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在价值体系中,人始终处在中心地位,以人为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和生长点.现代思维方式已经成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点.以现代思维方式构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先进性、包客性、民族性和时代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纽带,把社会各阶层、群体、人民群众有机凝聚在一起,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精神之魂。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现实实践的探索,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人民群众的认同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通俗化,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现代化建设之鲜活的指导作用,这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自身的积累与升华,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陈文昌 《社科纵横》2010,25(5):154-156
任何社会都需要主导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能够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因为它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能够成为全体学生共同遵守的价值规范;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是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核心价值观与边缘价值观之间存在着辐射与聚合双向互动的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教育,具体包括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倡导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周萌  吴翔  高剑 《社科纵横》2012,(3):17-1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到"文化强国"的战略中心地位,要求我们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我们要将它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宝贵的思想素材和文化资源,吸纳精华、总结提升,在实践中实现其现代价值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现实课题面前,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基于三个方面的定位,即主体定位、客体定位和内容定位。"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渗透于和贯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人民地位和核心利益的价值表达,体现了社会主义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李炳林 《唐都学刊》2011,27(3):69-72
"以人为本"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一脉相承,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抉择。"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以人为本"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推进其大众化,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具有重大意义。针对当前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众化中遇到的问题,要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措施去完成。  相似文献   

8.
社会价值体系有核心价值体系、非核心价值体系以及错误和腐朽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最基本的精神依托。而非核心价值体系的存在也是必然的,我们不能忽视它的作用。非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资源可以丰富核心价值体系,例如,把传统价值观念加以改造,就能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非核心价值是建设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体的框架中,除了科学的理论体系支撑、理想信念的引导、正确荣辱观的要求之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而弘扬时代精神是由人、为了人而提出并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体现人民的主体性,才能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志愿精神内涵的特质及其志愿精神的现实化,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内涵。因此,充分发扬志愿精神,将志愿精神转化为志愿者行动的现实,体现了人民主体性原则,就是为了通过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得到最大限度的社会认同,并深植于最广大人民的心中。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实现国民认同的量的体现,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程度地转化为社会信仰的质的实现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关进礼 《社科纵横》2010,25(5):160-161,1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指导方针。高校在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作用重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场所,是防范和抵御西方敌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与"和平演变"的重要阵地。要不断探索和完善高校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1.
张宝森 《社科纵横》2009,24(1):74-77
人民主体性对中国社会发展价值体系的决定和选择研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它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个实践问题。本文在主客体关系模式下揭示了人民主体性的具体内涵及表现,指出当前中国人民主体性的类本质要求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文以主客体关系的研究范式为线索,从当代中国社会人们的伦理关系、利益关系、法权关系。去论述人民主体性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的决定和选择,从而揭示马克思主义这种具有人类普世价值观念体系的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性的主导力量,以及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许徐琪 《学术交流》2012,(Z1):10-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在文化建设领域的主导地位必须得到巩固和加强,因为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地,才能形成一种在一元意识形态主导下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局面,在文化领域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掌握话语权,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3.
延安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参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涵相融相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通性、社会共同理想的统一性、价值判断标准的一致性,延安精神所体现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文化传承、精神动力来源、理论创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7,(10):10-12
我们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展现出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进一步揭示和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基石和支柱。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表现在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是已经内化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动力和道德规范所蕴含的价值信仰、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网络上各种错误思潮无时不在冲击着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守,影响着网络舆论的走向。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规范了人们在网络舆论传播中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保证了网络舆论能够朝着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目标、理论旨趣、价值取向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进一步的提升与凝练,概括出符合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导向和诉求,是我党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本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作出界定,这对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5,(11):10-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思想认识上的散光现象、漂移现象、自抑现象和疏离现象,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行为方式上的功利化、粗鄙化和非制度化现象,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方法选择中的应急式、运动式、专项式和放任式措施,降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际效能。  相似文献   

17.
张丽华  马可 《社科纵横》2013,(10):16-20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这不仅是价值导向,也是行为准则,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但是在学习、宣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仍有不少基层干部群众对这一体系心存困惑,具体表现为"无用论"、"无关论"以及"无为论"三方面思想障碍。这三个方面阻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实践。破除"三无论"思想障碍,要抓好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阐释",解决好对待核心价值体系的"三冷三热"态度,重视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统摄、包容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以"阶级"为取向的人民主权思想到以"平等"为取向的人民主权思想,再到以"发展"为取向的人民主权思想,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发展的结果。到了邓小平以后,这种以"发展"为取向的人民主权思想更加明确和具体,这是对以前价值体系认真总结和不断升华的产物。再到后来,胡锦涛又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和"和谐"为取向的人民主权思想,这是完善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过程中,中国政治发展的合法性基础、目标、途径和特征等要素日益明确。当前,处理好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理想和利益、改革和稳定等基本关系,通过科学发展达到社会和谐,保障人民主权理念的真正实现,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张国新 《创新》2012,6(5):16-20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时期创造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新理念、新精神风貌、强大的团结奋进力、强大的凝聚力、巨大的鼓舞力以及文化发展的科学方向。这种文化形态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深厚根源和直接基础。因此,应该正确认识、解读以及科学地理解红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系,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20.
《探求》2015,(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法治的内在生命,引领着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人性执法、平等守法,贯穿法治运行的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能否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为,法治信仰的树立是关键。本文在具体分析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关系的基础上,从如何提高公民、公务员的法律意识,实现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等方面论述了法治信仰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