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2 毫秒
1.
P2P网贷平台归零并不等于市场完全出清,也不代表风险归零.比起P2P网贷平台的数量,更需要关注的是P2P网贷平台的退出及转型进展.分析P2P网贷平台转型为网络小贷公司、助贷机构和消费金融公司的现状,指出转型过程中的难题,从而提出P2P网贷平台转型后应加强信用平台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创新和探索、拓展发展渠道、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三农"发展等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金融制度下的P2P网络信贷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小贷发展模式,而小微企业最青睐的就是正处在发展势头中的P2P网络信贷。当前P2P行业迅速发展,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已初步形成一个崭新的行业。但P2P平台的不断跑路现象也暴露出平台存在风险及缺陷。所以,控制风险是P2P平台赖以生存的前提,也是P2P行业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P2P网贷平台在国内落地生根后,在原有平台中介的基础上,迎合市场需求,创新了多种运营模式,为互联网金融带来一波新的热潮。但由于P2P网贷行业长期处于"监管真空"状态,平台属性逐渐异化,与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罪名体系存在着紧张关系。亟需在原有的管控政策基础上,深化P2P网贷平台改革,进一步调整刑法规制标准,既严厉打击P2P网贷平台的异化行为,也维护互联网金融的规范化与法治化。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金融等数字金融模式的发展下,P2P网络信贷成为了企业解决自身融资约束,降低出口门槛的一种新途径,但P2P网贷平台早期存在监管不严的问题,导致大量网贷平台出现危机,对企业融资产生了不利影响。基于此,立足于P2P网贷视角,研究P2P网贷危机对企业出口的作用,通过P2P网贷危机来总结未来数字金融模式发展的有效路径。理论方面,将P2P网贷危机纳入企业异质性的出口模型中,发现P2P网贷危机通过提高企业融资约束来降低企业的出口。研究发现,P2P网贷危机将显著抑制企业的出口,恶化了企业的出口贸易边际和量价结构。渠道检验表明,融资约束是P2P网贷危机抑制企业出口的重要渠道。意味着引导现有数字金融模式的合规发展,降低企业融资约束,是未来数字金融发展推动企业出口增长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P2P网贷平台运行的制度供给不足。作为纯信息中介模式的P2P网贷平台在经营中异化为担保模式、债权转移模式、投资理财模式等信用中介模式,极易诱发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和金融风险。因此,亟须通过政府与市场共同发力、法律与制度联合规制,营造良性发展的法治环境,引导行业自律,形成完善的P2P网贷平台治理体系,避免金融风险蔓延,从而推动金融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     
P2P网贷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年来发展迅猛,但是各平台公司良莠不齐,有的给投资人带来了损失,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近年来,我国在政策和法律上不断加强对P2P网贷的监管。2016年8月底,银监会、工信部、公安部、国信办制定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规范网贷平台业务活动,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P2P平台公司无论从自身存亡还是行业发展角度都要做好自律,提高风险意识,重视防范。笔者分析研究了大量P2P网贷行业违法案例,并结合其金融法治从业经验,首先介绍P2P网贷平台的经营模式,重点分析P2P网贷公司的风险和防范,最后指出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金融需要互联网征信.P2P网贷具有的双重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导致网贷行业道德风险盛行,借助信用立法加强道德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网贷新规无法弥补我国信用立法和征信体系的缺陷,加之网贷行业信息优势方权义关系的不平衡,P2P网贷中借款人的道德风险依旧严重.借鉴美国借助信用立法规范道德风险的经验,我国P2P网贷监管应从完善信用立法的角度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加强互联网金融领域征信,要求网贷平台充分履行对外信息披露义务,并应加重信息优势方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8.
基于当前P2P网贷行业发展现状,从运作模式入手,研究国内P2P网贷平台的信用风险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信息中介、类信用中介、信用中介三种模式下的平台所面临的风险的复杂性和风险之间的传染性逐渐提高,平台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依次递增.平台模式的选择对平台信用风险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信息中介模式是未来的正确发展方向.就平台的信用风险防范从出借人、平台和监管当局角度给予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成都市P2P网贷平台的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网络信息收集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首次对成都市P2P网贷平台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表明,成都市的P2P网贷平台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离真正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纯线上平台还有很大距离,具有竞争优势的公司屈指可数。为了更好促进成都市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建议不但要建立统一的P2P网贷平台交易信息系统,提高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透明度,还要严格P2P网贷平台的市场准入,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同时加强基础建设,优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0.
