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发生认识论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理论石向实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是现代任何一种认识论都必须回答和说明的问题。对主体与客体以及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看法,是研究和解决认识论问题的基石。发生认识论之所以能够在当代心理学和认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及对心理学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媒介批评"概念主要有三种语境,一是"社会文化批评"的语境,它关注媒介的社会意义和文化蕴含,突出对媒介文化的一种批判和反思;二是"新闻传媒评论"的语境,它主要来自传统新闻学的思想,突出对与媒介相关的新闻理论和业务问题的批评反思;三是"报刊批评与报刊审读"的语境,在当下主要与第二种语境形成勾连,对新闻审读、媒介管理、媒介监督等问题比较关注。  相似文献   

3.
郭辉 《学术论坛》2012,35(7):185-188,204
空间认识论是文学空间的必要前提和深层结构,历观文学对空间的理解和表述,随着空间认识范式的变化,文学空间经历了从静态物理空间到精神心理空间再到当下动态多元空间的历程。在当代空间转向语境下,重审文学与空间认识论的历时关系,从社会文化语境理解文学,再现文学空间,并见出文学与文化之复杂关联,对深化文学空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文学空间理论构建中,必须避免将"文学空间"缩减为"文本再现空间"以及忽视文本审美纬度而一味趋向大文化研究等研究取向,多元性、开放性、异质性等必将成为文学空间理论必然的文学空间观。  相似文献   

4.
李怀涛 《理论界》2008,(7):85-87
施密特立足于经济学的解读真正接近了马克思思想发生的真实历史语境,正确地阐述了认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追求本真马克思的典范。但是由于其经济哲学方法论缺失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纬度,从而不能真正理解社会历史本质规律和矛盾的内在发展,导致对马克思认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解发生偏颇,尤其体现在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认识上动摇在旧唯物主义本体论和主体统摄客体的主观主义之间。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著作中关涉认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得失根源于其经济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语境论是一种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主张事件或行动是语境依赖、语境限制和语境敏感的.它的认识论主张实在是积极、持续、变化的事实,语境是事件或行动的整合,人类理解是人际间的互动,实际知识和理论知识没有绝对的区分.它的方法论主张对研究对象进行层次分析,通过纲领计划、启示法和洞见提高研究的创造性,使研究范式语境化、系统化,使理论、方法和语境多样化.  相似文献   

6.
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知识属性问题的一条重要进路.近来,SSK的认识论抱负,关于知识的观点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鉴于此,在与传统认识论的比较中阐释SSK的认识论抱负,通过比较SSK与传统认识论一脉相承的研究旨趣和研究进路上的差别,表明其对知识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绍舫  赵奕 《理论界》2005,(6):186-186
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受语言结构和社会语境的制约。语言的发展影响着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时代的不同研究的方法也不同。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关联,探索词语的社会意义等要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当代的发展,总的说来是循着两大基本趋向进行的。其一是由客体认识论朝主体认识论发展;其二是由总体认识论向分支认识论发展。关于后一种发展趋向,我们可以根据客体的不同类型把总体认识论划分为自然认识论、社会认识论和精神认识论;我们也可以根据主体的不同类型把总体认识论划分为人类认识论、群体认识论和个体认识论。总体认识论和这些分支认识论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作为总体认识论分支的个体认识论,不是研究人类如何去认识个别客体,而是研究个人主体如何去认识外界客体,也就是说个体认识论中的个体一词不是指客体,而是指书体。个体认识论就是以个人主体的认识为研究对象的。  相似文献   

9.
理性与原欲是人性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层面,也促进了"两希"文学的互补与碰撞。文学与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休戚相关,文学创作从某种意义的角度而言,是作者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以语言为材料创造的形式将记忆重新进行书写与建构的结果,是对人的自我生命之价值与意义的研究,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在当代空间转向语境下,重审文学与空间认识论的历时关系,从社会文化语境来探讨文学空间,将生活空间的有效的升华成文学空间,对深化文学空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财务研究为对象,分析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两种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在知识探寻上的不同分工及互补关系。分析表明:与涉及哲学基础的知识来源、知识真理性基础和知识正确性检验三个问题相对应,经验论分别关注经验知识、经验标准和与“经验证据”的一致性;唯理论分别关注理性知识、逻辑标准和逻辑上的自恰与无矛盾性。与科学认识的经验层次与理论层次相对应,两种认识论存在各自不同的分工与互补关系。正确的处理是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心态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对社会心态的研究,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研究。历史唯物主义与认识论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认识论要研究的主体是社会活动的人,要研究的客体是社会活动着的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认识论要研究的认识及其本质和规律,实际上就是社会的认识——社会意识及其本质和规律,要研究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实际上主要是指社会存在。社会心态研究是揭示社会意识与社会  相似文献   

