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记得小时候在乡下,伯父教我读《古文观止》,第一篇是《郑伯克段于鄢》。不知道为什么,我读着读着就哭起来。别人都有母亲,我的母亲在哪里呢?我是1949年离开母亲的,那年我七岁。一阵狂暴的"龙卷风"把国和家都撕成两半。我那时太小,甚至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把我  相似文献   

2.
丁方平  陈万平 《老友》2008,(11):16-16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上世纪60年代,一首名叫《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曲唱遍祖国大地,至今不衰。这首歌的曲作者朱践耳、演唱者才旦卓玛名声远播已数十年,而词作者蕉萍却鲜  相似文献   

3.
我十分喜欢京剧,但一直没有学会一个像样的唱段。退休后,闲暇时间多了,为了丰富生活,我在搞好体育健身活动的同时开始学唱京剧。我一是买剧本,如《中华京剧名段集粹》、《中国戏曲唱腔精选》等十多种书籍,从中学简谱、练唱腔。二是买 VCD、录音机、光盘和磁带,跟着录像、磁带并对照剧本反复学。三是跟电视机学,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天天看,尤其是"跟我学"教唱京戏和教授京胡及"名段欣赏"节目,每次必看。四是请教能者,我经常去剧团专业老琴  相似文献   

4.
杨基中 《老友》2020,(2):22-22
大约10岁那年,妈妈说要带我出一趟远门,我听了那个高兴劲儿甭提了,连忙问要去哪儿。妈妈说要到当涂县江心洲她的舅舅家,她的舅舅虽然不在了,但舅母还在,还有表哥表弟。妈妈还说她的那些表哥表弟,我要叫他们表叔。一提到表叔,我感到特别亲切,因为那时流行京剧样板戏,我对京剧《红灯记》里李铁梅唱的"我家的表叔数不清"非常熟悉,自己也能跟着哼几句,心里就对表叔存有好感。  相似文献   

5.
<正>狗能看家护院,鸡能下蛋打鸣。养蝈蝈不为别的,就是图个"穷蹦跶"。我家里养的这个蝈蝈名叫"老帕",因为它嗓门大,简直就是蝈蝈中的帕瓦罗蒂,我想,要是我家的老帕识谱,没准也能唱首《我的太阳》。一个玩蝈蝈的朋友告诉我,真正的玩家要给蝈蝈"点药",即在蝈蝈的身体上点一种药,改变蝈蝈鸣叫的音色。老帕虽然嗓子不错,但为了让它成为泰斗级的歌唱家,我按照朋友教的法子给它点药。我取了铜砂、松香  相似文献   

6.
母亲退休后,闲暇时间颇多。她寻思着在院子里开垦一块地,种些花花草草。"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周末回娘家,一进后院就见母亲哼着歌忙碌着。后院那块地经过母亲的开垦,被打理得有模有样。"妈,给这  相似文献   

7.
《济公》里唱:"哪里有不平哪有我。"太对了,地上哪里不平,当然会有"窝"了!《龙的传人》那句"永永远远地擦亮眼",我当初无论如何也听不懂,总听成"永永远远地差两年",还老是纳闷儿,为什么一定要差两年呢?  相似文献   

8.
母亲的歌     
想起母亲,就不由得想起那些与母亲有关的歌。“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听过太多用童声、女声或独唱或合唱演绎的这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但我总觉得这个由自己的母亲唱来最好听,或者,就在母亲絮絮叨叨地对我讲述她零散而琐碎的陈年旧事时,我就觉得我的耳边响着的是这首歌曲的旋律。今天,纵然童年的时光早已流逝,但这歌声已经和母亲温婉的目光融汇起来,时时围绕在身边。在我看来,天下母亲的心是最矛盾的,她既希望用自己的羽翼护着儿女,又希望儿女出息而…  相似文献   

9.
张功椿 《老友》2012,(7):68-68
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我在小学读书时就爱好唱歌,上世纪50年代老师教过的歌,我现在还记忆犹新,如《全世界人民团结紧》《共产儿童团歌》等。在学校任教时,我除了上主科语文、数学,还兼上音乐课。我订了《广播歌选》《岭南歌声》,若看到报上、杂志上有好唱好听的新歌,我会马上抄在本子上,现在已累计抄有200多首。《老友》的《好歌共赏》栏目,从2011年起,每  相似文献   

10.
《北方人》2006,(7)
每当听到解晓东唱起《中国娃》,每当"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干层底’呀"的歌声在耳畔响起,我的思绪就会和着泪水一起随爱飞舞。小时候,我最喜欢穿的鞋就是母亲纳的"干层底"。在我的心目中,母亲纳的"千层底"是天底下最精致、最好看、穿着最舒适的鞋了。在它的呵护下,我度过了虽清贫但幸福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成长的脚步总是那么匆匆。当我还沉浸在"千层底"所带来的安逸与舒适中的时候,那年春节过后,我来到如今这座城市工作,临行前,母亲塞给我一双崭新的"千层底",并一再嘱咐我:"北方天冷,穿上它脚就暖和了。"带着母亲的深情嘱托与这双"千层底"。我走进了这座陌生的城市。从那时起,这双"千层底"就一直跟在我的身边。但由于工作原因,我不能够经常穿着它,我也不忍心经常穿着它,我一直把它像宝贝似的珍藏着,  相似文献   

11.
平凡的母亲     
王水宝 《老友》2013,(8):21-21
我国著名报人、《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生前说过:"没有母亲对我的那两次敲打,我也不会走到今天。"是两次什么敲打呢?第一次,范敬宜于1984年从《辽宁日报》副总编辑,调文化部任外文局局长。这在范敬宜的仕途上,确确实实是向前了一步,心情自然十分喜悦。为了让远在上海的母亲也能分享快乐,他就把这一喜讯告诉了母亲。他母亲看了信后,不但没有一丝一毫的高兴,而且还给范敬宜回了只有8个字的信:"位高  相似文献   

