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伊笑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4):112-114,122
《乐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较为完整的关于音乐美学和教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专著,现存11篇。其中关于推行礼乐教化的必要性和其社会功用的乐教思想的记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乐有陶冶情操、纯洁人心的功用,具有"德"的内容的音乐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品德素养;其二,乐有"移风易俗"的特性,听乐可以知政和弘扬美善道德之社会功用;其三,"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和合思想。 相似文献
2.
田小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3):152-156
《礼记·乐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乐论经共文献,共内容广泛。就共音乐教育思想来说。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乐是由心感物动,情发于外而生,故乐有陶冶人情操、纯洁人心灵、节制人情欲之功用;其二,具有“德”的内容的音乐与教育,是音乐教育发挥其改变人品操行作用的重要前提;其三,乐有“移风易俗”的特性,听乐可以知政和弘扬羡善道德之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3.
修建军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7-31
《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是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总结和提高。该书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对儒家的"以乐和心"思想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阐明了"乐"可修德,使人达到心灵的和谐,并且可以潜移默化地达到移风易俗、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主旨。 相似文献
4.
《乐记》中乐教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物感"论,亦即物—心—乐三者之间一种相互触动、相互感发、相互作用的关系;《乐记》所申论的乐教的教化意义主要表现在乐通伦理、乐与政通两个方面;对于乐教的具体实施,《乐记》强调以"德音"教化民众,并注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5.
余开亮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32-34
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而又尚未得到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五篇文章,有总的论述,有个案分析,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希望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6.
《乐记》中乐教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物感”论,亦即物—心—乐三者之间一种相互触动、相互感发、相互作用的关系;《乐记》所申论的乐教的教化意义主要表现在乐通伦理、乐与政通两个方面;对于乐教的具体实施,《乐记》强调以"德音"教化民众,并注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7.
洪颖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3):63-65
我国古代的"乐教"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培养和完善人格等方面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儒家经典著作《乐记》正是多角度、多层面映衬出先秦音乐教育形态。本文从《乐记》入手,深入阐释汉代儒家学者眼中的先秦音乐教育形态。 相似文献
8.
薛永武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吕氏春秋》与《乐记》在音乐发生学、中和之美和音乐教化等方面存在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关于音乐发生学,二者都认为乐是由人心产生的,人的心里有所感受,就会在音乐中表现出来,音乐表现于外而能够化育于内;关于中和之美,《吕氏春秋》把“和”视为“乐之本”,《乐记》则从天地之和阐释音乐之和的作用,二者都倡导音乐的中和之美;关于音乐的教化作用,《吕氏春秋》和《乐记》都认为乐的美以善为前提,都认为乐与政通,应该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乐记》是中国音乐美学的开山之作,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音乐本位和末位的角度出发,重新归纳其音乐美学思想体系,以期对《乐记》作出新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乐记》和《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文献,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学研究的两个高峰。长期以来,很多学者认为二者是互相对立、互相否定的,认为《声无哀乐论》是对《乐记》理论的颠覆。本文通过比较,论证二者分别揭示了音乐不同层面上的本质规律,《声无哀乐论》没有对《乐记》形成正面冲击,是对《乐记》的发展和补充,二者是并立互补的。 相似文献
11.
潘链钰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98-101
《乐记》之审美风格论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人心感物”层面的审美风格;二是政教层面的审美风格;三是礼制层面的审美风格;四是气象层面的审美风格。《乐记》以遗音遗味、和节有序两个基本点来评判音乐的审美风格是否符合其审美标准,并以夏商周之乐作为评判的楷模。《乐记》的审美风格论,打破以壮美优美为审美风格划分标准的模式,转而建立一种极具儒家色彩且细腻辩证的审美风格标准,这对后世音乐美学思想之发展有着深刻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2.
《乐记》是我国第一部音乐类专书。书中记录了瑟、钟、鼓、管、磬、籥、琴、箫、匏、笙、拊、相、雅、鞉、椌、楬、壎、箎、竽、鼙等20个乐器词。笔者从乐器词母语义场划分出两个二级子语义场:演奏伴奏语义场和八音语义场。其中,演奏语义场下又有三个三级义场,即吹奏语义场、打击语义场和拨弦语义场。 相似文献
13.
