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米兰古城     
《中文信息》2008,(5):50-51
米兰遗址位于若羌县东80余公里的米兰农场团部东3公里处,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迹的保护范围为44.49平方公里,是由8佛塔、3座佛寺、烽燧2座、汉屯田水利设施和唐代吐蕃古戊堡遗址组成的一处面积广大的遗址群落,是著名的古代西域名城鄯善古国伊循城遗址。  相似文献   

2.
新疆丹丹乌里克遗址新发现的佛寺壁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描述了新疆丹丹乌里克遗址新发现的佛寺壁画,对壁画内容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这批壁画的时代上限在7世纪晚期,佛寺为唐代遗存。  相似文献   

3.
明代南京佛寺修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南京佛寺修建分为三个阶段明初敕建一批佛寺,带动了寺院的恢复;明代中期,僧人是佛寺修建主角,为寺院发展时期;明代后期,士、僧大建佛寺,是寺院繁盛时期。从空间分布来看,中城、东城佛寺较多,南城最为集中,而西城、北城相对较少。寺院间距,一般不超过十里,很多甚至相邻相接。明代南京佛寺有名称可数者近210所,总数起码有300所,最多可能超过600所。  相似文献   

4.
《中文信息》2008,(5):53
拉甫乔克故城位于新疆哈密市西约60公里的四堡乡喀尔鲁克渠两岸。故城由渠东面的南、北两城和渠西一城组成。渠西一城仅存长约100米的东城墙遗址。渠东之北城,南北约180米,东西约150米,城墙残高2米,宽3米,城四角有残存的瞭望台,  相似文献   

5.
浙东唐诗之路,伴随两晋六朝佛寺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兴盛。中国佛教史与文化史一些重要事件直接发生在浙东佛寺,或与此地佛寺有关,由之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浙东建寺不久,文人就经常到佛寺活动。在唐代,不论宦游、漫游、流寓,还是本土长期寓居,浙东诗路上,文人与佛寺结缘更为普遍,并成为习尚,佛寺成了文人经常活动的场所。文人游寺、寓寺,感受寺院自然与文化氛围,一些群体性文学活动发生于此,一些诗僧亦于此过着独特的寺院生活。佛寺文化因而融入浙东诗路,影响诗路文学与诗路文化。  相似文献   

6.
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达玛沟所在区域分布许多重要佛教遗址。2000年3月当地牧羊人在达玛沟乡南名为托普鲁克墩的荒漠地带意外发现了佛寺遗址,引起乡镇府注意并向上级文化部门报告。  相似文献   

7.
《中文信息》2008,(5):107
佛教在于阗大行其道之时,也是于阗建筑史上最兴盛的时期。大大小小的佛寺庙宇、泥塑壁画遍布于阗各城郭,热瓦克佛寺就是那一时期寺庙建筑的代表,位于和田以东的大沙漠中。热瓦克,翻译成汉语意思是“楼阁”、“凉台”。它是一组佛塔为中心的佛寺筑群,  相似文献   

8.
佛寺题咏诗产生于刘宋南齐之际 ,而盛行于南朝梁陈两代 ,就其内容构成而言 ,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既言佛理 ,又写景物 ,一类是不涉佛理 ,只写景物 ;佛教的盛极一时 ,佛寺的大量兴建以及佛寺景观审美意识的自觉 ,是南北朝佛寺题咏诗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佛寺题咏诗的出现 ,标志着佛寺从此作为审美观照对象进入了古典诗歌的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9.
疏勒国和于阗、龟兹一样,当年为西域佛教大国,但是目前学界对疏勒佛教考古的研究却比较薄弱.20世纪初,法国学者伯希和在新疆图木舒克脱库孜萨来佛寺遗址发现几幅佛教故事图,90年代,该寺院遗址又出土了一件佛教故事图,这为研究佛教故事图在丝绸之路的流行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将讨论这些佛教故事图的艺术风格和宗教内涵,探讨疏勒佛教性质.  相似文献   

10.
博乐故城     
《中文信息》2008,(5):23
博乐故城在北疆乐市西5公里处。从考古调查分析,最初为唐代双河都督府所在地,宋元时期亦有居民。是西辽和元代“丝绸之路”北首上的重镇,当时称为“不刺城”。遗址东西长385米,南北宽280米,城垣已大半倾圯,仅北面残留一段10多米长,1米左右高的上梁。  相似文献   

11.
佛教传入中土后,人们逐渐兴起一种佛寺寄灵现象。人们因各种原因会将亡者的棺柩寄放在佛寺中,以待来日安葬。不同的佛寺对于寄灵的棺柩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而寄灵棺柩的最终处置方式也迥然不同。寄灵现象的出现与佛教和社会的发展都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2.
清华洞     
《中文信息》2007,(9):65-65
清华洞位于大理州祥云县城南3公里的昆畹公路南侧,被称作“滇西第一洞”,属喀斯特地形石灰岩大溶洞。洞东向,宽80余米,高30余米,深数百米。洞中右侧顶穹正中,仰视有亮光通山顶,称“碟大天”石孔。清华洞又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曾在洞口出土过梯形石斧、长条形石月、陶纺轮、陶罐等大量文物。  相似文献   

