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社会关系生产和社会生产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关系生产同物质生产、人口生产和精神生产一样,是社会生产客观地存在着的一个方面,并与其他三种社会生产辩证相联;任何一个社会的生产,都是一个基于物质生产而由社会关系生产直接决定的社会生产系统.其中,人口生产是根本,物质生产是基础,精神生产是引导,社会关系生产是命脉.只有坚持"四种生产辩证统一"的原则,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一个社会的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包括初级网络和次级网络,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初级网络仍然是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包括经济融合、社会融合和心理融合三个阶段,初级网络在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最初阶段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农民工要达到真正的社会融合,需要在初级网络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和建构新的社会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3.
网络社会对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社会的崛起对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结构带来深远的影响.在分析网络社会以及中国传统熟人社会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探讨网络社会对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影响.网络社会基于数字信息形成相互间人际关系,是一种兼具技术、 个人、 社会三重属性的社会样态.中国传统社会本质上是熟人社会,关系结构呈现差序格局特征.网络社会改变了现实中个体的自我及社会人际关系构建机制,形成了主客相对分离之后的多重人际格局.对传统熟人社会关系结构形成双向作用机制,在个体层面表现为独立性与黏着性的统一,在群体层面表现为总体分散和局部凝结的共存.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视域中,社会关系生产不仅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把社会关系生产看作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生产活动。准确理解和把握这种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生产,对于提高国家组织社会生产的能力,转变政府工作理念,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有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5.
社会资本视域下乡村社区社会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多数社会资本的类型研究中,从质性上将中国乡村的社会资本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类型的社会资本。描述乡村社会关系性质的本土理论,主要有差序格局理论,紧缩圈层结构理论,关系共同体理论,并认为在现代性语境下,这些理论的解释力有限。在乡村社会信任的重建中,社会资本理论对理解乡村社会关系的性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乡村社会关系的性质特征为基础,即同质性关系、异质性关系、链合性关系来划分乡村社区社会资本,可能是对乡村社区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一个理论拓展。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会的本质:一种数字化社会关系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网络社会本质上是一种数字化社会关系结构。这是由网络社会的技术本质———以数字化交互方式实现互联,由网络社会结构相对于现实社会结构而言具有中观的技术特质,由网络社会功能———提供现实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共同基础等决定。  相似文献   

7.
虚拟社会关系是基于虚拟空间里的交往而产生发展来的一种社会关系状态。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虚拟空间里的双方人际信任机制是虚拟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以大学生为例,对其网络使用环境下的人际信任、自我人格等心理因素进行了调查评估,分析人际信任与网络使用及其相关影响的心理因素,探索虚拟社会关系中人际信任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下生产论文艺学根据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二分的社会构成论模式来描述文学生产问题,整体框架和理论基础有明显的缺陷,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有关论述,社会的生产结构应该分为种群生产、物质生产、权力生产和精神生产其中种群生产对文艺发生、文艺对象、内容和社会功能等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对两种生产价值的认识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是高度肯定人口生产社会价值以至于有时甚至忽视物质生产价值的原始母系社会;另一种是贬低人口生产、抬高物质生产价值的私有制社会.我们需要建立新的人类社会两种生产价值理论,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揭示抬高物质生产贬低人口生产社会价值的实质;二是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价值的新思想;三是重新解析人口生产的社会价值.两种生产价值新论呼吁建立公平公正的两种生产社会保障制度,这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以完善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  相似文献   

10.
现代国家形成以后,普遍面临如何“进入”社会的问题。权力、资源、文化是国家的基本属性,也是国家展现自身并由此进入社会的具体途径。在单位体制下,“单位”成为国家权力、资源和文化的容器,以及国家连接社会与个人的中介机制,即国家主要通过单位关联并进入中国社会。单位制解体后,国家再度面临如何进入社会的问题。本文在国家社会关系变迁的视角下,基于对城市基层公共空间生产的质性分析,提出了“空间中的国家”命题。在后单位时代,空间承载了单位的“容器”与“中介”功能,成为国家进入社会并在其中完成自身再造的创新形态与关键机制。当代中国主要通过基层公共空间生产,在日常生活场域呈现自身形象、塑造国家权威、培育治理共同体,以此推动国家进入社会,重构紧密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1.
[提要]牧区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变迁是一个重要但尚未被深入探讨的问题。1949年以来,牧区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发生了三个阶段性变化。集体化时期,牧区社会的组织架构由部落体系转变为公社或牧场的总体性组织。在牧民社会关系中,以公社为单位的地缘关系和以大家庭为中心的亲属关系取代了部落关系的主导地位。去集体化后,牧区社会的组织架构转变为“家庭—村落”的联结体系,社会关系向小家庭中心的近亲关系和村落基础的地缘关系转变。21世纪以来,小家庭的自主性因牧民流动性增强而强化,社会关系有朝着利益化与情感化并存格局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这是梁漱溟社会结构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开展乡村建设的理论依据。梁漱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是从文化的本体意义及其在历史领域中的显现这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在前一个层面他高度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而在后一个层面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系统深入地分析批判。他认为,社会关系伦理化将一切社会关系变成两人之间的个人关系,这是形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前提和基础。时隔半个多世纪,梁漱溟对中国传统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分析对我们透视中国当代社会种种现象仍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野中,“社会关系生产”是人类一种基本的“生产形式”。社会关系生产形式(形态)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社会工程既是现代“社会关系生产”的典型形态.又是人类把握现代社会世界的重要方式。这种把握方式的本质就是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精髓.马克思在揭示国家阶级属性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国家与社会矛盾对立的一般属性.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质上是逐步消除国家与社会的对立和矛盾、协调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5.
社会技术在本质上表现为方法、手段、技巧、经验等,它的研究范围和对象集中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社会技术的目的和功能在于整合重组社会关系,规范社会交往,从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社会技术以体制、政策、制度、规范、程序等不同形态广泛地外化于社会关系各领域,与社会科学、自然技术、社会工程、技术社会化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重大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论题的历史回顾,可以肯定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生产力”和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功绩。从人身上的三套生产器官实证社会系统有三种生产: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文化信息生产。它们在历史上曾相继成为第一生产。在现代社会,三种生产构成三个循环圈,这三个循环圈耦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超循环圈,共同构成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论题的历史回顾,可以肯定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生产力和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功绩。从人身上的三套生产器官实证社会系统有三种生产: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文化信息生产。它们在历史上曾相继成为第一生产。在现代社会,三种生产构成三个循环圈,这三个循环圈耦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超循环圈,共同构成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传统哲学教科书只从经济学意义上,片面解读马克思生产理论,单一追求物质生产,而忽略与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之间的关系,造成对马克思哲学的片面理解,导致对唯物史观理论的肢解;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实践本体论思维取代物质本体论思维,重释马克思生产理论及四种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当前唯物史观研究的深入,有助于推进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建国后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关学者从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国家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等多角度分析这一主题,并形成了几种主导性的解释模式.同时,也有学者以西方的一些理论和分析范式为基础对未来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走向提出了各自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当前农民工的社会诉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考察了当前农民工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重点描述了在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状况、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以及在这种状况下农民工对社会和国家的有怎样的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