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双引导”导激教学方式的研究,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双引导”导激教学方式中,“导”是主体,解决学习方法问题,让学生会学;“激”是核心,解决学习动力问题,让学生爱学.“导”“激”结合,从学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加以引导,对“导”与“激”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例证分析,演化出无限丰富多样的具体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重学习方法、重学生内因、重非智力因素,不囿于具体教学模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可大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效果,科学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品质,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基石性的作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自信心的培养,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面对令人堪忧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从家庭、社会、个人等几方面因素考虑,采用及时鼓励、积极发现优点、联系家长共同教育等方法,进行中职学生的信心培养。  相似文献   

3.
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品质,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基石性的作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自信心的培养,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面对令人堪忧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从家庭、社会、个人等几方面因素考虑,采用及时鼓励、积极发现优点、联系家长共同教育等方法,进行中职学生的信心培养.  相似文献   

4.
在科学哲学发展史上,“怪杰”法伊尔阿本德提出“方法论的无政府主义”。并将其观点概括为四个字:怎么都行。同时,阐释他科学哲学思想的著作名为《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认识论纲要》,“反对方法”是其突出特点。如果不加分析,很容易产生疑惑,“反对方法”是一种最广范围的“破”,即“怎么都不行”,而“怎么都行”则是一种最广范围的“立”。一个人的同一思想观点怎能用如此截然相反的两种概括方式?这是笔者写作此文的出发点,目的在于弄清“怎么都不行”与“怎么都行”的区别和联系。一法伊尔阿本德反对一切既存方法论。在他之前和…  相似文献   

5.
对"和谐社会"的社会学解读   总被引:93,自引:0,他引:93  
“和谐社会”提出了社会发展的质量目标。“和谐社会”是社会结构的要素合理与功能协调的表述 ,它有四个条件。当前 ,我国的社会结构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 ,累积了大量的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 ,提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社会发展自身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能够建立起一种促使“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白士萍 《理论界》2004,(4):195-195
社会心理作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自发的倾向和信念等不系统、不定型、自发的意识反映形式,在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交织作用过程中,对社会发展有着相当巨大的影响。社会心理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它可以在无形当中,悄悄地、不知不觉地在人们之间相互影响着、认可着,就像一把“双刃剑”,积极的社会心理可以化作向上的力量,而消极的社会心理也可能成为一种极具破坏性的因素。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改革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进程加快等,使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着重大的调整,这就必然引起社会心理的相应变化,既有积极、向上的健康方面,也有消极、畸形的不健康  相似文献   

7.
美感是构成生命前行的引力和方向,是超越物质直感而走向形式观照、跨越有限短暂而趋向无限永恒的正向动力.康德在对美作现象性还原分析时,意识到美在自然状态中协调的合目的性和主体需要的合目的性,认为自然的低一级的类有向高一级的类过渡的可能性.从内因分析,美感的生成有两种因素:一是为了克服生命堕性发展出的生命向上的动力性因素;二是为了生命完满性需要产生了向上升华的向力性因素.它们生成并导引了人的情感活动,使主体的美感能力积淀为生命的正向引力.在这种动力和形式感召引领下的向力使人发展出文化以后还继续把它作为正向感召力指引着人的精神,统摄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方向.这种特质构架出"自然与自由"的桥梁,使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成为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王符生活于东汉王朝由“盛世”转向“衰世”的变动不居的社会中,他肯定自然界的各种物体都有其荣枯盛衰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也不断地经历着“世推移而俗化异”的过程。他认为世界上永恒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王符不只认识到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他还进一步指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积微成显,积著成体(象)”是王符的哲学名句。他的这一哲学名句,对于克服急于求成和浮躁情绪,保证每个人走向成功之路,仍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他”诚信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居于垄断和强势地位企业的一种行为,是一种诚信缺失现象。它具有与诚信相悖的不平等性、虚伪性、强制性等主要特征。“他”诚信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更有损于政府的形象和威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消除这种现象,必须要从加强道德建设,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政府的监管等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具有双向性 ,是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师的教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 ,并使学生学会“如何学”。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 :“教师当然须教 ,而尤致力于导。导者 ,多方设法 ,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① 。因为人的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这个内化过程只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由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 ,然后逐步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这里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析的“三自一导”教学法 ,就是指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自己读书、自我质疑、自我求索 ,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客体变为学习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基本教学流程是 …  相似文献   

