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民间社会重新出现的希望,随着对于80年代关于中国现代化、民主化道路探讨的反思和深化,随着西方和东欧对市民社会讨论的热情及成果被逐渐了解,中国思想学术界对于市民社会的理论探讨开始活跃(市民社会,译自英文civilsociety,也称为公民社会,民间社会)。这一过程中,民间学术色彩较重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及其主编邓正来发挥了重大作用。邓正来和景跃进在《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创刊号(1992年11月)上发表“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把市民社会问题纳入中国现代化道路、现代化目标所要求的政治社会结构的调…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民间社会重新出现的希望,随着对于80年代关于中国现代化、民主化道路探讨的反思和深化,随着西方和东欧对市民社会讨论的热情及成果被逐渐了解,中国思想学术界对于市民社会的理论探讨开始活跃(市民社会,译自英文civil society,也称为公民社会,民间社会).这一过程中,民间学术色彩较重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及其主编邓正来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公民社会也叫市民社会(在个别地区还被称为民间社会),公民社会理论是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很有影响力的一种社会思潮,被广泛地运用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1992年,邓正来、景跃进发表《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一文,首开国内对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研究的先河。当时中国的市民社会论者主要是想借助西方市民社会理论来研究和解释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尤其是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随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的提出,一些学者也开始从公民社会的视角来探讨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本文就近年来公民社会与党的…  相似文献   

4.
邓正来先生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①是一部拷问中国学术的心灵蓝皮书.邓正来所揭示的"中国理想图景"的集体无意识的匮乏,不仅仅存在于法学界,法学不过充当了一个典型的例证而已.在法学界疯狂地进行批量化知识生产和话语复制的时候,邓正来对法学之迷茫的发现可谓是一副清醒剂.邓正来认为,中国法学在西方"现代化范式"的支配下,丧失了为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根本性的学术难题在于:源于西方的市民社会伦理实体理念与中国家国一体的伦理传统在价值理念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异.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是西方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源头性文本,将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家国一体伦理传统做当代意识的对勘,就是要从伦理实体所揭示的本质出发,从价值合理性的逻辑基础、社会运作的伦理秩序、社会结构的伦理关系体系入手,对它们的伦理内涵做全方位的比照,以寻求合理的对话通道.而从"价值合理性的逻辑起点--社会运作的伦理秩序--社会结构的伦理关系体系"的伦理实体的视角出发,在自然血缘与需要体系、人情主义与契约伦理、家国一体与市民社会之间进行伦理对话,能够进一步凸现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伦理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本刊自2005年第12期始,开设"学术名家"栏目,特约邓正来先生做栏目主持.设此栏目是对中西人文社科界的学术名家思想基本脉络的简评,也包括对其代表作的学术书评;其主旨如邓正来先生所言,是对一种研究性阅读与研究性批判的实践,而且也是试图建构某种进入大师思想、开放出问题束的方式方法.依凭文本、循道而行,尤其是严格遵循知识增量的内在逻辑,便是这种方式方法的关键之所在.旨在以一种平实的态度去实践一种阅读经典和批判经典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邓正来先生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①是一部拷问中国学术的心灵蓝皮书。邓正来所揭示的“中国理想图景”的集体无意识的匮乏,不仅仅存在于法学界,法学不过充当了一个典型的例证而已。在法学界疯狂地进行批量化知识生产和话语复制的时候,邓正来对法学之迷茫的发现可谓是一副清醒  相似文献   

8.
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研究常常会出现"过于抽象"或"陷入虚妄"的状况,比较现实和到位的方式还是应该结合对其具体文本的解读来讨论这一问题,即在马克思当年的思考语境和理论纠葛中理解和把握其思想的原始状况和复杂内涵.本文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涉这一问题的部分的解读.按照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的叙述顺序和思路,马克思展示了所谓近代以来自由主义必然经历从"政治自由主义"到"社会自由主义"最后到"人道自由主义"的嬗变的理论预设所遇到的现实困难;与此相关,还分别涉及国家、市民社会和"精神解放"等复杂问题.  相似文献   

