场大辩论。具体来分析一下这场大论战,也许会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来进一步了解两派之间的对立与联系。 一 要不要用暴力推翻清政权?这是全部论战的中心。立宪派认为,“国体无善  相似文献   

20.
章太炎出自革命党,在民初却与立宪派、官僚势力联系密切.他曾经热衷于组党,却又迅速趋于冷漠.章太炎对政党和政党政治的认识有两个特点一是零碎,不系统,二是前后矛盾.从他的言行中,人们既可以观察民初政治生活的复杂场景,也可体味政治人物在追求和实践政党政治、议会政治过程中的酸涩与无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