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因塑造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安娜而使小说获得了永久性的魅力。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论及安娜的爱情悲剧时,往往从社会原因,如贵族上流社会对她的排斥,迫害等方面作探究,却忽略了对人物自身性格的剖析与挖堀。本文试从人物性格方面对其悲剧命运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殉葬又称陪葬,是指以器物、牲畜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有的是死者的妻妾、侍仆被随同埋葬,也有用俑、财物、器具等随葬。以活人陪葬,是古代丧葬常有的习俗,龙山文化时期(约五千年以前)就出现人殉,商朝男女贵族墓葬就有大量的人殉,但没有夫妻合葬、妻妇殉夫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年轻美丽的安娜卧轨自杀了.她残忍地熄灭了自己的生命之火,这无疑是一出悲剧。其原因何在呢?仅仅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吗?我们认为,安娜的死除了客观外界原因外,还有其自身原因,这就是她的性格所具有的悲剧性.安娜的性格过于矛盾,思想过干偏狭自’(,精神十分空虚贫乏,这就使她在坎坷中不能正视生活,无法从困境中解脱自己而最终走向毁灭。一、安娜勇敢,敢干追求,却又软弱无能,性格过于矛盾。安娜出身贵族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上流社会的传统道德、习俗,从小就融入她的思想里。但是,她生活的又是一个新旧交港的时代,农奴制废除…  相似文献   

4.
《安娜·卡列尼娜》真实地反映了俄国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小说女主人安娜·卡列尼娜的命运,代表着当时俄国贵族女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却以悲剧结束。社会因素,自身因素和俄罗斯宗教文化引导着安娜生活的悲剧方向。  相似文献   

5.
安娜怀着对渴望已久的爱情疯狂般追求,义无反顾地走出“围城”,但当如痴如醉的日子随风逝去时,她又迷惘 了。她最终非但没有化为美丽的蝴蝶,反而在粉碎自己的同时,也让自己美丽而年轻的生命化作一缕轻烟。  相似文献   

6.
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的悲剧命运既有惊人的相似,也有显著的不同。二者的遭遇既因婚姻的不幸、社会的无情,同时也不无时代的深深烙印。她们的爱情追求虽以悲剧结束,但也充分显示了中外女性为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大胆向男权社会挑战的勇气。借此以安娜和繁漪的遭遇来反思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思考女性在男权社会如何形成真正独立的人格,获得经济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7.
《安娜·卡列尼娜》是十九世紀伟大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不朽的艺术巨构之一,它不仅画幅鮮明,真实地反映了过渡时期俄国社会生活的风貌,而且艺术形式完美,情节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从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发表以来,小說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命运,一直在激蕩着世界讀者的心灵。早在二十世紀初期,托尔斯泰这部杰作就已被介紹到中国来了,它在我国讀者中流传很广,影响也大。“五四”运动以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跟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娜拉的形象一起,在中国进步讀者的心目中,差不多成了“叛逆女性”  相似文献   

8.
1911年,清帝国灭亡,在商业世界引起的一个连锁效应,是天下第一商帮晋商的殉葬。山西商人从明朝中叶起就以善于经营而崛起,他们在中国北方以及俄罗斯、日本等北亚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控制了绸缎、茶叶贸易。而他们最大的商业模式创新发  相似文献   

9.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是一个为争取爱情自由而勇敢地向传统的封建礼教、世俗观念挑战的叛逆女性。为了追求真挚的爱情,她不惜牺牲生命来向黑暗的社会抗争,这充分体现了她的勇敢、诚实、不受羁绊的个性。安娜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里,父母很早就离她而去,她被姑母收养。当她还是一个天真浪漫的少女时,就由姑母作主,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二十岁的赫赫有名的大官僚卡列宁。他们的结合,在当时上流社会看来,是一桩非常美满的婚姻,丈夫身居高位,妻子年轻貌美。然而对安娜来说,却早已  相似文献   