9.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不但是学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社会"二元结构互动关系,构建适用于中国的"市民社会"概念,形成中国本土化"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析性理论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政治改革,这关键在于新政治习惯之养成,任重而道远,此时研究梁漱溟关于培养新政治习惯的思想极具现实意义。梁漱溟一生的事业几乎全部紧紧围绕"建国"问题展开,但其建国之路始终在两难之间徘徊,即独立于政权之理想与依附于政权之现实。就理论而言,梁漱溟对中西社会结构的认识过于笼统,对中西文化精神的理解过于片面;就现实而言,其社会政治实践多数尽归于失败。但这并不足以否定其思想之价值。当下的中国,无论在国家还是在社会层面,都要求建构新的市民社会,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而建国前,梁漱溟就一直守定社会立场,致力于自下而上的社会运动,这为当代市民社会建构提供了极有意义的借鉴。与同时代多数知识人相比,梁漱溟关于政治问题的诸多思考都立足于国情,以老中国为出发点,都是"中国式的",这些思考为面临诸多思想困境的当代中国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1.
苏格兰启蒙运动是"启蒙时代"最重要的思想谱系之一,这场反映苏格兰社会状况的思潮直接影响了英格兰学人,也深刻影响了欧美乃至国际学界的启蒙研究。苏格兰启蒙学者在构建市民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政治哲学主题,扬弃了纯粹理性的思辨原则,诉求物质社会的文明化和市民的自由与平等。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理论阐释深受苏格兰启蒙学者的影响,正是黑格尔的阐释引起了青年马克思的重视,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中阐述的市民社会理论反映了这种学术关系的启蒙语境。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是我们反思现代性的重要理论资源.针对犹太人问题,马克思具体剖析了布鲁诺·鲍威尔的政治解放方案,并指出政治解放是抽象的、有局限的解放.现代性状况下人的形象并不是真正的自由个性,而是抽象的个性和抽象的普遍性相互分立.布鲁诺·鲍威尔之所以误解政治解放是普遍的解放,其内在的思想逻辑源于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颠倒性理解.马克思主张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犹太人问题的真正解决在于市民社会批判.犹太精神是市民社会的精神,人的解放就是“社会从犹太精神中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13.
本刊自2005年第12期始,开设“学术名家”栏目,特约邓正来先生做栏目主持。设此栏目是对中西人文社科界的学术名家思想基本脉络的简评,也包括对其代表作的学术书评;其主旨如邓正来先生所言,是对一种研究性阅读与研究性批判的实践,而且也是试图建构某种进入大师思想、开放出问题束的方式方法。依凭文本、循道而行,尤其是严格遵循知识增量的内在逻辑,便是这种方式方法的关键之所在。旨在以一种平实的态度去实践一种阅读经典和批判经典的方式。在众多的学术名家和不同的学科里,我们近期先从“西方法律哲学大师研究”这一分支做起,欢迎学术界同人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马克思问题"是我们理解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关键线索。该问题的核心内涵是市民社会的非伦理性问题,黑格尔首先洞见到了市民社会的反伦理倾向,并把它看作现代社会的根本难题。马克思在新的历史条件之下分两步对该问题的内涵做了进一步的深化。他先通过分析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而明确断定市民社会并不同时具有伦理功能,而只有反伦理倾向;接着,又通过对市民社会内部权力关系的分析,在阶级统治的理论框架之下对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阐释。通过把市民社会概念转化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概念,马克思把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非伦理性的判断转化为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发展趋势的断定,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政治"的发展模式注定无法持存。从"黑格尔-马克思问题"出发来具体阐发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市民社会的作用及其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成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市民社会的作用及其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成败朱英一、市民社会的作用关于市民社会的作用问题,西方学者主要根据西方市民社会发展的经验历史特点及思想历史的遗产,比较强调市民社会制衡与对抗国家的作用,并认为这方面的作用是市民社会所独具的最为重要的功能。实际上,这...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文艺学学科要在当下语境中突破发展困境、获得新的适应性,既需要全面"自诊",通过梳理本学科的知识形态和话语实践而作出深入的、持续的反思性研究,同时也需要采用"介入"疗法,针对学科危机的本源问题--新时期文艺学学科的知识生产状况,借助社会学考察分析的范式来提供全新的知识清理视野.我们可以从反思社会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多重学理逻辑上剖析文艺学学科的知识生产状况,从而确认中国式生产路径及其特色,为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学科发展走向提供新的参照.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2016,(4)
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广义上包括公共存在和公共意识两方面,其出场的历史语境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二元对立,而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解剖所探寻到的"自由人联合体"这一内蕴着公共性思想的"公共存在"则历史地超越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分裂,实现了个体与类、个人与社会的真正统一;同时马克思立足于扬弃市民社会与国家的二元对立基础上的"公共意识"则逻辑地扬弃了作为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意识形态表征的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彼此对立,消解了这一此消彼长的"意识形态幻象"。可以说,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在双重意义上超越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思想史上,顾准的诞生首先是中国人的一个精神事件,特别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当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精神事件.思想顾准成为精神事件,是其在当代中国思想学术界的地位及其内容所致.随着顾准的诞生,争论也随之而起是否有"两个顾准"?顾准思想中的学术性问题?顾准是怎样的思想家--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抑或民主社会主义?学术争论是应该的,但,那些脱离历史的、简约而单向的表白不仅无助于对顾准的研究,更无助于对当下思想学术界讨论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市民社会”思想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主体构成以及对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影响。文章认为 ,马克思把“市民社会”看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是商品经济的对应物 ,看作是置于个人和国家之间、对私人利益和普遍利益起调和作用的“中介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显示出了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市民社会: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再检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市民社会”概念大体上有两种含义 :一是独立于国家的私人领域 (以市场为核心的经济领域 ,表现为经济和政治的分离 ) ;二是独立于经济和政治的公共领域 (社会文化生活领域 ,表现为经济、政治、社会的分离 )。中国的市民社会是现代化肇始以来开始艰难发育的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使中国的市民社会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在现代化进程中 ,中国的市民社会应以政府培育为主、以市场经济拉动和民间力量的自然生长为辅 ,同时 ,应积极培育社会中间层和社团组织 ,不断提升社会理性和法治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