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帝国主义者为了“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下去,千方百计求助各种各色的反动理论,新马尔萨斯主义正是这种性质的理论之一。本期发表的“新马尔萨斯主义批判”是对于这反动理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人口史若干规律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研究中国人口史的过程中通过深入反思 ,从而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周期和周期性、人口过剩和人口爆炸、中国人口发展变迁的决定性因素等若干带规律性的问题产生了新的认识 ,认为在中国历史上 ,人口数量的变化是否存在周期性特点 ,目前还无法确定 ;中国人口史上不存在人口爆炸 ,增长从来没有出现过“大起” ,而只有“大落” ;中国并不存在单纯出于人口压力而产生的社会动乱。  相似文献   

3.
从世界范围内贫困问题发生的程度和广泛性来看,工业革命以后贫困问题最为典型的时期大体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发展初期;二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日益严重的贫困现象。工业化发展初期贫困问题的理论解释有亚当.斯密的"富国裕民"思想、马尔萨斯的抑制人口增长理论、马克思主义消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理论。二战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现象的理论解释早期有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纳尔逊的"低水平陷阱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论"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舒尔茨的增加人力资本、促进农业发展、实现技术进步解决贫困问题的思想,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不同历史时期的贫困理论对我国都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与循环增长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录强 《东岳论丛》2005,26(2):98-100
“三循环、四增长和四适度”理论 ,简称循环增长理论 ,它不仅描绘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而且阐述了一种新的、相对具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三循环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宏观条件 ,即 :自然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净化和可更新资源的循环再生 ,经济系统中非更新、可回用资源的循环利用 ,人类复合生态系统中自然生态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之间复合循环的良性运行。四个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即 :人口的非加性增长、环境容纳量的非减性增长、经济的质量发展型增长、社会福利的公平性、共同性增长。四个适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 ,即 :人口规模适度、消费水平适度、经济规模适度、社会公平适度。  相似文献   

5.
叶芝的历史循环诗学是其一生哲学思想的总结,一般认为其来源有佛教密宗、犹太神秘主义、新柏拉图主义等。对于《再度降临》这首诗歌,之前的解读理论基础普遍认为是新柏拉图主义和圣经解经学。结合对叶芝其他一些代表性诗歌的文本细读,本文认为叶芝的历史循环诗学思想还应该包括凯尔特文化传统,尤其是灵魂转世说。  相似文献   

6.
人们惯常以为,经济发展了,社会就会自然而然地趋向稳定。但实际上,这却是一个传统的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这种误区导源于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有相当大的影响的马尔萨斯学说。这种学说认为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长,而人口数量则以几何级数增长;由于生活资料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的速度,因而历史上的动乱(革命战争)就成为毁灭多余人口,调节生活资料供需,使之达到重新平衡的不可缺少的杠杆。从这种理论出发,就可逆推出,如果生活资料的增长赶上或超过人口的增长,动乱或革命就不会发生。早几年,一些人把我国的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有关人口理论的文章中,有的同志把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韩非在其著作《五蠹》篇中涉及人口的论述与近代西方的马尔萨斯的所谓人口理论联系起来,认为二者“颇有点类似”,“从一定意义上讲韩非是马尔萨斯的鼻祖。”对此,我们有不同看法,为了共同探讨,特将我们的看法作一概述,以求教于作者及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自我保持、自我生存能力的自维生系统。社会系统的稳态机制,主要是两条复制循环链:一条是物质生产活动、人口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即人类活动本身的复制循环链,它规定着社会系统的一般性;另一条是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人口生产活动方式和精神生产活动方式即人类活动特定方式的复制循环链,它规定着社会系统的特殊性。这两条复制循环链的自催化作用保证了社会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凯恩斯的《通论》被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之一。在《通论》问世后77年的今天,恰逢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在新时代再次出现经济萧条和危机。一些人认为,这些危机主要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影响造成的,因而呼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回归,希望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能够挽救这场危机。我们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实践两方面,对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与当前经济危机的关系,以及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其能否在中国有效借鉴和运用的问题,进行了适当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持续发展战略:现代化进程中的初步策划郑世杰,张锐中国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四大显性或隐性危机。它们是:积重难返的人口危机、剑拔驽张的资源危机、每况愈下的环境危机和周期震荡的发展危机。中国的这一基本国情表明,在人口不断增长、人均资源有限...  相似文献   

11.
陈意新  曹树基 《学术界》2003,(3):116-132
本文是就王丰、李中清发表的《摘掉人中决定论的光环———兼谈历史人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下简称《摘掉》)一文中对作者同期发表的文章《马尔萨斯理论与清代以来的中国人口———评美国学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以下简称《马尔萨斯》)一文的批评所进行的反批评。作者没有就《摘掉》中对《马尔萨斯》的所有批评逐条回应 ,而是在学术批评的原则和方法上做一澄清 ,主要是从学术上就《摘掉》所涉及到的中国人口史的重要问题做出回应  相似文献   