王齐洲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5):77-87
〗《礼记·乐记》作者历来众说纷纭,有子夏、公孙尼子、刘德、刘向诸说,近代以来争论尤为激烈。《乐记》部分章节与《荀子·乐论》高度相似,于是又有《乐记》抄袭《乐论》和《乐论》抄袭《乐记》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而就现有文献考察,汉人《礼记》绝非《大戴记》和《小戴记》两种,今传本《乐记》则是《小戴记》中所保留之《乐记》,而非刘德等所撰24卷本《王禹记》或刘向校定23卷中秘书本《乐记》一部分。《荀子》之书为刘向所编定,《小戴记》也为刘向所校定,均依据原始文献,未曾篡改。大、小戴之师后仓乃“荀卿之支与余裔”,《乐论》并非荀子手著专论,而是荀子后学记述荀子论乐之语,包括古事与古言,以批判墨子的非乐思想;《乐记》也是荀子后学所记先师论乐之语,以阐述儒家乐学理论,同样包括古事与古言,它们之间同源异流,不存在谁抄袭谁的问题。后人是此非彼,强分轩轾,并无必要。还原《乐论》和《乐记》的成书情况,战国末年的荀子当为始作俑者,而文本写定则是荀子后学所为。将儒家形成系统的乐学理论归功于荀子学派,符合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 相似文献
14.
《颜氏家训》中关于早期教育的理论,涉及到早期教育的独特意义、内容、原则及方法等。颜之推倡导早期教育、重视道德启蒙、坚持慈爱相济和环境陶冶的早教原则与方法,以及关于儿童语言教育与艺术学习的思想,至今仍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刘鑫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4):95-98
“乐象”在《荀子·乐论》中初显端倪,而完善于《礼记·乐记》,作为礼乐文化、古音乐学中极其重要的范畴,它的产生、发展、延伸有其内在的理路。在“音”“声”“乐”三者的离合、勾连中,“乐象”保持了多义性与丰富性。在“音声舞”的变化中,“乐象”作为“歌乐舞”的合一,具有原生性、综合性,不能被其他后起、外来的概念所取代。 相似文献
16.
张小苹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5):20-24
《吕氏春秋》仲夏、季夏二纪中的八篇文章以论乐为主,通过考察这八篇文章中与《礼记·乐记》相同的内容,可知《乐记》中的《乐本》、《乐言》、《乐象》等篇在《吕氏春秋》撰写前已经基本成书。而结合其他传世典籍中的相关记载,可以推测《吕氏春秋》仲夏、季夏二纪可能还保存了《乐记》十二佚篇中的《乐作》、《说律》与《意(音)始》篇。 相似文献
17.
黄晓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59-164
《乐记》之形成受《周易》深刻影响,对这一问题采用文献学方法进行论述、梳理,认为《乐记》或秉承其思想:礼乐法天地的天人感应思想、对立统一思想和变易的辩证思想、简易思想、崇德思想;或用其词句、袭其段落。通过诠释这些沿袭方式,揭示了《乐记》把《周易》自然宇宙之学重构为社会人事之学,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振松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8):8-9
《乐记》的引诗存在着用《诗》和用诗两种情形,前者是对《诗经》诗句的直接引用,后者与诗的音乐功能密切相关。两种情形各有其特点。人类的类比思维方式,诗、乐、舞的三位一体,周人的礼乐文化观念以及社会对诗的广泛需求,是形成《乐记》用《诗》与用诗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9.
赵德波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2):40-44,49
《乐记》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问题争论了半个多世纪迄无定论。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为我们对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和视角。本文在考辨诸说的基础之上,结合出土文献,对《乐记》的作者与成书年代进行了新的论证。 相似文献
20.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理论经典著作。它以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基础,根据我国先秦时包括歌、舞在内的音乐艺术的实践,详尽而系统地论述了音乐的本质,音乐创作的目的,音乐的美育作用,音乐与政治、社会生活、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音乐审美的过程、方法等问题,在我国关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研究《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于哲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的发展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