10.
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作为俄国时代变迁的牺牲品,为自己过上真正的人的生活而做出了灯蛾扑火般垂死的挣扎,这样一位美丽的女性代表着俄国一大批被迫害的女子,只是安娜勇敢地站了出来,为了得到自己的爱情,不惜与黑暗的封建社会对抗,最终她意识到自己的人生被虚伪包围,令人窒息,走向了死亡。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杰作之一《安娜·卡列尼娜》中,以匠心独运的笔力塑造了一个生动活跃的貴族阶級“叛逆者”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作者通过女主人公的爱情追求及其悲剧結局,揭露了封建統治阶級“合法婚姻”的虛伪性,譴責了貴族資产阶級生活的荒淫无耻,痛斥了旧世界的黑暗与罪恶。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在今天的讀者中还能够引起同情和共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历来的評論者在評論安娜·卡列尼娜及其爱情悲剧的时候,几乎都无例外地欣賞她的嫵媚多情,赞美她的誠摯勇敢,肯定她的爱情追求,同情她的不幸遭遇,却很少用阶級与阶級斗爭的观点,对这个封建統治阶級上层貴妇的爱情悲剧实貭,作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认真的批判。这在今天,实际上是替資产阶級思想作义务的宣传,在青年讀者中影响是极恶劣的。因此,深入地剖視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并着重加以批判,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一) 《安娜·卡列尼娜》问世后,受到普遍的好评,但同时也引起了活跃的、持久的争论。可以说,这种争论正是导源于小说思想、艺术方面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小说在结构形式、思想主旨两方面都曾引起同时代人的误解。许多评论家认为:《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是分裂的,托尔斯泰写的是“两部、而不是一部长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则受到民主派的抨击,涅  相似文献   

13.
何缘 《今日南国》2014,(9):23-23
1945年3月,54.527美军攻打坚守冲绳岛的日军,这是二战中最后一次大型战役,持续了3个月,共有20多万人丧生,包括约1.2万名美军官兵、9.4万日军和9.4万名冲绳平民。在此次战役中遇难的日本平民,多数人是被日军屠杀或强迫自杀,而不是死于美军的炮火之下。  相似文献   

14.
鲍赛昂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她们都生活在社会新旧意识交替的时代。她们都不满于贵族社会的虚伪和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勇敢地冲破旧制度的樊笼释放真我个性,大胆地追求爱情和幸福,但她们生活的典型环境决定了她们必然毁灭的悲剧命运。她们的悲剧也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忠实于现实,把生活的真实面貌及其发展趋势如实地加以艺术再现,是现实主义艺术最重要的原则。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优秀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描述,表现了作者的现实主义艺术观。渥伦斯奇同安娜旅居意大利时曾一度醉心于绘画,他为安娜精心地绘制了一幅身穿意大利服饰的肖像,“这幅肖像,他和所有看  相似文献   

16.
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都是追求个性解放 ,争取自主爱情 ,敢于反抗压迫 ,敢于离经叛道的上层妇女形象。她们的艺术形象及性格特征与她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密不可分 ,她们的悲剧结局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 ,也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旧家庭的腐朽性及崩溃瓦解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对经典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研究中,以往论者大多只关注和探讨安娜的形象及意义,对列文却少有提及和分析,其实列文在作品中是与安娜同等重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要人物。对比安娜和列文的爱情观差异,及由此派生出的两人不同的爱情理解及角色定位,深入分析安娜和列文所隐喻的爱情哲理,解读《安娜·卡列尼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以心理描写大师著称。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以成功的心理描写,刻画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和特殊心理,准确、细腻、生动,有着独特的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19.
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的最突出特征即是“心灵辩证法”。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男女主人公卡列宁和安娜的心理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心灵辩证法”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写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这是俄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列宁说:“在这个时期,俄国的整个经济生活(特别是农村经济生活)和整个政治生活中充满着农奴制度的痕迹和它的直接残余。同时,这个时期正好是资本主义从下面蓬勃生长和从上面培植的时期。”俄国历史的这种急剧变化,不能不引起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