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民艺沉蕴着华夏民族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与表达方式,其精神就是广大民众对真、善、美价值内容崇尚及形式表达的独特体验与历史积淀,衍生了尚合、尚善、尚美浑然一体的民间造物价值观,即以善统真的民间"真"知、以善储美的民间"善"意和以美映善的民间"美"观的内在融汇,它以最基本的价值判断与希冀成为源于"天人合一"之终极关怀的尚合、尚善、尚美的精神内蕴及民族设计精神承传的根基.  相似文献   

2.
杜甫出生于奉官守儒的家庭,是中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继承了孔孟仁性伦理的思想,把儒学视为安身立命的思想家园。杜诗蕴含的仁性伦理的主要内容包涵了博爱、扶弱、俭德与其荣辱伦理思想,其基本特征具有性情之真、济世之善与人格之美等特点,杜诗仁性伦理对于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与社会文明进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抒情散文的朴素美由内容的朴素美和形式的朴素美所构成 ,并使二者完美融合。内容的朴素美由内容的真、善二个维度来建构。其中 ,真包括真的理念 (信念 )和真的情感。而真的情感蕴集了朴素美返璞归真的精神内核 ,从而决定了朴素美的其它维度。善就是利人、向人。形式的朴素美是内容的朴素美的外显 ,由外部特征的“直”和“白”二个维度建构而成。其中 ,直主要是指语言上的平易通达。白是种“洗尽铅华”的艺术手法。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在这二个方面有较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真、善、美统一于人的存在之中。人的存在是真、善、美的存在,又是和谐的存在。真是人的认识之和谐,善是人的道德之和谐,美是人的情感之和谐。因此,真、善、美的统一也就是人的存在之和谐,也可以说是人的存在之最高和谐。在现实中,我们总是能发现真善美存在着事实上的不统一,所以对真善美的解读与实践也就成了达到和谐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心学主张良知"彻上彻下",反对割裂形上之性与形下之情,在心学学者看来,情与性处于为物不二的状态,故情具有浓厚的心性学价值,真情即至性。王学所言的本心是万理毕具、虚以应万物的至善本体,恶是心体迷失本来面目也就是不真的后果,真与善在心学中几乎可以划上等号。而情恰具有真挚无伪、直入人心的特征,因此,便具有了重要的心性学价值,情深便可体道,也唯有情深方可体道。因此,受心学影响,晚明文学中的情是高度道德化的,真情即理本身。晚明文学中的情与儒家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中和之情在审美形态上有所区别:它肯定情感的强烈,并将其视为"真"的必然后果。晚明的情对"理"还具有推动作用,晚明文人关注形而下的人情日用,主张因情制礼,将人情、人欲之大同视为理的基础与准则,拒绝礼的僵化与异化,从而赋予理以周流变动、与时俱进之义。  相似文献   

6.
杜甫的孤独是一个时代的孤独,与古代文人相比,他的孤独更加值得人们尊敬,更加值得人们思考;他的诗是对于整个封建制度的反思与鞭挞,是当时时代的最强音。本文试图在那个时代大背景的前提下,通过分析与比对杜甫与其他人物的交游以及自身社会思想情感的变化,和随之不断更新的诗歌创作等,还原给大众一个孤独而真实的杜甫,以期对于他不带杂质的真、善、美诗歌产生一个跨越时代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约翰·济慈和先秦道家都在真、善、美的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济慈把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当成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指归,在美的根基上探讨真,又在美的追求中感受善;道家审美观将"真"置于第一位,"美"和"善"均次之.在对"真"的理解中,济慈将存在于主观世界的想象扩展到"真"的范畴中.道家的"真"与济慈的"真"内涵也不完全相同,道家之"真"倾向于本然的存在状态,无关乎主观想象之"真"的问题.从文化渊源上看,济慈对真、善、美的阐释源于古希腊文化的大背景,道家思想中真、善、美三个审美范畴的内涵则建立在"无"这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文艺批评离不开真、善、美三项原则。真、善、美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它们可以和谐地结合起来,浑然一体,又各自有其本身的客观规律。一般来说,真是指事物本质,普是指道德规范,美是指艺术形式。文艺作品必须有真和善的内容与美的形式;只有真和善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统一起来,才能成为完美的艺术。诗歌、音乐、绘画都是如此。我们试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杜甫的诗歌,认识其美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广告艺术中情感所独具的作用 ,广告与情感 ,情感与真、善、美的关系。强调了真与善是构成广告情感美的要素。广告的情感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告创意者是否正确地把握了情感表现的快适度 ,是否能处理好情感的二度审美转换及突出广告情感的与众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被誉为"一字千金"和"五言冠冕"的《古诗十九首》以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风格抒写了东汉后期士人们最真实的情感,诗歌中所运用的意象代表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在此将从意象这个角度来探讨诗中所用意象的特点,从而去把握诗歌中蕴涵的情感表现。  相似文献   

