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熟村 《云梦学刊》2011,32(1):48-51
日本强行接管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胶州湾,提出灭亡中国的“廿一条”,造谣说梁士诒主张借日款赎回胶济铁路,使梁士诒被迫离开国务总理宝座,炸死梁之密友张作霖,强占沈阳等地,梁对日当然存有怨气。梁应邀访日,受隆重接待,又对日深怀谢意。恩恩怨怨,颇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
1897年至1914年,德国强占青岛为其租借地,进行了长达17年的殖民统治。德国殖民者为了实现其在远东的军事和经济利益,对青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客观上推动了青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这一时期的青岛,在立法、司法、法律职业和法学教育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成为当时中国治理有序的现代城市之一。德占青岛的法制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发挥效用,是因为德国殖民当局特别重视建章立制、务实立法和严格施法。毋庸置疑,德占青岛的法制是帝国主义对我国殖民侵略的工具和手段,并最终服务于其非正义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目的。  相似文献   

3.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就把对外侵略扩张作为基本国策,把中国列为重要的侵略目标之一,为达到永久占领中国,特别是中国东北之目的,大力推行“满洲移民”政策。为此,日本制定了“满洲移民”的完备计划,对东北的土地进行残酷掠夺,致使大批中国农民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流离失所,历经苦难,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  相似文献   

4.
每当人们提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自然想到“七·七”芦沟桥事变,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而且在目前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书籍或论著中,都把“七·七”事变作为抗日战争的开始。但是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这段历史发展过程来分析,可以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并不是从“七·七”事变开始的,而是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是其实现占领中国进而称霸亚太地区的关键性的一步。 日本自明治维新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也走向了向邻国扩张的道路,在明治政权确立之初的《五条誓文》中就有“大振皇国之基础”,“开拓万里波涛,布国成于四方”。制定了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先占领台湾、朝鲜半岛,之后占领中国东北,再占领中国本部,进而称霸全世界。根据这一方针,1894年和1905年先后发动了甲午、日俄两次战争。通过这两次战争,日本侵占了台湾、澎湖,并把南满和东蒙从俄国人手  相似文献   

5.
谢嘉 《河北学刊》2004,24(4):158
1938年 10月 ,侵华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 ,中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日本华北方面军于 11月提出主张 ,要“思想对思想”地进行所谓“思想战”。 194 0年 3月 ,制定了《华北地区思想战指导纲要》 ,并印发到下属基层 ,付诸实施。日本“思想战”的要点是 :向华北民众宣扬做“新民”的思想 ;树立“灭共亲日”的思想 ;鼓吹中日携手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思想 ,等等。其思想教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妄图瓦解华北人民的抗日意志 ,泯灭中华民族以爱国思想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实现占领中国、建立日本大东亚帝国的野心。什么是“新民” ?由日本华北方…  相似文献   

6.
伪满洲国出现后,长春的规划和建设成为关键。出于伪满国都建设的考量,日本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和法律、法规。出于日本势力在中国东北中心地位的考量,日本划分了军事区域、政治区域和文化、娱乐区域。出于永久占领中国东北的考量,日本在建设上使用先进的建材,完备城市基础设施。日本企图通过对长春的规划,掩盖其占领中国东北的事实以及永久占领中国东北的野心。  相似文献   

7.
1923年1月11日,法国伙同比利时出动10万大军,进占德国鲁尔地区,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体系建立的“和平”局面,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英美政府极力对这一事件施加影响,法国被迫于1925年撤军,结束了占领。由此,法国外交政策遭到了大战后最惨重的失败。在这一事件的过程中,突出地反映了当时西方德法英美诸大国之间矛盾、斗争的尖锐性与复杂性,展现了战后初期欧美国际关系的中心内容及其发展变化。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探讨。一法国占领鲁尔是以德国拒绝履行赔款义务作为理由的。而事实上,法国大举出兵是为摆脱国内的财政危机寻找新的出路,更是它彻底削弱德国,在欧洲大陆确立霸权地位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8.
1848年德国革命爆发后,马克思恩格斯以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的名义,为德国无产阶级制定了在这次革命中的行动纲领,即1848年3月在巴黎写的《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要求》全文共17条,明确指出1848年德国革命的任务是“全德宜布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国。”~①但是,他们提出的这一目标,实际上是超越了德国客观历史条件的一个“幻想”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国革命任务上出现的“迷误”其原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其殖民地和占领地建立了一系列民族研究机构,进行了广泛的民族调查,为殖民占领统治提供政策理论依据.1944年春在伪蒙疆政权首府张家口设立的西北研究所即是其中之一.该研究所成立后,一是与日本民族研究所合作,进行了蒙疆地区内回民现状的实地调查;二是用半年的时间进行了蒙古草原生态和游牧关系的调查,为日本军部的政策立案、宣抚、制定经济掠夺计划作先行性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在里海地区活动频繁。1999年它在该地区的活动更是加大了力度。作者认为美国之所以对里海地区如此青睐有加,有以下目的一是想实现美国能源供应渠道的多元化;二是想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纵深,使之无法东山再起;三是想占领战略制高点,为实现其单极霸权作准备。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实事求是归结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最重要的内容,这是非常正确的。“实事求是”,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它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过去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基础,是我们党克服和战胜各种错误倾向的锐利武器;今后,在为实现祖国四化的宏伟事业中,它仍将具有永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1897年秋,德帝国主义武装侵占胶州湾,使山东逐步沦为德国的势力范围。这是山东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啻是一城一地的得失问题,而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加剧的结果,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志,也是山东社会性质急烈变化的重要原因,它的影响远及以后山东以至全国的政治大局,如义和团运动之源出于山东,辛亥革命在山东的兴起,山东主权问题之成为引爆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以及五卅运动在山东青岛地区的爆发,五三惨案在济南的发生,究根溯源,都与这一事件不无关系。毫无疑问,对德占胶州湾及其在山东势力范围的形成问题进行历史的考察和探讨,就成了研究山东近现代地方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用近半年的时间,策划、制定统治东北的方案.日本政府、陆军中央部和关东军各持己见,经过反复的争论,最后相互妥协,达成了建立“独立国”即伪满洲国的方案.了解日本统治东北方案的形成过程,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伪满洲国的本质一早在1931年4月,日本陆军中央部出于武装侵占东北的需要,制定了《昭和六年度形势判断》,提出在占领东北后分三个阶段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的方案.即:第一阶段,“在满洲建立取代张学良政权的亲日政权”;第二阶段,使亲日政权从中国主权下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第三阶段,“领有满蒙”(即吞并东北,将之作为日本领土的一部分,实行直接统治).《形势判断》是指导性文件,它的观点既代表了陆军中央部的主张,同时也体现了日本政府的侵华政策.可以看出,日本中央首脑机关虽然把“领有满蒙”作为其统治东北的最终形式,但又主张分步骤达到这个目标.这显然是顾忌到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反对.  相似文献   

