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的看惯了母亲喝茶。她总说那是她惟一的嗜好,接过我们买来的茶时,她常自责地笑道:怎么我就改不了呢?非要喝这一口! 那时太穷,买不起“茶”,她只喝“茶叶末一。四毛钱一两的花茶末,被我记得清清楚楚。后来有钱了,“茶”却消失,哪怕百元二百元一两的花茶,色浊味谈,沏来一试,满腹生疑。干脆再买来塑料袋装的便宜货,与昂贵的高级花茶各沏一杯,母亲和我喝过后;都觉不出任何高下之别。苦笑以后,母亲饮茶再也不问质地价格;我呢,对花茶全无信任,一天天改向喝绿茶或者──姑且说“粗茶”。 提笔前意识到:以中国之辽阔,人民之…  相似文献   

2.
祖母与茶叶枕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家是满族,正黄旗。祖母家也是满族,正白旗。祖母今年83岁。满族人有饮茶之风,祖母年幼时,饮茶家风吹到她身上。茶初饮味苦,小孩子大多不喜欢喝,祖母的母亲就拥着她,给她讲她父亲喝茶的故事。 祖母的祖父是个做官的,脾气直且暴,经常误事。后来,有人劝他请郎中诊脉一治,终因无暇而落空。一日,朋友相邀作客,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叶包装的设计随之也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花茶包装作为茶包装的一个分支,也逐步迈开了创新之路,本文从花茶包装现状分析,虚拟了一个全新的花茶品牌It's Tea Time(茶时),探究如何凭借视觉元素和结构造型来提升品牌形象,并就此分析茶时花茶包装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叶包装的设计随之也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花茶包装作为茶包装的一个分支,也逐步迈开了创新之路,本文从花茶包装现状分析,虚拟了一个全新的花茶品牌It’s Tea Time(茶时),探究如何凭借视觉元素和结构造型来提升品牌形象,并就此分析茶时花茶包装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5.
<正>许多年前,一位保健专家向我传授“长生之道”:多茶、少酒、不抽烟。 这真是金玉良言。但我却只能参照执行。烟,抽了几十年了,已与它结了不解之缘,一时戒不了,怎么办?少抽烟,抽好烟。茶是日常饮料,喝绿茶。酒,每天来一点,喝好酒。  相似文献   

6.
裕固风习录     
饮食裕固族从事畜牧业生产,大部分牧民一日三餐是两茶一饭。早晨喝酥油炒面茶,中午有时是奶食,有时喝茶(茯茶),晚饭多吃揪面片。裕固族热情好客,当客人来家时,主人先用奶茶招待,在碗里放上炒面、酥油、曲拉、奶酪皮,然后沏上煮好的奶茶。喝完茶便款待以手抓羊肉和青稞酒。逢年过节,油果子是上好的食品。服饰裕固族服饰受藏、蒙族影响较大,但又别具特色。男子身穿氆氇长衫,头戴园筒平顶的毡帽或礼帽,脚穿长统皮靴。妇女的服饰比较特殊:身着高领长袍,外套短褂,衣领、袖口、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茶的故乡,湖南素有“江南茶乡”之美称,茶事历史,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由生煮烹饮到蒸青团茶到炒青散茶,由绿茶而黑茶而黄茶而红茶而青茶,由烹煮到开水冲泡到冷水速溶,饮则基本只分清饮与调饮。湖南茶的饮用中,清饮习俗颇为普遍,包括清茶、浓茶、加花茶、下海茶、干嚼凉茶和烟薰茶等等。清茶是自唐代饮茶之风盛行以来,乡村和城市中均较普遍的一种茶饮法。即取茶叶少许,置于杯中、碗中、壶中、乃至缸中,以沸水冲泡,待茶叶舒展,香气四溢时,即可饮用。此茶清凉爽口,醇香怡然,余味甘甜。此种饮法,家饮、待客均较普遍,边泡边喝边聊,润了咽喉,…  相似文献   

