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先秦《尚书·尧典》、《论语》到汉代《诗大序》、《诗谱序》。它们对于诗的起源、本质、社会作用等方面都进行深入探讨。不同时代对于"诗"的发展变化,既有创新,也有深化与补充。先秦两汉时期的批评家对于诗经的解读既有相同观点与前后继承的部分,同时也有各自独到的见解。无论是诗乐关系、还是诗歌本质、还是社会功能的探讨,基本上奠定了中国古代的诗论观。尤其是儒家的正统文学观念,对后世批评产生巨大影响。秦汉视野下的文学规律认识,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方法论的总结,不仅是当时的诗论的极大补充,同时也为后世者提出很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汪晓娟 《职业》2011,(9):123-123
1925年,李金发的一场“微雨”开启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他把象征主义引进了中国,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和审美体验,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启迪和思索。李金发的诗作发表之后,诗论界对其毁誉参半,肯定者对其大加赞赏。周作人称“其体裁、风格、情调,都与现实流行的诗不同,是诗界中别开生面之作”;黄参岛认为:“《微雨》在我们的心坎里,种下一种对于生命欲揶揄的神秘,及悲哀的美丽。”否定者对其的批判,却也毫不留情。  相似文献   

3.
晚唐司空图所作的《诗品》用诗体写成,以诗论诗,以诗喻诗,这二十四品实际上就是司空图所总结的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司空图论诗上承王昌龄和皎然,对诗歌之境界进一步进行了描述性的阐发,本文将从境界角度粗略地谈一谈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相似文献   

4.
李慧 《现代交际》2012,(3):55-56
"诗言志"是中国最古老的诗论命题。"志"的训诂及"诗言志"产生的时代确认是学者们绕不开的问题。此两者也是大部分学者展开不同阐释的依据。同时,由于汉学的国际化,"诗言志"渐成为研究中国诗歌的元问题,许多外国学者也提出了观点鲜明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从社会学入手,以海子《五月的麦地》为个案,来讨论海子诗歌中的乡土情思及其孤独主题。海子作为当代中国诗坛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歌一直活跃在诸多学者的视域,从未消歇。芸芸学者亦从各种角度、各种主题解读海子的诗情人生,参悟海子诗歌的情感诉求及其人文情怀。窃以为从社会学角度来阐释海子诗歌的心灵关照不失为一种新的途径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璀璨的星星,一直闪烁着它耀眼的光芒。它具有的"言志"和"缘情"功能,使得它一直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最热衷、最常用的文学题材。王勃作为初唐四杰之首,他的诗歌在风格转变、体裁运用等方面有开拓意义,根据他在不同时期的经历,从诗歌中一窥其心境和人生态度的变化从而浅析其诗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以“起承转合”论律诗结构由来已久,它强调诗歌在结构上可以分为四个存在着开合钩锁的逻辑关系的四个部分。明清已降,“起承转合”之说在诗论界更为盛行,“起承转合”之说不仅影响到诗人的诗歌创作,也影响到评论家对诗歌的鉴赏批评方式。“起”作为一首诗歌的开端在诗歌写作与诗歌鉴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诗论家们对起句的美学标准呈现着多元取向前人不但对诗歌起句重要性与起句风格有明确的认识,而且对于如何起句也有很多详细的评论。然而前人之说虽备,涉及律诗起句方式方法的各个方面,但却比较零散,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对仗、句式、用韵、表现手法、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加以统括说明。  相似文献   

8.
交际中语言的疏密柳亚平我国古代的诗论和画论,常以“疏”、“密”来阐述形象密度与画面构图、意境创设的辩证关系。无独有偶,这些美学概念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社交中的语言艺术。事实上,善言者的语言,也应简繁适宜、疏密得体,一如绘画的隽永,诗歌的空灵。社交中,交际...  相似文献   

9.
刘古卓 《老年人》2003,(9):48-49
纵观中国古典诗歌,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抒情多采用间接方式,即“通过写景以表达情怀”。众所周知,抒情与写景,本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诗歌以抒情为主,但一味直接抒情,则难免平直浅露。诗歌写景,能增强形象性,如果单纯写景,却又意旨不深。怎样才能两全齐美呢?清代诗评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对此作了简要回答:“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其实,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蒹葭》一诗,就有这样的章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诗翻译历来是文学翻译中不可逾越的高山,而李白的诗歌造诣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标志更为中外翻译家所青睐。在李白诗歌的英译中,许渊冲的译本关注度颇高。本文详细阐述了李白诗歌及其英译的发展,以许渊冲的"三美"原则为例,从不同角度对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进行剖析,并对其翻译实践进行尝试性的评价,旨在完善李白诗歌翻译,将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浪漫与美学推向世界文坛高峰。  相似文献   