14.
<正>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德国人,但不能由此推演出马克思主义是德国的产物。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简介》一书,曾从三个方面来论证“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德国”:第一,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德国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而英法两  相似文献   

15.
关于《救国时报》的回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5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国际上,德、意、日法西斯联盟已开始形成,并在世界许多地区加紧了它们的侵略行动;世界各国人民,也采取了各种形式来抵御法西斯的侵略,一个广泛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阵线正开始形成起来。在国内,日寇继占领我国东北四省以后,又不断对我发动新的侵略,妄图囊括平津、席卷华北,进而占领全中国。日本帝国主义在1935年制造的所谓“华北事件”,其目的即在于此。中国的民族危机至此空前严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初年开始,列强觊觎中国沿海渔业资源,在中国近海侵渔,侵害了中国领海渔业权,这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关注。在反对外人侵渔的过程中,清末中国社会催生了领海渔业权意识。当时日本对华侵渔最明显,引起中国朝野抗议。除日本对华侵渔外,德国亦在胶州湾租借地开设渔业公司。这引起了部分中国人的警觉。为抵制外人侵渔,在张謇等人倡导下,清末中国社会兴起创办新式渔业公司的热潮。这对中国领海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促使部分官员形成比较明确的领海渔业权观念。之后不久,张謇等人又在商部积极支持下参加了意大利米兰渔业赛会,试图向世界展示中国渔业界自保利权、维护海权的形象。尽管未能真正有效维护海权,但当时中国社会维护渔业权的努力仍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7.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执政前十年的外交政策,是利用西班牙和法国的均势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内外事务,由于法国更具威胁性而注重与西班牙友好,但不过多陷入西班牙友谊,以便随时脱身.1752年4月19日,英法签订的<布鲁瓦条约>并不是英国传统政策的重大转变,而是其延续.它暂时实现了法国与西班牙间的势力均衡,并在法国为英国建立起防御西班牙入侵的屏障,它并没有使法国成为"永久的朋友",也没有使西班牙成为"永久的敌人",这就为英国随时摆脱该条约束缚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8.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法西斯迅速占领了苏联大片土地,气焰不可一世。乌克兰首府基辅的占领军,完全以征服者的姿态统治当地人民。他们在一阵恣意欢乐之后,“邀请”基辅市“狄纳莫”足球队与德军“康多尔”足球队进行一场“比赛”。基辅足球队毅然应战。他们明知自己的体力不能与“康多尔”相比,更知道比赛结束之后等待他们的是什么。但是,苏联人民不可屈侮的精神高于一切。一九四二年六  相似文献   

19.
1918年奉军入关是在徐树铮导演和策划下的一次重大政治军事事件,其目的在于“借奉打直”,复活段内阁,从而贯彻段祺瑞和自己制定的“武力统一”的“国是”主张,实现国家统一。徐树铮成功引奉军人关虽然达到了复活段内阁,继续推行武力统一的短期目的,但从长远看也埋下了直皖失和、奉皖失和的伏笔,从而加快了皖系的灭亡,加剧了中国政局的动荡。  相似文献   

20.
路德的宗教思想及其特点林泽荣马丁·路德(1483—1546),是德国中世纪著名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轫者。以他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的教会叫路德宗,因为它强调“唯信称义”,所以也称信义宗。四五百年来,对路德的评价莫衷一是,但不管对其评价如何,人们都不能不承认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