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发生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本来就是主体间性的。在 80年代确立了主体性后 ,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应当开始主体间性的拓展。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突破了认识论的局限 ,不是把文学活动看作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征服 ,而是看作主体间的共在 ,是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间的对话、交往 ,是对自我与他人的认同 ,因而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对生存意义的体验  相似文献   

2.
王委艳 《东方论坛》2014,(1):111-115
文学理论教学的"文本—理论"模式为当前文学理论教学提供了一种参考。立足文本,让丰富的文学现象为理论的生产提供支持,在还原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源生性逻辑中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理论创新能力,创造自由、包容、开放的学习与思考空间是该教学模式的核心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学主体性理论受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影响,二者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道主义与人性论之争,共同推动了人学主潮的主体性转向。文学主体论的核心是“内宇宙”,即对人的精神主体内部结构的强调。这一观点引起了文学规律的内外之争和文学主体的群己之争。我们要站在改革开放40年来思想史和文论史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对文学主体论的学术贡献、理论限度与思想潜能进行评价。在思想史层面,文学主体论引起的是人学思潮的系统化、内在化的主体性转向。在文论史层面,有关文学主体性问题的论争引起了各派文学理论的碰撞、互动和重组。文学主体性的理论限度主要表现在文学理论的本体化与本土化两个方面。文学主体论没有正面回应文学的存在方式问题,尤其是文学语言问题,也没有充分吸收现象学以降兴起的交互主体性学说及其伴生的对话理论、互文性研究、普遍语用学、过程中的主体等理论,实现西方文论的本土化。反思文学主体性问题在改革开放40年文论史中的发展流变和理论限度,与其说文学主体论提供了某种完善的理论形态,不如说其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精神镜鉴和学术张力——在论争和对话中不断发展,在交流和融合中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4.
文学元理论、文学理论、文学亚理论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文学理论属于元科学范畴,文学亚理论有力地支撑了文学元理论的发展空间。文学理论远远大于各个文学亚理论之和。文学理论应该对其科学属性和研究对象等进行内在和外在的反思,从而把文学理论建构成为一门开放性的学科。  相似文献   

5.
文学理论的客观性与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理论活动必然要受到文学实践的约束 ,要与各种文学“事实”相协调 ,并能给“事实”以满意的解释 ,推进和保持理论自身的有效性 ,由此形成文学理论研究的客观性。而对于文学理论价值陈述的科学性的判断 ,则可以依靠其学术活动的社会性 ,诉诸于主体间性来实现。通过探究文学理论研究的客观性与主体间性之间内在统一的路径 ,本文将主体间性作为一种“软的”检验标准来补充事实检验的“硬的”标准 ,形成综合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6.
在当下中国文艺学知识转型和范式转换的视域中,南帆主编的《文学理论(新读本)》是一次重要的话语实践。其突出特点是,在深度反思当下中国文艺学危机的基础上,将话语分析作为重建文学理论的新"入口",进而运用西方文化理论将文学置于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意识形态分析。然而支撑其理论框架的历史主义文学观并无实现可能。  相似文献   

7.
文学理论作为一个学科是否具有独立历史的学理依据?根据一般理解,文学理论史依附于文学史而存在。但是,文学理论史有其独立性。这种独立性首先体现在文学理论通过对文学概念的理解而影响文学的发展和文学的写作。文学理论还有着独立于对文学现象的评述以外的来源。它与哲学和伦理学,与心理学和语言学,也与社会和文化等各种研究联系在一起。因此,现代文学理论不是从"诗文评"直接生长起来,而是文学现象评述与理论建构交汇的产物。理论有其自身的发展线索,所谓"接地",是指理论的种子在文学现象的"地"上生长起来。理论自身的历史是存在的,它有着自身形成、发展、成熟、衰亡的历史,就像物种一样。生物学比喻对这种历史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学理论批评化是导致文学理论危机的重要原因,因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理论并不属于同一个学理层面。搁置文学基本理论研究片面发展文学批评理论,导致文艺学学科的知识化、浅层化和无序化。以方法论代替本体论研究,使“片面的深刻”相互否定,耗尽自己,最后只好走出文学的边界。促成文学理论批评化固然有文学理论自身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文艺学学科的体制化,学术研究功利化、市场化。因此,仅用二十年时间走完欧美百年之路恰是中国文学理论的幸运:消化不良才中毒不深,改弦更张还有余地。在加强文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应有选择地借鉴欧美文学批评理论的成果,发展自己的批评理论,形成文艺学学科各部类共谋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近60年来,我国文学基础理论研究虽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极具原创性和突破性的重大成果仍相对较少,总体上讲,前后30年分别把苏联版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和欧美近百年的文学理论基本阐释了一遍。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最易被人忽略的一个原因是无视或误解了文学理论的社会特质。文章结合“悲剧”诸问题及其理论创新,抽绎分析了文学理论创新缘起的社会诉求性、文学理论方法的文本一社会中介性以及文学理论的社会适用性,认为文学理论是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性视域,走出极端功利化和狭隘超然化思维的误区,自觉回应文学——社会现实发展所提出的问题,当为中国文论创新的正途。  相似文献   

