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炎帝的历法,宋·罗泌在<路史>中记载:"三朝具于摄提,七曜起于天关,所谓太初历也."这里,"三朝"指年月日;"撮提"即摄提格,是指地支中的寅,"七曜"为日月五星.这说明炎帝创制的<太初历>起始日那天.为寅年寅月寅日,日月五星会聚在一起,并且是从"天关"星开始.通过天文年代学的计算和分析,可以确定公元前4 951年3月28日为炎帝<太初历>的起始日.  相似文献   

2.
(一)古代中国农历历法(甲)中国农历历法要点中国农历历法,其要点是在殷周以前,三千年以前,就基本定下来了。这些要点是: (1)阴阳合历; (2)以地球绕日一周,一个回归年的天数为一年; (3)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一个朔望月的天数为一月; (4)以十二个朔望月为一个平年; (5)十二个朔望月与一个回归年相差的天数,在某个时期内插入一个闰月以资调剂。这些就是三千年来的农历要点,也是殷周以前的历法要点。甲骨文已有十二月和闰月(十三月),也已有大月三十天和小月二十九天。周金文也有闰十三月。可知这个历法在甲骨  相似文献   

3.
关于炎帝的历法,宋.罗泌在《路史》中记载:三朝具于摄提,七曜起于天关,所谓太初历也。这里,三朝指年月日;摄提即摄提格,是指地支中的寅,七曜为日月五星。这说明炎帝创制的《太初历》起始日那天,为寅年寅月寅日,日月五星会聚在一起,并且是从天关星开始。通过天文年代学的计算和分析,可以确定公元前4 951年3月28日为炎帝《太初历》的起始日。  相似文献   

4.
5月上旬,中央民族学院徐宗元教授应我校历史系邀请,来校作三次的专题报告。在《甲骨文中所见的殷历》这一报告中,他认为:殷代的历法和数学、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论证殷代历法的特点时,他说,殷人历写的顺序是日月年,而与现在的年月日的写法正相反;接着就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相似文献   

5.
罗尔纲先生数十年锲而不舍地研究太平天国历法及纪年,细心排比,用翔实的史料证明了太平天国历法纪日干支、礼拜较阴、阳历"差一天"的事实;"差一天"的原因,则应该"悬而不断";太平天国纪年下限,应定为太平天国己巳十九年(1869)四月十一日。  相似文献   

6.
通过辨析傣语中的日月神及其相关词汇可发现傣族继承了中原日月神话的语言基因,其他壮侗语族民族的情况也是如此。通过分析日月起源、多日月、射日月、救日月、日月运行、日月蚀等日月神话叙事,发现傣族与其他民族一样共创、共享和共传着相同的母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造成日月神话高度相似的原因之一,从族缘关系看,傣族属于百越族裔,因此与其他壮侗语族民族有着许多同源词汇和高度相似的日月神话;从地缘关系看,傣族地处我国西南沿边,与周边诸多民族世代为邻,在多民族文化“三维交融”过程中共享共传着日月神话母题。神话叙事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之一,从古老的日月神话中可以挖掘傣族先民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制历,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是阴阳合历的体式。太阳历的回归年与太阴历的朔望月长度的调配,是通过添置闰月来完成的。《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就是最早的记载。安置闰月,是使一年春夏秋冬四时与十二个朔望月大体相当,这仅是年与月的配合而已。《尧典》将一回归年定为366日,是不能据以创制出有规律的安排年、月、日的历法的。无“法”可依,还是观象授时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时轮历是藏族天文历算的核心部分,"三种日"理论则是时轮历的基础。从太阳日与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宫年与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太阴月与月亮视运动三个方面论述"三种日"理论所体现的藏族天文历算之天文观,分析该理论所体现的以太阳和月亮为典型代表的天体运动规律,根据太阳日、太阴月和宫年之间的关系分析藏历历法中重日、缺日和闰月的设置思想。太阳日与太阴日之间日序的相互配合产生了重日与缺日这种藏历中独有的结构,重日与缺日的积累便形成大小月份,闰月则是按宫月与太阴月的配合关系产生,闰章为65年24闰。  相似文献   

9.
中国傣族在历史上有发达的天文历法。傣族天文历法推算的基础是三个计算数据,即以傣历历元(公元638年3月22日)为起点的逐日累计数(huarakun,译称“纪元积日数”)、逐月累计数(masaken,译称“纪元积月数”)和逐年累计数(saknat,译称“纪元年数”)。就以这三个数为依据,通过四则运算,只用整数,不用小数,只用正数,不用负数,没有代数式,就能表达复杂的数学概念。 傣历年长度到底是多少,在傣文天文历法文献中从未给过一个明确的数字,它是在一些计算公  相似文献   

