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生活》周刊(1925-1933年)与青年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文 《学术研究》2006,1(3):109-115
1925年10月创刊于上海的《生活》周刊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享有盛誉的著名刊物,就其内容和读者而言,它是一份主要面向城市青年大众的杂志。《生活》周刊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坚持热情为青年大众服务的宗旨,通过年轻编撰者与青年受众之间长期的良好交流与互动,实现了大众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众间的平衡与互换,并在此基础上营造出一种求实、向上的青年文化。  相似文献   

2.
张晓哲 《理论界》2007,(6):152-153
《三联生活周刊》和《新周刊》是两本中国目前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文化双周刊。一北一南,各具特色,有着不同的宗旨和口号。两本杂志的栏目设置也不尽相同。三联的“封面故事”和新周刊的“专题”两个版块都是杂志的重点内容。专题体现着杂志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2006年10、11、12月《三联生活周刊》和《新周刊》专题在内容、版面等方面的比较,可以反映出两杂志整体的策划重点和方向,尤其是各自作为杂志风格的代表,凝聚着“生活”、“新锐”两种不同风格。  相似文献   

3.
赵文 《晋阳学刊》2006,(1):94-98
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一份著名的时事政论类综合杂志。“九.一八事变”前,《生活》周刊以敏锐的观察力,关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对日本侵华的原因作了深入分析,认为日本侵华的内在原因是其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作用的结果,而中国自身国力的孱弱则是招致日本侵略的重要外因。《生活》周刊对日本侵华原因的分析,虽带有浅显、直白、感性的特征,但对于激发城市普通民众的爱国热情,凝聚他们的民族精神,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孟晖 《晋阳学刊》2022,(5):136-139
《生活》周刊是中国近现代报刊史上的著名刊物,邹韬奋的大名与《生活》周刊是密不可分的。邹韬奋就报刊的编辑与经营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开设了多个有特色的栏目,《生活》周刊由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文章对邹韬奋《生活》时期的报刊思想及其创新实践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如报刊要有正确的思想和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内容、文章内容趣味性和“有价值”要有机统一、树立受众本位意识和为大众服务的精神、经营管理要兼顾“事业性”和“商业性”,以资当今的新闻工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5.
吴永平 《江汉论坛》2007,7(11):132-134
胡风主编的《七月》周刊与茅盾主编的《呐喊》周刊都创刊于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的上海,同为当年较有影响的救亡文艺刊物.胡风对《七月》周刊的评价甚高,认为它"抵制了所谓标语口号的教条公式主义的浮嚣文风",作为参照系的当然是早于其面世的《呐喊》周刊.本文从几个角度对这两个姊妹刊物进行比较,并试图对她们的异同处作出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赵文 《兰州学刊》2005,(4):281-284
1925年10月创刊于上海的<生活>周刊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享有盛誉的著名综合性进步刊物,就其宗旨和读者群而言,它是一份主要面向青年大众的杂志.作为一份面向青年的进步刊物,<生活>在其自始迄终的八年里,承继"五四"民主、科学精神,秉持爱国、进步立场,在促进青年进步理想观的塑造和确立,推动社会前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早期<生活>周刊面向青年倡导的人生社会理想主要为个人主义、改良主义,后期尤其"九·一八"事变后,逐渐转向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在新诗发生期,校园期刊是新诗及新诗观念传播与接受的重要场域,《新潮》和《清华周刊》作为典型的校园期刊,深度参与了当时新诗批评场域的形成。《新潮》强调办刊人的"共同主张",紧随《新青年》办刊理念,选诗以白话新体为限,重视诗歌的思想意义和具象式写法;在议题设置上更重视新旧文学之争,理论批评主要是为新诗合法性找理据,在"自然"和"自由"的诗体解放旗帜下,扩展新诗的写作题材和写作手法;《新潮》与《新青年》《少年中国》构成同盟关系,增强了自身影响力,为白话新诗派壮大了力量。《清华周刊》及其《文艺增刊》虽然也强调办刊人的"共同兴趣",赞同诗体解放,但更强调"诗体创造",将情感、想象视为诗的本质,丰富了新诗表现手法;在议题设置上更注重理论建构,多围绕诗体规范与创造的具体细节展开,注重相互评鉴;《清华周刊》与《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因诗学趣味相近且有合作,为新格律诗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讨论"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建构时,论者常常过分关注《新青年》对西方传统的引进,而忽略以中国民俗学探索为基本思路的《歌谣周刊》。以周作人与顾颉刚为首,《歌谣周刊》吸收了赫尔德及德国浪漫主义民俗学影响,从民族传统入手,既为白话文学提供了历史合法性,同时也开辟了西方影响以外的本土新文学资源。经由《歌谣周刊》的探索,周作人与顾颉刚从启蒙与寻根角度分别发展着自己的文化理论,而这两种文化向度也深刻影响着中国新文学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9.
青年学者梁鸿已成为当代中国新乡土文学写作的领军人物之一。她在2010年以《中国在梁庄》一书一炮打响,一路拿下“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新浪2010年度十大好书”“《新京报》2010年度文学类好书”“《亚洲周刊》2010年度非虚构类十大好书”“第七届文津图书奖”等五项大奖。此书不仅在文学界掀起波澜,在经济学、社会学界也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一种刊物的办刊宗旨和内容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密切相关。《新生》周刊 ,是 2 0世纪 3 0年代中期创刊于上海的一种进步刊物 ,“为求民族生存而奋斗”是其办刊宗旨。1 93 4年的国庆日 (双十节 ) ,《新生》周刊以《新生特辑》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生观”,为中国的新生而献言。这一系列的“新生观”体现了进步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 ,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4,(8):145-148
通过媒体进行政治动员是中国共产党历来已久的经验。抗日战争时期,《群众》周刊充分发挥其媒体的功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结合当时的客观实际,动员各阶层民众团结抗战,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坚作用,同时,也为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显著效果,对于新时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峰 《理论界》2013,(2):10-12
《解放》周刊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政治理论刊物和权威党报。它翻译刊登了马列原著译文,精选了马列经典要论,刊登了马列理论书籍广告。对提高全党马列理论水平和素养发挥了独特作用,从而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夯实了理论基础,并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张炜 《晋阳学刊》2005,(1):125-127
美国三大财经杂志《财富》《商业周刊》和《福布斯》每年评选出的全球500和1000强企业名单排名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它们在评选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所参照的数据不同而引起的。研究名单背后的不同评选标准可以看出其中的权威性和缺陷。中国从2002年开始了自己的企业500强排行,须将三大全球企业排行榜的经验本土化,建成符合发展中国家企业排行模式。  相似文献   