准确把握P2P网贷市场的演化规律,对其发展至关重要。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综合考虑市场内外因素,建立P2P网贷市场演化模型并对P2P市场在2014年7月至2017年4月间的演化情况进行仿真。研究表明:未来的P2P网贷余额数量将逐步攀升,但受到竞争压力与监管力度变化的影响,其平台数量会不断减少,出现强者愈强的局面;网贷市场对政府监管力度的敏感程度较高,受政策的影响程度较大;提高P2P网贷市场的征信能力是增强其活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P2P系统是基于单特征词搜索的,且不支持语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提出了可变长数组模型,解决了P2P系统中多特征词搜索的问题;标识符空间的分割,使相同领域的文档在邻近的节点聚集,提高了搜索速度;本体技术的应用,使P2P系统能够理解搜索请求,有利于查全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13.
从P2P网络节点的异构性出发,考虑了节点物理位置,提出了一种分层的混合路由查询协议。该协议利用时间戳在局部实现了节点逻辑位置和物理位置的统一,并引入超级节点解决了节点负载失衡和性能瓶颈的问题。在仿真平台P2PSim上的性能测试表明,该协议在大规模P2P网络中优于Kademlia、Chord、Tapestry。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有P2P软件系统采用单层或双层架构所带来的效率低、无法合理进行有效的数据交换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新的三层多级P2P文件交换系统架构。在现有IPv4网络上,该系统采用独特的根服务器/组服务器/用户三层多级架构提高系统性能;使用UDP隧道技术解决了两台计算机在不同的NAT内的文件交换问题;采用新的搜索模式,对文件信息进行了有效的分类和索引,并实现了对文件交换的全程监控。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有效地利用了网络带宽,使文件传输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5.
P2P (peer to peer)网贷平台,以网络平台为中介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得到快速发展,从其引入我国之后,与我国特殊的金融环境相适应,逐渐具有其“本土性”特点。但由于缺乏法律规范、市场监管等必要的制度约束,逐渐使其走向“异化”的道路。通过对我国P2 P网贷平台不规范问题的提出,运用数据分析和资料收集等方法,提出适合我国P2 P网贷平台发展的相关性建议,完善其在法律制度方面的缺陷,确保我国P2 P网贷市场完成本土性优化。  相似文献   

16.
借鉴确定性理论中的不确定推理,提出了一种新的P2P系统信任模型。该模型根据节点的历史交易情况,运用C-F模型计算节点的可信度,节点依据计算结果与可信度高的节点进行交易,在节点间建立信任关系。分析及仿真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地隔离恶意节点,提高交易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安全有效的路由算法是P2P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目前大多数P2P路由算法没有考虑安全性问题,并且采用随机选择下一跳节点的方法会降低路由效率,给出了一种新的P2P安全路由算法.该算法采用信任度与路径可靠性指导下一跳节点的选择,以建立安全有效的路由路径,并且引入加密、多路径传输等方法以抑制篡改、窃听等典型攻击.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该路由算法的路由效率要优于Gnutella,安全性能好.  相似文献   

18.
采用企业员工业绩评价经常使用的熵值法,分析我国主要P2P公司的经营情况,对P2P行业的评价体系进行构建。研究得出P2P借贷平台监管的重要性主要有:一是减少系统倒闭的可能性;二是减少负外部性的规模和对社会稳定的冲击程度;三是若平台遭遇危机,需政府干预或救助;四是维护公平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9.
P2P网络借贷从其诞生之日起,由于其去中介化的运行模式,被作为一种全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加上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可得性,已形成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成果。目前的P2P网络借贷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借款人信息价值的研究,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凡是信息都是有价值的,无论是财务信息、个人特征或者社会关系有助于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那些需要高成本认证的信息价值更高;二是针对出借人投资行为的研究,出借人是否具有信息识别能力目前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在出借人行为中也检验出本地偏好、羊群行为、学习能力和风险厌恶等传统金融市场上发现的投资者行为。我们提出了P2P网络借贷实证研究的未来方向:一是针对大数据环境下新信息的研究;二是传统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与P2P网络借贷的对比分析;三是P2P网络借贷的国际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