8.
今年的2月12日,我到傅家坡车站接回了从老家赶过来的母亲。出来做保姆,是儿女们都不赞成的,尽管家中实在困窘。然而50大几的母亲还是坚持来了。她一辈子辛苦做事、养家,从没靠过别人。记忆中,她总像个男人般独立、顽强,给我们无穷的支持与温暖。而在车站,当我远远地望见母亲穿着旧呢子短套的等待的身影,她无助的、紧张失措的神情,明明白自将我的心刺疼了。我带母亲回了湖大宿舍。这是我读研究生后,她第一次来我这里。我要她住一晚,她不肯。"看看你住的是什么样子,心里就踏实了。"她微笑着说。"住上铺,该不会掉下来吧?"她扶着我的床,忧心忡忡地问。  相似文献   

9.
梦树开花了     
梅子 《民族论坛》2012,(7):64-64
当梦树这个词来到我心里,曾跟她联系在一起的那些事物便一起回来了。带着雾气的清晨的阳光,春天的一两声鸟鸣,母亲出早工回来的身影,祖母在灶屋刷锅的声音,爱惹是非的大公鸡咕咕叫着,昂首阔步,母鸡们一溜儿跟在他身后,向风声飒飒的竹林走去。回忆需要开启的钥匙,对我来说这钥匙无处不在,熟悉的声音、气息、味道、光影、有时是一个捉摸不定的场景,一个梦,或者一朵花一棵草,一个像梦树这样的词汇。梦树不是树,她矮小,且长着柔韧无比的枝杆,她也不像花,毛绒绒的花球球垂挂在光秃秃的枝头,  相似文献   

10.
梦树开花了     
<正>当梦树这个词来到我心里,曾跟她联系在一起的那些事物便一起回来了。带着雾气的清晨的阳光,春天的一两声鸟鸣,母亲出早工回来的身影,祖母在灶屋刷锅的声音,爱惹是非的大公鸡咕咕叫着,昂首阔步,母鸡们一溜儿跟在他身后,向风声飒飒的竹林走去。回忆需要开启的钥匙,对我来说这钥匙无处不在,熟悉的声音、气息、味道、光影、有时是一个捉摸不定的场景,一个梦,或者一朵花一棵草,一个像梦树这样的词汇。梦树不是树,她矮小,且长着柔韧无比的枝杆,她也不像花,毛绒绒的花球球垂挂在光秃秃的枝头,一点儿  相似文献   

11.
艾平诗三首     
庄宗伟 《民族论坛》2010,(12):60-60
萌渚岭的秋天 我用干枯的笔描绘过涔天河的水 那隐隐的痛感 刚刚平息。茶已沏好 用圆润的笔来画萌渚岭 借一些下午的阳光 让窗户洞开,开门见山 以悠然的风度遇及雁阵和石头  相似文献   

12.
寒烟 《民族论坛》2006,(11):60-61
几年前,我生一场大病,在医院里住了三个多月。病房里有四张病床,我和一个小男孩占据了靠窗的那两张,另外两张床,有一张属于那个姑娘。"姑娘脸色苍白,很少说话,长时间地闭着眼睛——只是闭着眼睛,不可能是睡着。她身体越来越差,刚来的时候还能扶着墙壁走几步,后来只能躺在床上。"我只知道:那姑娘是外省人,父母离异了,她随母亲来到这个城市,想不到一场突然变故令母亲永远离开了她;她在这个城市里不再有一个亲人,也没有一个朋友;她正用母亲留下来的不多的积蓄,延续年轻却垂暮的生命。是的,她只是无奈地延续生命。一次,我去医护办公室,听到护士…  相似文献   

13.
"喝了一辈子藏茶,我要到雅安看看藏茶是怎么出来的!"2000年底,退休在家的次仁顿典在儿子加央罗点的陪伴下,从拉萨出发,沿着万里川藏茶马古道沿途考察来到蒙顶山下,他要看看喝了一辈子的藏茶是怎样生产出来的。随后,他在川藏茶马古道源头、世界茶文化圣山——四川雅安的蒙顶山下安营扎寨,投资800万元建起了四川名山西藏朗赛茶厂,成为生产边销茶的第一人,从而也结束了藏族同胞只喝茶不做茶的千年历史。  相似文献   

