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详细考证了元徽州路遗民诗人群的成员构成、生平经历及诗文成就,明确指出浓厚的理学背景不仅是该地遗民诗人群的重要特征,深刻影响了其诗文创作,而且是元代理学与文学关系的具体体现,从而明确徽州路遗民诗人群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皖籍翻译人才辈出,吴汝伦、胡怀琛的翻译理论,对近现代文学翻译产生重大影响。1915年后以陈独秀、胡适《新青年》为理论引导的皖籍译者群、以鲁迅等为代表的"未名社"皖籍译者群译介了大量苏俄、欧洲、日本的文学巨著及理论专著,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30—1940年代皖籍译者群新生力量涌现,优秀译作层出不穷,用翻译作品参加反法西斯战争,致力于人类命运的思考;同时期以朱光潜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也大放异彩。抗战爆发以后,皖籍译者笔下涌现了大量与二战相关的文学作品。民国皖籍译者的活跃,与安徽传统地域文化有关,与大批皖籍留学生出现有关,受新文化运动中皖人陈独秀、胡适的领袖作用推动,并受到"桐城文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虽然湘西南民间木雕和徽州民间木雕都是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品木雕中的精品,但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王,所受文化传承的差异,两者有着各自突出的特点.同时也因为同时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两者也有着相当多的共性.从文化背景、情感表达方式、技术手法以及材料的使用、雕刻题材以及造型方式等多个角度对湘西南民间木雕和徽州民间木雕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其文化背景和艺术手法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为对这两者进行鉴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便于人们对这两种木雕精品进行深入了解和欣赏.  相似文献   

4.
徽州人有着强烈的风水意识。徽州人对风水的重视,集中体现在他们对阴宅风水的重视上。在阴宅风水上,徽州人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崇尚礼教之风和功利之心。  相似文献   

5.
三月的雨是一首飘逸的诗。它总是以美的姿势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以轻柔动听的旋律回荡在人们的耳际。“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在诗人笔下,春雨无疑更具诗情画意,令人陶醉,让人着迷。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诗坛,皖籍诗人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开创和奠基了白话新诗,并通过自办报刊杂志、举办文学社团等方式来推动新诗的发展;积极参与到各种诗歌流派的建设中,壮大了创作队伍,繁荣了诗歌创作;他们的新诗创作顺应了社会变化的需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7.
雨丝·雨思     
馥碧萱 《社区》2014,(14):54-55
早晨起床,如每日一样拉开窗帘,却发现外面已是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虽然听了天气预报早知今日可能会下雨,但当那雨水的气息裹挟着春日的清新扑面而来的时候,心中还是生出些许惊喜。这是今年的第一场春雨吧,来得正是时候。  相似文献   

8.
宗族诗歌总集将诗歌总集与宗谱、族规、家训的意涵合而为一,具有复合意义。清代皖人大量辑纂宗族诗歌总集,集中在徽州府、宁国府、桐城县等地,他们在反复刊刻中注重文化传承,将家刻堂号作为宗族文化的符号。族人在宗族诗歌总集中对内部成员注重诗教训诫与家风承继,维系伦理秩序;又向外昭扬家声,超出文学作品范畴,体现出跨文学性的、更多是社会性的彰扬作用。清代皖人名门硕族依靠刊刻本族诗歌总集,将家风、家学、家脉代代相传,使得诸文学世家构建完善。  相似文献   

9.
诗意清明     
海燕 《山西老年》2014,(4):53-53
又至清明,凭吊故人、遥寄哀思,悲戚戚,意绵绵,泪涟涟,无限情思满心田!唐朝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  相似文献   

10.
以台湾作为寄托幽深、发抒忧时爱国怀抱的对象或媒介的南社诗人数量颇丰。南社的台湾交游,说明台湾已成为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辨别忠奸善恶的情感载体,也说明了南社作为海峡两岸交流桥梁的重要价值及其现实关怀传统。  相似文献   

11.
12.
川端康成与沈从文是活跃在抗战时期日中两国的著名作家。两人的代表作品《雪国》和《边城》都是在战争阴影的笼罩下产生的。然而这两部作品却没有丝毫的战争与政治气息。他们都用大量的景观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唯美、淳朴、忧郁的世界。将两位著名作家的代表作进行景观描写的平行解读,在比较中可以寻找到他们的契合点.以此来挖掘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共同发展给我们带来的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14.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甚为明显: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5.
朝鲜族诗人尹东柱及其诗歌创作近年来渐受瞩目。诗人在28年的短暂生命中,共创作了百余首诗。这些诗集时代性、民族性、人类性与一体,凝聚着诗人对日帝的控诉、对朝鲜民族饱经沧桑的悲悯和对纯真美善的渴求。现实苦难和美好理想之间的冲突形成了尹诗对立的结构,而苦难中的沉思和探求中的追索又促使诗人倾向择取卓然不凡、寄托遥深的诗歌意象。  相似文献   

16.
川端康成与沈从文是活跃在抗战时期日中两国的著名作家。两人的代表作品《雪国》和《边城》都是在战争阴影的笼罩下产生的。然而这两部作品却没有丝毫的战争与政治气息。他们都用大量的景观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唯美、淳朴、忧郁的世界。将两位著名作家的代表作进行景观描写的平行解读,在比较中可以寻找到他们的契合点,以此来挖掘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共同发展给我们带来的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笑春风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唐朝诗人崔护的一首诗《题都城南庄》,我今天在整理旧照片时,心中就一直浮出这首诗。  相似文献   

18.
张田 《北京纪事》2013,(12):109-111
在北京的东长安街上有一座红色的三扎式券门建筑,上雕着“南池子”三个火字。它左通天安门右达王府井,是接连此处交通的“要塞”,而且还是这一片繁华之所少有的清净之地。进入门洞内,便见安静整齐的四合院、悠长曲折的老胡同、雄伟的宫墙和不经意就瞥见的角楼。它们都掩映在一片浓绿的树荫之中,阳光透过叶子洒下金黄色的光晕,圈圈点点。这不仅是光和影的交织,更是时间的印记,隐约地向世人述说着昔日的辉煌。  相似文献   

19.
在英国诗歌史上,介于华兹华斯和丁尼生之间的以幽默诗人身份而著称的托马斯·胡德(Thomas Hood,1799~1845)不仅创作了颇有济慈风味的《我记得,我记得》、《玫瑰花开的季节》、《秋颂》等浪漫主义诗篇,还在人生暮年创作了针砭时弊让欧美读者饱含眼泪的人文主义诗篇《衬衫之歌》、《劳工者之歌》、《叹息桥》等。通过他犀利的诗行,他和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一道喊出了英国社会的良心。胡德的诗触及了诗歌的不同领域和流派,其诗歌风格的多样性使得他成为他那个时代最富才华和最具影响力的诗人。狄更斯认为他是一个强有力的人—即一个诗人所拥有的惊人的力量和天赋[1]10。萨克雷称之为一个真正的天才和诗人[2]44。  相似文献   

20.
以台湾中生代诗人方群三本诗集为讨论的焦点,可尝试探索诗人如何面向时代,并以个人的经验、记忆和想象跟时代对话。现代与古典、梦想与现实、西方与东方、文化与理想、民主与自由成为台湾中生代诗人的纠葛和关注的重点,表现在诗中就是题材的多元。通过分析方群二十多年来的作品,我们看到其乡愁、离散、孤独、疏离、欲望、贪污、污染等不同的主题,诗人关注台湾的社会和历史,也触及都市的文明和社会上的种种议题,展示出强烈的批判和反思精神,并借着诗歌创作写重拾自主的力量,追寻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