14.
余三定 《云梦学刊》2004,25(1):11-17
《光明日报》的《理论周刊》,近年来在发挥原来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创新,形成了新的优势和特色,那就是理论前沿性,学术探索性。同时,在对于研究的研究和开展科学的学术批评等方面,也作出了切实而卓有成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赵沛 《学术界》2005,(2):177-183
20世纪前半期 ,我国民俗学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 ,是 1 91 8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风俗调查会及方言调查会时期。这是我国民俗学的发轫时期。第二时期 ,是成立于 1 92 7年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的民俗学会时期。第三时期 ,是在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影响之下 ,各地民俗学研究普遍发展时期。其中 ,以中山大学的民俗学会最为重要 ,“因这是承上期而展下期的总枢纽” ,由该会编辑刊行的《民俗》周刊(后一度改为季刊 )则是这一时期民俗学研究的最主要阵地 ,其学术成就也属领先地位 ,并对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学与教授     
1998年中国科技竞争力排世界第13位,2002年却降至第25位。另据《亚洲周刊》2000年对亚洲大学实力的排名,在综合大学方面,前41位无一所中国大陆地区的大学;而在工程类大学方面,中国内地大学最好的排名是第15位,而印度理工学院竟有5所分院分别进入前十强。说明一个令人非常忧心的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古史辨"运动兴起以后,从"疑古"到"重建"乃必由之路。顾颉刚为此作了民俗学、边疆史地和历史地理等多种尝试,尽量扩张新史料,以弥补传统文献之不足。在其影响下,容肇祖投身于日渐兴起的民俗学运动。容氏治学兴趣广博,担任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首任主席,主持《民俗》周刊和"民俗丛书",后又选择中途退出,转而专治思想史。顾、容等以史家的身份认同投身于民俗学运动,从多方面探索"重建"之路,对他们的学术转折和心路经历加以分析,将有助于理解那个时代学术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由新闻事件促生的又一新词——“羊羔体”近期在报刊网络上广泛流传。如: (1)“羊羔体”,折行的散文?(《辽沈晚报》2010年10月24日第T06版:读周刊)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模式”概念的兴起源于“北京共识”的提出。2004年5月7日,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伯·雷默在伦敦《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了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他把这种发展模式称为“北京共识”。“北京共识”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界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并从不同角度予以回应。  相似文献   

20.
周刊作为各大报纸倾情推出的重头戏 ,其对记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记者视角独特、文笔流畅、知识面广、见解独到 ,更要求记者善于捕捉独家新闻 ,善于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