14.
接到编辑部的电话,约我写篇关于侗族“油茶文化”的文稿,我欣然从命。作为一个生在侗乡、喝侗族油茶长大的侗家人,我熟识并嗜好侗族油茶,我的生命与侗族油茶有着难解的情结,我甚至认为我和我的民族的和善与宽容、执著与勤奋,甚至镇静中的憨朴等,都是侗族油茶给“泡煮”出来的。我今年已经四十有三了,除去离乡到外闯荡的11个年头之外,茶龄已愈30年。记得小时候,每当天色蒙蒙亮,油茶的浓香便满木楼、满村寨地弥漫开来,我的母亲站在木质吊脚楼下,向睡在三楼上的我喊上几声:“幺呀,起床吃茶读书去啰!”我一边应答着母亲,一边懒…  相似文献   

15.
她太普通了,甚至见过一两面,都很难在众人中认出来;她太易亲近了,初次相识便想把心里话掏给她。她是位好心的老大姐,更是一位精明强干的满族女干部。她,就是辽宁省工会主席陈素芝。--“请不要写我个人,我实在没干出什么成绩来。党和人民给了我这样高的荣誉,我感到受之有愧。没有二话可说,只有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好.”别人都说,陈素芝挺能说的。可说到自己她语塞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 念想     
周末, 我去养老院看望母亲. 她正与几位老人打麻将,一群人围着"观战". 见我进来,忙起身,连连说:"大儿子来了,大儿子来了."满脸笑意,领我走向她的房间. 房间南北通透,陈设简朴. 屋角放着一张棕红色的小方桌,中午吃剩的菜有序地摆在桌子上. 两把小靠背椅紧靠桌子两边, 床贴着靠卫生间的墙角, 白底兰花的被子叠得整齐. 阳台朝南, 放着一组大衣柜.阳光从窗外进来,照亮了半间屋子.房中有台台式的电风扇,是母亲从老家带来的唯一家当, 母亲说这是一个念想.一台平板电视机,挂在正对着床的墙上. 母亲爱看戏曲频道的节目,看戏是她的爱好.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笑脸     
<正>凌晨,又一次梦见我母亲了。梦里,母亲正在川西彭州市张家山的一片树林里,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捡拾干枯的树枝,她一枝一枝地捡拢堆起,然后用砍柴刀割来长长的棉葛藤,双手合力将这些柴禾捆绑起来。母亲名叫唐兴秀,还是像生前那样,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她一头乌黑发亮的短发,上身穿一件深蓝色的外衣,  相似文献   

18.
嘎依     
嘎依死了。我们离开牧场许久以后,才知道。母亲刹那间像个碎了梦的孩子,脸色惨白。嘎依是母亲的养母,我从第一次见她,就用这个不知含义的词来称呼她。早年,她和母亲在农奴主家做仆人的那段岁月,创伤烙进了她深深的眸子,沧桑刻入了密密的皱纹。她早已习惯了忍受生活的磨难,像高原上的风车,旋转着她的人生,别无选择。  相似文献   

19.
玉仙的故事     
<正>今年的阳春3月,对于家住偏僻 苗寨——花垣县民乐镇谷哨村的15岁少女石玉仙来说,是个格外明媚的季节。一批又一批素不相识的城里人带着人间最珍贵的爱心、带着沉甸甸的关怀和祝福来到她的小山寨,来到她身边…… “妈妈,我才15岁。我不出嫁,我要读书……” 石玉仙原是贵州省松桃县芭茅镇人,8年前,父亲去世后留下了母亲和姐弟四人。母亲带着他们改嫁到花垣县民乐镇谷哨村现在的家。继父也  相似文献   

20.
刘方清 《回族研究》2005,(2):163-174
1973年秋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中央专案组通知,让我去探视在监内的母亲。自1968年2月母亲在“文革”期间被抓走,我们已经6年没有见面了。母亲出了什么事?病了?还是……?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赶到专案组指定的地点(复兴医院东侧的一个小楼),好不容易才等到探视时间。一辆小车推着一个白发苍苍、双腿瘫软、面庞浮肿、目光呆滞的老人。啊,这就是多年杳无音信的母亲?6年的铁窗生活,竟把往日精神抖擞、步履刚健的一个人变成了这个样子!我们互相凝视了片刻,一向十分健谈的母亲这时竟说不出话来。还是我强忍悲痛,打破了这尴尬的沉默,询问她的健康并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