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曾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农民教育工作重要的战略地位,农民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在我国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把农民教育等同于农民工教育、经费不足、师资薄弱、内容落后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应对农民教育边缘化,关键还在于从农民自身角度出发,积极转变观念、增加投入、改革教育内容、完善教育实施环节等方面,真正做到农民教育为农民。  相似文献   

2.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农民最早迈出了改革的步伐。科学全面地把握中国农民的文化心理及社会心理特征,既是中国农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理论前提,也是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得以丰富和发展的重要源泉。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大多只  相似文献   

3.
从袁松松身上透视出:当前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农民有了新思维,昭示着新农村有了新希望,农民将有新作为。"袁松松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的标志。随着改革的推进,农民已不再是过去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者,他们  相似文献   

4.
笔者非常赞成严金明教授的一个观点:农村、农业、农民和农地问题应为我国当前农村存在的“四农”问题。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今天,农地虽不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唯一决定因素,但农地问题仍然是关乎农村进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我国现行农地制度仍然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大要义,值得各方重视。  相似文献   

5.
曹玉梅 《职业时空》2008,4(6):12-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农村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长期滞后,社会民生问题日益凸显,不仅不利于深化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6.
不能否认的是,我国农民目前在公正对待方面所面临的种种极为严重的问题,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中国的农民有8亿多人,农民的公正对待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是一句空话。就此而言,我们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做。其中,有一些习以为常的却带有明显歧视色彩的提法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和更正,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趋  相似文献   

7.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我国人口中占了很大比例。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向城市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中之重,对我国经济能否又快又好地高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法律和政策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准则与规范,现行法律政策不但有利民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使法律成为推动改革的工具而不是阻碍。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越来越快,在农民全部收入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还受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困难,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偏低、增长缓慢等因素制约。要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就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克服这些制约因素,为农村劳动力顺畅转移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有着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要紧密结合农民、农村、农业的实际,报道能够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水平、农村建设的内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正能量。  相似文献   

10.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农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落实依法治国战略以来,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虽然有较大提高,但仍不能适应建设法治国家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使权利的能力,对建设法治国家,维护社会和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由于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受到干预和限制,农民的经济权益收到了严重影响,农民长期处于低收入状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就是要让农民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土地制度,一是要改革征地制度,加快建立农地发展权;二是要改革集体建设用地交易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三是要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慎重稳妥地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和流转。  相似文献   

12.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建设农村文化事业可以繁荣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素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在分析建设农村文化事业的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人多地少,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十分有限。因此,征收土地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其实质是土地利益的社会再调整再分配,故备受社会关注。而我国原有征地制度难以充分保障和显化农民利益,已很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征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为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征地制度改革,早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曾提出"改革征收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  相似文献   

14.
穆阳 《城市》2009,(5):75-78
乡村公路关系着农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公路也是统筹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十七大更明确地提出了要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体系逐步完善,但是道路建设向农村延伸不足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相似文献   

15.
农民是农村社会法治化的主导力量,农民法律意识是农村法治化进程重要的精神因素。在农村,农民的法律意识深受传统的法律文化的影响和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现状的冲击,城乡分割的二元治理体制形成了现实的枷锁,使农民的法律意识产生了认同观念上的错位。为此,本文通过对农民法律意识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如何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两方面进行阐述。培养农民法治观念和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建立法治社会的核心,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吴志德 《现代妇女》2014,(5):263-26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继税费改革之后,对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新农村建设是通过改变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来调整我国长期以来的以城市及工业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增长模式,合理补偿农民利益,实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当以农村实际情况为立足点,找出制约农村及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推动新农村的创新性建设。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已影响到我国产品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新的形势给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适合于全日制、成班制、以学校为主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材建设和改革已成为影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在我国社会变革与发展中是一支丝毫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研究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民思想政治工作,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基础工程建设的大事,也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大事,本文就此作一初步探讨。一、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农民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加…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型农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建设现代农业靠新型农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把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培养新农民。从新农村建设需要来看,无论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事业发展;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有9亿农民,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党的“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重大方针政策,其工作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民是我国人群、社会构成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