12.
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开创了英国文化研究的典范理论形式,同时作为起点与标志,也展现了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影响与价值。“文化与社会”是一种重要的观察视角,它强调文化的物质性,突出文学创作、文化生产与文学批评的社会语境,重视文化理论研究的“经验性”,构成了雷蒙·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感觉结构理论的重要理论准备。“文化与社会”的观察视角是一种整体性的批评方法论,它着眼但不限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维度的阐释,是在既定社会语境中确定“文化”的意义以及从事文学批评实践的整体性的阐释视角,对我们今天的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认识论是以认识的一般过程与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是对整个认识的宏观把握,属于哲学范畴。认识论在其发展中一直存在着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唯物论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斗争。唯物论认识论(反映论)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古代的朴素反映论、近代的机械反映论、现代的能动反映论三种形态。思维科学是以认识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是对认识过程的某个侧面的特殊规律的微观考察,属于具体科学。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钱学森教授的倡导指引下,学术界对思维科学及其应用,开展了全面的系统的比较深入的研究,使思维科学的发展在当代获得了振兴,经过了短短的20年,思维科学已经具备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抽象思维学、形象思维学、创造性思维学、社会思维学)和与高新技术交叉结合的应用技术,以及远大的应用前景。思维科学与能动反映论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思维科学充实深化了认识论对思维科学具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洋  洪眉 《理论界》2012,(8):67-70
从1969年蒯因提出的自然化认识论思想至今,自然化认识论受到了来自哲学家和认识论家的广泛关注,形成了褒贬不一的看法。与传统的以辩护为中心的认识论不同,自然化认识论要解决的是贫乏的感官刺激如何能够产生出丰富的科学知识这一问题,主张仔细地考察这一过程发现人是怎样习得知识的。这个过程可以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自然化认识论作为自然科学的一章。在这点上,自然化认识论的这种主张被其反对者说成是消除主义的、纯然描述而无规范可言的,也有支持者为其做有规范的辩护。加之蒯因对此问题表现出的含蓄,自然化认识论和规范性之间因此存在着一种备受争议却又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科学哲学的语境论进路及其问题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科学哲学是架起哲学与科学的桥梁,其目标是为解决科学哲学的传统进路面临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等二元对立提供新的进路。语境论的进路有助于达到这一目标。现有的语境论进路有四种:一是认识的语境论,二是语境实在论,三是语境经验主义,四是语境论的技能获得模型。前三种进路突出了语境分析法,第四种进路有可能为语境论的科学哲学框架的形成提供具体的实现路径和机制。当科学哲学家基于科学家的认知技能获得过程来重新审视科学知识的形成与科学定律的提出时,就把认识论问题的讨论从过去只关注知识的来源与真理的问题,转化为通过规则的内化与超越而获得认知能力的问题;把规范性概念从过去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转化为与科学家的创造性活动相伴随的不断建立新规范的一个动态过程,从而突出了对意会知识与技能性知识的研究,甚至形成一门知识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史记》“异代合传”提供的文献语境考察知行关系这一中国思想史的核心命题的发生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思维特征。在古典文献语境中,知行之间借助言语实践这一媒介建立联系,从而形成了兼容知、言、行三种要素的逻辑结构,因此,知行关系超出认识论而同时成为政治哲学和修辞学命题,其政治哲学内涵即司马迁所谓的发愤言志。知行关系命题在古典时代的逻辑结构和命题内涵对于反省置身于技术体系奴役之中的当代人来说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金美 《江汉论坛》2008,4(2):75-78
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诉求,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认识方法的多视角分析;二是认识主体性及其与现实的关系的微观探讨;三是认识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及其作用的比较研究;四是当代科技新成果的认识论寓意研究.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2021,(5)
"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ect),是马克思论述固定资本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关系时创新性地提出的一个独特范畴。引发当代西方学界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思想风暴,有两种不同的阐释:一种以哈贝马斯为代表,从认识论出发,解读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下阶级斗争的事实。另一种以哈特、奈格里等意大利自治马克思主义者为代表,揭示革命主体的可能性,得出资本主义的崩溃逻辑。基于此分歧,有必要回归"一般智力"在马克思思想中的出场语境。用历史辩证法揭示劳资关系与社会形式变迁的真正意涵。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与中国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是决定类型研究兴衰沉浮的关键因素,类型研究的变化与转向往往也是社会文化语境变迁的反映与折射.类型研究与社会发展的镜像关系导致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类型研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从重实用、重实践走向学术化、专业化;从注重社会教育功能走向关注娱乐功能;从学习西方的类型理论走向研究民族类型电影.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包括:第一,目前制约我国类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是本土类型理论的缺失;第二,如何实现西方类型理论的中国化;第三,中国的类型研究应关注一些世界类型研究中的共同问题,应该具有一种全球化的视野,将中国的类型研究作为世界类型研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在革命历史语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语境以及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关系变迁的现实语境这三重语境不同的结构作用形势下,以党代会政治报告文本为代表的公共政策话语,呈现出一种革命话语取向和公共政策话语取向交互存在的结构化趋向,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当代中国特有的公共政策话语变迁的历史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