12.
读书对我来说是头等大事,从记事起我就与书有缘。母亲曾经说我,小时候就痴迷读书。躺着读书、坐着读书、站着读书,一书在手,万物皆可无。岁月久远,我不知道母亲所言可属实,但我现在是爱读书的,家中也唯有书多。《小窗幽记》中道:"万事皆易满足,惟读书终身无尽;人何不以不知足一念加之书?"第一眼看到这段话就心生欢喜。  相似文献   

13.
我和老伴都喜欢唱歌。老伴特有音乐天分,她不仅嗓音好,而且拿到歌曲就会唱,听到新歌很快就学得会。五年前,县里组织老年合唱团,她刚好退休,就报名参加了,还成了合唱团的骨干分子。三年前,我也退休了,她就教我唱,带我唱。我俩清晨唱,夜晚唱。歌唱新时代,颂扬新风尚,赞美新生活。妇唱夫随真快乐,欢歌笑语洒满屋。  相似文献   

14.
一本小集子     
胡逢掖 《老友》2015,(2):19
2014年春节前,我的老同事、好朋友周聘意赠送一本小集子——《世家春秋话人生》给我。在这本小集子里,周聘意从先辈到祖孙四代、从本人经历到金婚夫妻、从感恩母亲到教育子女作了全面而详细的叙述,脉络清晰,文字流畅,可读性、启迪性极强,不失为是一本家史、家教、家风教育的好教材。"团箕晒谷也要教崽读书"周聘意是泰和县螺溪镇木垄村委会石江  相似文献   

15.
小时候,常常贪玩,母亲要我和她一块儿做饭,我从来不做,老是拿着一本《窗外》翻看,欺负她不识字,说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没完成。这样,一直到了中学,住了校,也就错过了跟母亲学做饭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谢纯万 《老友》2014,(11):23-23
正我有一本商务印书馆1979年1月出版发行的《现代汉语词典》,32开本,1567页,定价5元4角。我视它为珍宝,不仅是它价格昂贵(当时就是不吃不喝,我每个月的工资仅能买6本这样的书,母亲的月薪高些,也顶多够买8本),更重要的是它来之不易。那时"文革"才结束不久,物资匮乏,有价值的学习辅导材料还很少。但为了我,母亲硬是花了4年多时间,费尽周折买到它送给我。母亲的执着和舐犊之情令我铭记在  相似文献   

17.
"……再不信,你就各家走走,一个正在唱《篱笆·女人和狗》,一个正在喊《一无所有》,一个死去活来的倾诉《一场游戏一场梦》,最后一个也许边唱边跳《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你可以在居室床头看到:凄美  相似文献   

18.
郭华悦 《山西老年》2012,(10):26-27
前阵子,母亲从老家来看望我们,在我家住了下来。看到小外孙的淘气样,母亲便说起小时候的事。母亲说,她小时候家里穷,想读书都没钱,所以至今一个字也不认得。最后,母亲竟然对刚上小学的小外孙说,要不然,你当我的小老师,教外婆读书好不好?一旁的我听了,不禁"扑哧"一声笑出来,接着对母亲说,他连自己都管不好,还能教你?哪知,儿子不服气地说:"谁说不能呀,我要教外婆读书!"本以为只是玩笑话,没想到第二天,儿子就开始当起了"小老师"。晚上吃完饭,母亲收拾好桌子,就开始让外孙教她认字读书。儿子也才刚上一年级,就从最基本的拼音教起。遇到不明白的,或者儿子没讲清楚的知识点,母亲就不断提问。看着儿子皱眉苦思的样子,我不禁哑然失笑。后来,每次在“教学”中遇到不明白的,儿子总会在隔天去问老师。经常被外婆的问题难住,儿子也觉得没面子,上课时自然认真了许多,力求真正掌握知识点,以便回家后能将外婆这个喜欢提问的“学生”镇住。慢慢地,我发现儿子的成绩提高得很快。而且,据学校老师反映,儿子在学校也守规矩了很多。  相似文献   

19.
亲情:铭记着父亲的养育之恩——母亲是心目中的第一大恩人——把二哥视作恩人胡适在虚龄五岁之前,同父亲胡传共同生活两年多。当时似懂非懂,故而影响不深。即便如此,也铭记着父亲的养育之恩。他在《四十自述》中追忆道:“我小时候也很得我父亲钟爱,不满三岁时,他就把教我母亲的红方块字教我认。”“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做《学为人师》,他亲笔抄写了给我的。这部书说的是做人的道理。”其中有这样几句:“古之学者,察于人伦。因亲及亲,九族克敦;因爱推爱,万物同仁。能尽其爱,斯为圣人。”这部书,胡…  相似文献   

20.
为母亲找乐     
沧桑洗礼,曾经受尽苦难的母亲一年比一年老了。为了使母亲的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我变着法儿地逗母亲乐。20年前父亲去世,我怕母亲生活寂寞,就给她买了一台高灵敏度的袖珍收音机。从此,这台收音机便成了母亲日夜不离的伴侣。她不仅爱听戏,爱听评书连播,而母亲90岁生日那天,我这个65岁的儿子为她老人家南腔北调地唱了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为且还爱听新闻联播。每当我回到家里看望她时,她就和我聊新闻,话社会。老人家知道的天下大事还挺多的呢。只是因为耳背,有些话听不清楚,和我交谈时,不免张冠李戴。譬如,前几年她常把美国总统“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