10.
老舍在1930年代所写的《文学概论讲义》等理论著作中对文学理论现代性进行过深入而独到的探求。他强调文学理论的科学性,给中国古代“文说”正名;张扬文学价值的审美愉悦性,反对滥加“利用”文学;重视文学研究的内部研究,不满文学的外部研究;强调文学创作的创造性,批评文学摹仿说和复古调。  相似文献   

11.
要解答文学理论有没有边界的问题,应该从知识社会学中的"理论"概念入手。"理论"是不断打破已有模式和权威的知识活动,它与对象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之间是对话关系。文学理论就是以文学为基础的理论。本雅明、巴赫金和海德格尔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学理论"。为文学理论设定边界的是一种传统理论,在新型文学理论中边界是应该被突破的。  相似文献   

12.
文学理论所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面对接受 ,特别是自身的接受对象问题。文艺理论应改变以往“自说自话”与圈内人士的“惺惺相惜”的状况 ,应该面向接受 ,扩大影响 ,为接受者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与帮助。如何消除这一危机及其不良影响 ,首先应该树立起一种面向接受的学科理念 ,要建立面向接受的文学理论学科。立足文学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学理规范 ;打破学科藩篱、拓宽研究视野 ;关注当下的语境、把握有效性原则 ;激活学院文学理论研究、提供教学服务 ;采用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面向公众领域 ,使文学理论真正成为可接受的有效理论 ,使文学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3.
文学理论主体与客体的区分,是认识文学理论活动的一个前提.作为研究者的文学理论主体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家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文学理论家在研究过程中的致思方式,至少可以从理性思维、能动性、问题意识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他们的主体特征与素质修养,也会影响到文学理论研究的方式、过程与结论.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的一个类型,在质量标准上有其特殊性,而译者对于源语文本的理解和目的语文本的创造使文学翻译的全过程被置于文学理论的制约之中.基于文学翻译的固有特性,以及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与文本的关系及其创造性作用,文学翻译同样需要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文化研究的得失与文学理论的知识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研究将文学视为书写与阅读能力,重视对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的研究并将文学理论看作文化理论,企图对传媒时代文学的形态变异怍出理论上的回答。但由于其本身包含了无法克服的矛昏,所以在其后继者那里渐渐演变成大而化之的"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理论需要正视文化研究的现实并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的体系性表现在理论体制上的完整性和各理论构成要素间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紧密关联上。这种完整的体制、周密的理论布局与精细的理论安排建立在刘勰深切细密的谋略意识之上。其谋略的用意则是对与作家和创作有关的诸多问题作出系统擘画与先期安排。其理论虽为救弊而发,然其意旨则在于对文学未来走向的深远关注上。其理论谋略决定了《文心雕龙》"体大虑深"的理论特色,是《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新时期文学理论领域经过近30十年的论辩、探讨与创新,呈现出一派繁盛而驳杂的整体气象.在这种繁杂纠葛的局面中进行大致的分类梳理,使各种理念设想、模式规划以及体系构思能够呈现出相对明确、稳定的对峙与鼎立,正是总结30年来文学理论变迁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是着力于确立并划分出中国新时期文学理论界主要流派的萌芽与雏形,并对其大致轮廓、核心论点及学理体系进行总体描述与勾勒,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术界在文学理论中关于反本质主义问题的争论一直未能停止。究其原因,反本质主义论者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文学理论过分依赖哲学,受其影响而丧失了文学理论的学科基础与自身理论的合理性。文学理论中本质主义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受哲学影响,文学理论过度发展其理论品格的一极,在脱离创作实践中放弃了实践品格的追求。当下文学理论应在保持其理论品格的同时,突出其实践品格,在文学创作实践中提高理论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新兴文学",作为1930年中国左翼文学理论热潮中的"关键词",集中体现了"左联"成立之初左翼文艺界对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思想探索,也颇具典型性地显示出中国左翼文学理论在一个独特的历史片段中的若干特征。"新兴文学"体现出"以新代旧"的历史使命意识、放眼国际的开阔视野、旗帜鲜明的阶级立场和革命目的、"新写实主义"的创作主张等特点,尽管在思想上难免显得肤浅乃至幼稚,但是探究、剖析它的来龙去脉无疑有助于对庞杂繁复的中国左翼文学理论史形成更为切实和细致的省察。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视阈下的文学理论场域,凸显出一种对传统视界理论话语的突破。借助理论涵义的突破与新媒介的合谋,文学理论实现了整体话语形态的颠覆。首先,文学理论的意识形态化阐释,在体现当代人性本真与现实性统一的场域方面,完成了话语增殖。其次,在非意识形态的文学理论场域方面,通过"图像理论"、"叙事理论"、"意象理论"等的探索掘进,促成中国文学理论的本质、构成蕴涵的相应转换。总之,后现代视阈下的文学理论场域针对现代性的理论症候,向后现代涵义的文学理论研究转换,这种转换注重宏观逻辑与文学自身话语身份的研究,注重文学理论的涵义研究,将深化和推动中国文学理论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