11.
《瓯北诗话》是赵翼晚年的论诗名著,其所论诗家凡十,李白排第一。是书对李白的研究颇为详赡,涉及到李白的生平、思想、政治表现和诗歌的题材、体裁、寓意、真伪辨析、艺术风格、艺术承传以及与杜甫、苏轼等人的比较等方面,有不少真知灼见。按照赵翼自己的话说是"始知其真才分,真境界,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这种剖析,在"尊杜抑李"的历史大潮流中,显得尤为理性和可贵,是赵翼文学价值观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2.
王士祯研究杜甫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儒家思想与自己的神韵理论结合起来作为研究的指导思想,形成独到的思路与方法。他对杜诗的总体评价是"杜甫圣语"。他认为杜诗"纯以忠君爱国为气骨。故形之篇章,感时纪事,则人尊诗史之称","其大过人处在诚实耳"。论杜诗的艺术的伟大是"以雄辞直写时事,以创格而纾鸿文","此正一主于赋,而兼比兴之旨者也"。王士祯对杜甫的研究非常广泛。他游宦到杜甫漂泊和生活的地方,实地考察研究杜甫的生活思想和杜诗的内容。他考释杜诗的一些名物,研究杜诗的一些版本文字,还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杜甫对后世重要诗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名词缩略语是杜诗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别具匠心的言说形式,是对散文句式的一种诗化变异。本文探讨了这一形式的特点及其产生发展过程,对共在杜诗中的表现作了具体研究,指出诗人之所以经常使用这一形式,除了抒情言志的需要外,在艺术上还追求意象的直观和丰美,增大诗句的容量,获得多义模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诗中描写黄昏景象自古有之,杜甫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示了不同的黄昏风光,将自己的人生感受融入其中,构建了独特的黄昏意象。通过梳理杜诗之前黄昏意象之发展脉络及其特点,从杜诗写漂泊人生,描绘恬淡生活,展示边塞黄昏等三个方面,揭示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对黄昏意象的发展及成就。  相似文献   

15.
杜甫陇右诗在主题趣味和艺术风貌上展示了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与诗人的现实经历与处境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盛唐晚期独特的审美文化风尚息息相关。杜诗里诗学精神的变化也对中晚唐乃至宋代的诗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杜诗精于炼字,被历代诗论家奉为典范。其艺术经验主要有三点:其一,锤炼浅易之字,于浅易中蕴深意;其二,锤炼活字,使笔下物象具有蓬勃生机;其三,锤炼虚字,虚中蕴实,使诗句劲健有力。炼字之工,导致杜诗无论叙事写人、描景状物、抒情写意,均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地。  相似文献   

17.
关于《傅青主手批杜诗》一书是否真出自傅山之手,学术界尚有疑问,没有定论,至今还没有新的相关文献资料出现。笔者在文献资料短缺的情况下,以傅山本人留存下来的其他作品、资料为证,"以傅证傅",论证傅山手批杜诗的可能性和真实性,并借鉴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以望能平学界之争、解学界之疑。  相似文献   

18.
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是最善于借鉴、学习前人经验的.他广泛地吸取前人的宝贵经验,形成了自己气象万千的作品世界.在所有使他受益的前人中,杜甫是一个对辛弃疾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又少有人提及的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诸多相通,使得辛弃疾的词中留下了浓重的老杜痕迹.  相似文献   

19.
杜甫夔州诗创造心态窥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夔州诗数量大,质量高,被杜诗学界认为是其创作成熟期的代表。这与杜甫此间的心态有莫大的关系。他这一时期的心态大致有如下特征:以诗为一生的事业;以诗为一时的职业;左拾遗一职的得与失对诗人杜甫的心灵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杜甫爱竹,诗作中言及的树木以竹为最多,是因为竹所蕴涵的文化精神--劲节、虚心、坚忍以及形体上的瘦硬特征与杜甫的人格理想、性格特征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杜甫一生,重视风节操守,为人谦虚,性格坚忍,艺术审美追求"瘦硬".竹就是他的精神化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