13.
《中文信息》2008,(5):27
乌什喀特古城即“三重城”之意,在新和县西约20公里处,为汉代遗址,被认为是汉代龟兹国的大城市之一。城三重,有外城、内城、中心城。为夯土筑,外城已毁,内城保存较好。东西408米,南北451米,残墙高厚各5米.遗址曾出土有“汉归义羌长”阴文卧羊组铜印一枚,颇为珍贵。  相似文献   

14.
交河故城遗址交河故城遗址十六国至唐代高昌郡、县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西10公里处。城址建在雅尔乃孜沟中间的土崖上,略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1650米,中间最宽处为300米,崖体高达30多米。沟水在士崖北端分流,在南端合流,故称为“交河...  相似文献   

15.
林立 《西域研究》2005,(3):79-91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比前人的发掘资料,根据建筑的功能和用途,结合文献记载,把夏合吐尔和乌什吐尔两处地面寺院遗址的佛寺建筑分为佛堂、塔院、僧房、禅室、讲堂五类。夏合吐尔寺院的布局特征是以一大庭院为中心,四周环绕这五类建筑的“庭院式”布局,这种布局受到中亚地区和犍陀罗地区的佛寺布局的影响,但又有所变化。其中,禅室独立于僧房院外是一个主要特点。乌什吐尔寺院的布局可能是“塔—佛堂—讲堂”的轴线式布局。通过对比建筑类型和分析造像风格,本文认为夏合吐尔寺院和乌什吐尔寺院创建于5世纪,持续使用至9世纪,8世纪时被改造为唐代关阙。  相似文献   

16.
怀朔镇是北魏的北陲六镇之一,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境内。1980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曾对怀朔镇寺庙遗址做过试掘,1982年,包头文物管理处又对该遗址进行了清理。现将发掘清理情况简述如下: 一、位置及地层堆积 寺庙遗址位于古城内西侧中心,西距西城墙50余米。原为一座高出地面约2.5米的圆形土丘。直径22米。遗址的地层堆积自上而下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表面遍布一层瓦砾,其中心位置有一座保存基本完好的正方形夯土台基,文化层堆积主要分布于台基四周,厚20——70厘米,有许多泥塑像、彩绘的壁龛和券面的残件,东、西、北三面,还保存有部分土坯砌筑的残墙和柱础石;第三层为劣土层,厚10厘米,土质纯净,非常坚实,为建筑体地基。  相似文献   

17.
2007年7月—10月,由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师生对沈阳市道义青铜时代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田野考古发掘。道义遗址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街道办事处郭七村北,地理坐标北纬41o55′17.3″,东经123o24′38.2″,海拔53米。遗址东西长720米,南北宽410米,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此次发掘面积共1700余平方米,发现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其中属于新乐上层青铜文化时期遗迹有灰沟12条,灰坑39个,房址2座,墓葬2座。遗址中灰沟大多呈东北—西南走向。沟多为口大底小,剖面多呈倒梯形或“V”字形,有些沟的底部还发现有一条或两条小沟…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齐梁文人的崇佛诗歌创作中的游写佛寺诗歌最具文学性与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客体之景之物获得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使诗作别具情趣。并且,齐梁崇佛文人把对佛寺客体之景之物的描绘与咏叹同宣扬佛教义理有机结合于一体,使人们在对整体景物欣赏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佛教义理的陶冶。  相似文献   

19.
彭杰 《西域研究》2014,(4):63-72
旅顺博物馆现藏有上世纪初日本大谷探险队在北庭古城某佛寺遗址所发现的15件唐碑残块。虽然这些残碑破损严重,还无法缀合,但从碑文内容看, 应为造寺功德碑。碑文中出现的“龙兴寺”应即唐中宗复位后敕令天下诸州营建的龙兴寺;而碑文中出现的“检校天官都维那”则应是带有高级俗官头衔奉敕营建佛寺的僧官,反映出唐中央政府对北庭龙兴寺的重视,故出土这些碑刻的佛寺遗址极可能就是建于神龙元年的北庭龙兴寺遗址。  相似文献   

20.
唐代长安佛寺诗关学风格呈现出恢宏雄壮、清俊秀丽、奇幻诡谲三种表现形式。恢宏雄壮在从初唐至盛唐的发展中不断完善,盛唐时期更为雄浑自然。清俊秀丽在盛唐王维笔下最富韵味,中晚唐诗人无人企及,中晚唐诗人在精细与滞涩中发展表现着这一关学风格。中唐诗人韩愈创作的佛寺诗则迥异于其他两种关学风格,呈现出独特的具有个性色彩的奇幻诡谲之美,这种风格在晚唐李洞手中得到发展,表现为雄奇开阔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