10.
天文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四大学科之一。中国在天文天象观测、历法制订推步等方面曾领先于世界。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高度发展 ,是政治、生产需求、人们求知欲交互作用的结果。农业是中国古代的主导产业 ,它对天文的发展形成了强大推动 ;与此同时 ,天文学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农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天象观测和历法的进步 ,伴随和标志着农业及农学理论的重要发展。本文将从日月五星的观测、历法制订推步以及时节的确立等方面来探研中国古代天文对传统农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现代历法的演变张定河现在已知的最早的历法,都是阴历,如埃及阴历。阴历是以月亮盈亏的周期(从一次新月到另一次新月)为基础的历法。月亮盈亏的一个周期被定为一个月,根据阳历标准计算,约为29.5。阴历的观测和推算简便易行,但问题是由12个月组成的年只有35...  相似文献   

12.
历法漫谈     
历来各国历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阳历、阴历和阴阳历。阳历的年和日是以地球公转和自转为依据,阴历的月和日是以月球圆缺为准则;阴阳历则既根据月球的圆缺,也照顾地球的公转。  相似文献   

13.
地震,地震,20世纪末,土耳其地震,希腊地震,中国台湾地震;土耳其再次发地震,台湾连续发生地震…… 400多年前,法国预言家诺查丹玛斯在他的预言书《诸世纪》中称:“到1999年第七个月,大灾星将从天而降。”他声称,人间将因此陷入天灾不断、人欲横流、战祸连年的悲惨境地。而这个灾星就是所谓的“十字连星”。天文学家告诉我们,诺查丹玛斯使用的是古历法,如果用今天的历法来计算,这一天便是1999年8月18日,比土耳其大地震仅晚一天。8月17日的土耳其地震中,死亡者至少达15600人;9月7日,希腊地震,导致138人死亡;9月21日,中国台湾地震,2294人死亡,8700多人受伤。至此,难怪有人会认为;莫非发生在世界各地的连环地  相似文献   

14.
读了杭州大学学报一九七九年第1——2期哲学社会科学版黎子耀先生《阴阳五行思想与〈周易〉》一文,感到触及问题较多.为了贯彻“双百”方针,愿抒鄙忱,先贡一见,以承教于专家通人,及黎子耀先生.黎先生在文中第一节《干支的制作包含了阴阳五行思想》中提出一个新的论点:认为我国殷商时期已经有了阴阳五行思想.这种思想产生于我国古代即殷商时期或殷商以前——夏,天文家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以制定历法;而反映这种日月五星的运行与轨道的阴阳五行思想就完整地包含在甲骨文字的干支创作中.  相似文献   

15.
五行卦候推算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特有的一项内容。基于中国古代历法中五行卦候的设置及其推算方法,从文化史的角度可以探讨中国古代历法中载入五行卦候的文化背景。古代历法具有更加广泛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用。历法是古代王权的一种象征,中国传统的"天人感应"思想对历法的制定影响颇深,五行卦候载入历法是历法在古代社会中进一步发挥作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之后古蜀国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作为其中最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文物是"太阳神鸟".它不仅仅只是具有太阳神崇拜的象征意义和神话色彩,也与古蜀人所使用的历法有关.它直观形象地说明了古蜀人使用的是一种分一年为四季和12个月的阴阳历.文献资料和其它考古材料也显示出,古蜀人已经会置闰月,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古蜀人使用的这种完备的阴阳历,并不比中原地区逊色.  相似文献   

17.
常怀感恩心     
庄子 《老友》2009,(10):25-25
在新中国60华诞到来之际,我心潮澎湃,感受甚多,于是挥笔书写了一副国寿贺联,以表示自己感激和祝贺之情:"锦绣中华与乾坤共寿民生有幸;大好江山同日月增辉国运无疆。"横联是:"不忘国恩党恩。"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在天安门  相似文献   

18.
一七九四年7月27日(即法国革命历法共和历热月9日),法国大资产阶级的代表热月党人发动政变,将罗伯斯比尔及其亲密战友古通、圣茹斯特、勒巴等二十余人逮捕,7月28日(即热月10日),不经审判,在游街示众之后被送上断头台。雅各宾专政被颠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史上开始了热月党人的统治,这就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热月政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人的时间意识萌生于何时,已难以详考,但《诗经》中的时间概念已十分清晰,诗人的时间意识已经觉醒。《诗经》中的时间概念,一种是以日月年等历法时间表示,另一种则以星象、物候及空间转换等隐性的方式表达。节序的敏感与诗之情思紧密相联,成为《诗经》激荡人心的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20.
试论奥林匹克标志权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先论述奥林匹克标志的权利保护范围 ,进而以我国目前奥林匹克标志保护的主体法《奥林匹保护条例》为主要对象 ,进一步说明现行立法中奥林匹克标志侵权认定的构成要件及其存在的问题、建立次侵权制裁制度以完善打击奥林匹克侵权、奥林匹克标志起诉中的诉权竞合问题及立法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