11.
放逐"现实"回避"问题":90年代学风的致命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历史与现实、过去与现在 ,本质上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 ,而对现实的无知也必定会使对历史的理解失却可能。而在这种平衡之中 ,“现实”或“现在”事实上还处在某种更积极更主动更活跃的地位上。学术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 ,在复杂曲折的历史认识过程中 ,“现实”不仅不是一种有害的因素 ,相反 ,具有现实情怀和某种社会责任感还能成为推动史家探知历史真相的一种巨大动力。然而在 90年代以来的史学界 ,“现实”却成为不少人躲避惟恐不及的“瘟疫” ,遁入象牙塔可能已形成为某种共识 ,学院的围墙甚至早已构成不少人精神生活的边界。与社会的这种隔离和疏远已经对学术造成了伤害。这种现象的发生当然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 ,其中 ,认识上的原因尤不容忽视。我们所组织的这组笔谈 ,就以检讨 90年代以来“历史”疏远“现实”这一现象得以发生的主观因素为主。相信这里的检讨和澄清对矫正当前史学的走向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2.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前发展就不可想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培养四化建设合格人才为己任,抓住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一个人智力活动的高级阶段,是人们掌握知识,认识规律,从事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心理学上讲,“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为问题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  相似文献   

13.
荀子由论礼之起源 ,而论及人之自然欲望和社会欲求之发展和实现。他认为 ,人欲天然 ,凡人相同 ;欲不可去 ,求不可尽 ;纵欲有害 ,任情不能。欲不可尽却可以求近尽 ,纵欲有害却可以节而制之。荀子既不主张禁欲 ,亦不主张寡欲 ,恰恰力倡节求导欲、养欲给求。而“以财物为用 ,以贵贱为文 ,以多少为异 ,以隆杀为要”的礼仪制度和行为规范 ,则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惟一方案。他认为 ,以“礼”来“别而养欲”、“分而导求” ,是使自然欲望的扩张与物质财富的保障相持而长、个人需求的发展与社会规范的制约相适不悖的最佳选择。荀子的个人欲求价值观独特而精到 ,在儒学思想演进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蔡邕“事董”一事一直被当作他人格中的污点而受到后人的指责,这是不公平的。汉末衰落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蔡邕坎坷的人生际遇,以及他受当时社会批判思潮及道家“贵生”思想的影响,“事董”只是他在乱世中求生存的一种手段而已,不能以封建社会的“忠孝节义”来指责他。  相似文献   

15.
"创新人"假设与"创新人"塑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管理活动史看 ,每一时期的管理模式都以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人性假设为逻辑出发点。中、西方 2 0多年来的管理创新历程同时在追求一种新的人性假设 ,“创新人”假设呼之欲出。“创新人”假设有利于消除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对立 ,有利于组织的和谐发展和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创新人” ,从主观条件看 ,是花大力气培育创新能力 ;从客观条件看 ,是真正建立起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表示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物的关系时,要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目标。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发展观,又是一种价值观,体现着发展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于我们重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物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神思"述源     
李健  薛艳 《江淮论坛》2006,(1):154-158
神思是中国古典文艺学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一范畴的产生有着长期的历史积淀。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它是由曹植在《宝刀赋》中最早提出的。曹植的“神思”是指神启而产生的思绪,带有神性色彩,已是一个思维层面的问题。而后,不少人都使用了这一概念,促成了这一概念的流行。“神”的古意是天神,由天神派生出精神、神妙,它们都具有虚无缥缈的特征。“思”乃是“容”,其意指思维的深刻性。这样,“神”与“思”连在一起便有了一种新的意义。它是神妙的、精微的、飘忽的、深刻的、准确的,在神妙、精微和飘忽之中又蕴涵着强烈的超越现实时空的直觉因素,渐渐地铸就了神思的思维品性。神思的理论是经过陆机、宗炳、刘勰等人的努力才最后完成的,最终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思维理论。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创设“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利于该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个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泽民同志提出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是两个永无止境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历史过程。① 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是对近一百多年来不同社会制度和社会模式的发展实践的深刻概括 ,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框架 ,是社会主义内在本质的高度体现。应该说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几百年来一直处于“个人至上”或“社会至上”的两极对立之中 ,既产生了“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这两种对立的社会观和方法体系 ,也产生了“个人主义”与“极权主义”这两种对立的价值观念。“社会唯名论”认为 ,社…  相似文献   

20.
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谓“地理环境决定论”,就是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思想关系和政治关系及其变动的终极原因的哲学学说。“地理环境决定论”有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地理环境决定人们的思想气质,人们的思想气质又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孟德斯鸠是这种学说的代表者。他认为寒冷的气候会使人产生许多好的思想和气质:“对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