12.
虽然新马尔萨斯主义的宣传永无止息,但实际的动向经常减轻了人们对于日益增长的人口会使粮食供应发生不足的忧虑。19世纪末期,由于西方国家的生育率明显下降,还因为粮食供应比预期的多得多,所以许多经济学家——或许是大多数——不接受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况且,作为提高农业生产率基础的工业化以及从海外引进的较好的交通运输工具,两者所消耗的都只是其它资源,而不是马尔萨斯所最为关注的土地。W·S·杰文斯(Jevohs)是英国最伟大最富有创见的经济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全球经济增长的跨世纪比较,作者洞察出18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之后的经济增长与先前经济增长之根本不同在于工业世界是以人口总量相对于产出总量的增长率呈现稳定下降态势和广大普通民众生活水准的普遍提高为典型特征。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以马尔萨斯(Malthus)的人口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可以成功解释传统农业社会里各国人均收入大致相等且基本上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而以贝克尔(Becker)的人力资本积累理论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则可以成功解释现代工业社会中全球人均收入的持续大幅度成长、跨国人均收入的巨大不平等和人均收入跨国分布的动态变化。最后,作者指出随着仍然处在进行中的工业革命向全球各个角落扩散,世界人均收入整体上将不断提高,而解决全球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准的最佳途径是不断地增加世界产出总量,而非重新分配现有的世界总产出。  相似文献   

14.
英国的神甫。反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主要著作为“人口论”,他提出了所谓“人口法则”,断言人口的增加比生活资料的增加要快得多。马尔萨斯荒谬的认为: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如:1、2、4、8、16……)增加的,而生活资料是按算术级数(如:1、2、3、4、5……)增加的。因而得出结论说:人口增加与生活资料增加是不相适应的,必然形成绝对的人口过剩,这是一切贫困和失业增加的根源。而减少贫困唯一的办法就是减少人口。马尔萨斯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和失业,不归罪于资本主义制度,而归咎于自然与劳动者自  相似文献   

15.
麦金太尔认为现代西方世界已经出现了深刻的道德危机和道德理论的危机。因此,他在《德性之后》中提出了他的德性论。他认为当代的道德危机就在于自启蒙运动以来的三百多年间,人们抛弃了具有两千多年传统的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而走出西方伦理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回到亚里士多德。就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伦理思潮,如后现代主义、价值中立、普世伦理、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民族主义、个人主义等而言,麦金太尔的德性论研究无疑为伦理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和反思。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状态”与历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启能 《东岳论丛》2004,25(2):6-11
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 ,一般可分为两种 ,即阶段说和反省说。两者不能截然分开。阶段说强调 :“后现代”是“现代”之后的一个新时代 (后工业时代、信息社会等等 ) ,后现代主义是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而应运而生的理论。反省说强调 :后现代主义根本是为了批判当代西方的发达社会 ,特别是它的文化状态 ,以及对自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西方的认知范式和理论概念的反省和批判。在众多后现代主义学者中 ,法国学者利奥塔的“后现代状态”论对历史学的挑战最为明显 ,因为他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的“宏大叙述”已失去可信性 ,出现了“后现代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历史学的“元叙述”发生了危机 ,亦即有关完整的历史概念的说明、完整的历史知识都发生了危机。历史研究出现了“原子化”、“微观化”等变化。“后现代状态”论以及一般后现代主义的启示之一是 ,西方长期形成的历史一线进步的普遍观念和西方中心论遭到了极大冲击。西方学界的风向有了变化  相似文献   

17.
在没有理论创新的前提下,在金融危机的治理中,既存在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和凯恩斯主义的回归,也存在着对新自由主义的伪批判和凯恩斯主义假回归.在金融危机治理的理论选择中,新实用主义成为选择治理危机理论的理论.在新发展主义政策目标下,治理危机理论选择具有短期性、避重就轻和逆向选择的特征.中国必须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制订围绕单一治理目标的、具有长效机制的治理危机政策.  相似文献   

18.
人口安全问题是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自马尔萨斯提出了著名的"马尔萨斯陷阱"以来,人们对人口风险的认识不断拓展和深化。在风险视角下,人口问题几乎具有风险的所有特性。长期以来,我国人口发展中存在的人口增长低于更替水平、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衡等风险使得人口安全承受了巨大压力。通过引入现代性的维度发现,现代人口风险与现代性因素密切相关。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国家力量和个人意识等现代性因素本身蕴含的风险与中国人口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加剧了中国的人口风险。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全社会的风险意识,谨慎应对人口风险,建立社会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构建安全、积极的人口发展战略框架和安全的人口政策体系,最终避免或者降低我国的人口风险,使人口发展走上有序、健康的轨道。  相似文献   

19.
生态社会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口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马尔萨斯人口论,认为人口、自然和社会发展是相互适应的;在发展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变换断裂的现象,阐发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上,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和解的生态维度。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社会观,对于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们在回顾20世纪人类走过的历程与展望未来时,特别关注人口、资源、环境与安全之间的关联,许多学者对此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争论较为激烈的新马尔萨斯主义学派与新古典经济学派意见相左,前者从悲观主义认识论出发、后者从乐观主义认识论出发,为我们考量人口、资源、环境和安全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