11.
诗歌的分类历来有各种不同的标准。如果以诗歌是否用于传播为标准,可以把诗歌分成以传播为目的和不以传播为目的, 前者采用的语言多为对话形式,而后者则常用于诗人自我的心灵交流,即“独白”。  相似文献   

12.
张文萍 《现代交际》2012,(12):78-79
《养一斋诗话》是生活于清道光年间的潘德舆的一部诗歌批评著作,代表了鸦片战争前中国诗学界的普遍观点,因此很有研究价值.潘德舆在具体的诗学批评过程中,严格遵循古老的诗教传统,力争做到在诗人诗论的评价上公正恰当. “秉持公心、严肃细心、较有识见”是他对历代诗评进行批评时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点,体现出了作为一个诗学批评者的良好素养.  相似文献   

13.
明末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的诗论中多有以禅论诗的现象,而学界一般认为两人的诗禅理论源于南宋严羽,然而此论实有可商之处。钟惺、谭元春诗论中所谓的“冥悟”或“静悟”,其禅学渊源出于曹洞宗默照禅,与严羽“妙悟说”主临济而下曹洞正成相反;而其目的,一在反对江西诗派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一在矫正公安派的“矜其小慧,破律而坏度”,两者持论虽近却殊途异道。故不可以说竟陵以此继承沧浪,不可以说钟谭所论之“悟”来源于严羽。  相似文献   

14.
英语诗歌的教学一直以来存在较大的难度。对于教学者来说,如何引导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掌握赏析的基本知识成为了教学中首先要攻克的难题。本文关注了语感培养、文化背景嵌合、对比研究三个要素,以此为核心引导学生开启欣赏英语诗歌之旅。  相似文献   

15.
中国唐朝诗歌的艺术鉴赏从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到诗歌的风格与意象进行概括,以李白、杜甫的诗歌为代表进行探究,将其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上进行观察,着眼于李杜在诗坛上的地位,以及他们的艺术个性。更便于对诗歌的艺术鉴赏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为经典,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为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贡献不少力量。由于李白诗歌的突出成就,影响深远,西方一些著名诗人早在二十世纪以前就开始翻译李白的诗歌,他们对同一首诗歌的翻译有着不同的版本。本文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以《静夜思》英译版本为例比较分析李白诗歌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的文化都是诗意的.诗歌是以最精练的艺术形式集中反映人的情感和社会化生活的文学样式.中国自古就有"诗言志"的说法,毛长苌在<诗大序>中写道"诗,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孔子也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经怨".在诗歌中,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愿望、需求、动机、兴趣、理想等心理因素通过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生动地表达出来,所以诗歌自古就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18.
成盈秋  成复旺 《国学学刊》2021,(1):94-100,144,F0003
文章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新批评与中国诗论关于"结构"问题的比较。一是"结构"观念。新批评所持的是"本体"化了的"内部结构"观念,近乎所谓"诗本身";而中国诗论指的是传统修辞学的所谓"篇章结构",二者不能相提并论。二是诗的"内部构造"的实际思路。新批评研究诗的"意义构造",基本思路是感性与理性的关系;中国诗论虽没有运用"结构"这个术语,但通过心与物、即情志与景物的关系去阐发诗意。三是这两条依托不同文化根基的思路有着相通之处,在强调"外在的自然界与人的内在世界"的统一方面,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原因,古代朝鲜的诗歌创作一直深受中国古诗的影响。而同为封建社会的独特群体中的成员的唐代名妓薛涛和朝鲜李朝时期的艺妓黄真伊,由于相似的生活环境与命运,其诗歌创作拥有许多共性。文章即是讨论这两位女性所创作的诗歌的共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开始英美等诗人陆续提出意象概念,从而形成了意象派诗歌,运用简洁而通俗的语言和音乐性的细胞来对事物进行描述,而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哲学思想和意象创造上均对美国意象派的诗歌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