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差异心理学发展历史及对我们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差异心理学家A·安纳斯泰司(Anas-tasi)对“什么是差异心理学”写道:“差异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差异的性质和根源。这些差异不仅存在于人类,在动物界也存在着。对从单细胞生物体开始,直到类人猿为止的动物行为的研究表明,在学习特征、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的其它方面都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些种内差异大到如此程度,以致有时候超过了种间的差异。”差异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科学研究是近代的事。1911年,斯腾发表了第一本《差异心理学》专著。但差异心理学的思想却早已存在了。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根…  相似文献   

2.
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企业家必备的素质之一。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过:“一位经营者,不需要是万能的,但却要是位品格高尚的人,因为后者往往更能吸引人才。”①美国企业管理家劳伦斯·M·米勒也认为:“领导者必须行得正,有操守,才能获得属下的信赖,并愿意为其效力。”②企业家应该具备哪些道德品质?又怎样养成这些品德呢?孔子的人格思想能给我们不少启迪。一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学”。“仁学”,就是“人学”。孔子深入研究人的问题,提出了他的人格思想。他的人格思想主要包括理想人格(即君子人格)要素和理想人格的修养方法…  相似文献   

3.
余东海 《社区》2014,(29):56-56
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第三章) 花言巧语甜颜蜜色的人,很少仁德。在《论语》中,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就有三次,《公冶长篇》加上了“足恭”,《卫灵公篇》说“巧言乱德”,足见孔子对巧言令色的反感鄙视。《诗经》说:“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尚书皋陶谟》说:“巧言令色孔壬”,孔壬是很奸佞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勿亦步亦趋     
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赤趋,夫子驰券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日若乎后矣!”(《庄子·田子方》)这是颜回称赞孔子的话.意思是老师行走,我也行走,老师跑步,我亦跑步,可是老师跑得飞快,我眼看着落在后边,总也追不上.是什么缘故呢,孔子讲了许多道理,意为孔道不值得学习,应该学岛“无道”,对“亦步亦趋”予以否定。[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刘惠军学校心理学是目前美国具有开业资格的四大职业心理学之一,(其余三个是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它的主要目标是为儿童和青年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心理学服务,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教育发展。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  相似文献   

6.
人文学院彭忠德副教授《也说“民可使由之章”》一文(载《光明日报》2000年5月16日理论版)根据《郭店楚墓竹简·遵德义》之“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对上句作出全新的解释。《遵德义》全文强调要用“礼、乐”等德去引导民众,因此,竹简此句标点作:“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于是《泰伯》章“使由”句标点宜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意则为:“孔子说:对于民众,应该用(礼乐之德)引导他们,不应该用(德)强制他们。”不久,彭忠德又发表《完整理解〈遵…  相似文献   

7.
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者,修身求道也,为人者,仕进取初也.孔子“人已”之论,遂为后世儒家为学动机论之中心命题,争论颇多,影响深远.儒学“人已之辨”的文化意义有三:(1)养成中华土人”学以求道”的学风传统,谈泊宁静,乐学修已.(2)宋儒重“为己”而轻”为人”,偏于内圣,失于外王,忽略学问的社会功利意义,且有陋识人心之嫌.(2)今人论学习动机,复有“为个人”、”为社会”之辨,其实质仍是求道与谋利之矛盾;提倡先儒“学为君子”的传统,可补个人学为私己功利之阙.  相似文献   

8.
由心理学理论到理论心理学的转变,既是心理科学的发展历程,也是学科不断完善的标志。理论心理学的兴起不仅表明了心理学理论更迭时代的结束,更预示着学科统一的到来。要想科学地建构理论心理学体系,务必做到:(1)实体理论与元理论的有机结合;(2)培养高素质的理论心理学家;(3)整合“后现代”思潮。我们所倡导的理论心理学是元理论指导下的心理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为仁由己·民无信不立商聚德“为仁由己”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以下5;《论语;只注篇名。)有的论者把这句话作为孔子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论据,这种评价恐怕未必恰当。“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是说,实行仁(或做到仁)主要在于自己,...  相似文献   

10.
评《中庸辩证法》对“中庸”的诠释及其现实意义金舒年从现存的古籍来看,“中庸”是孔子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后来,《礼记》中收有《中庸》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孔权(子思)所作,“以昭明圣祖之德”...  相似文献   

11.
春秋后期异于孔子的思想已经存在,孔子对异端,无论是在政治上、文艺上,还是在学术上、技艺上,都是坚决反对的。孔子的弟子、传人对异端思想更是力加排诋、甚于孔子的。荀传韩(非)李(斯),其对异端思想学说的攻击,直接导致两千年的文化专制主义。由儒转化的程朱理学攻击佛学,也是不遗余力。因而,无论是孔子,还是其儒家学派,对异端思想都是不宽容的。  相似文献   

12.
子张之儒对原始儒学的继承与偏离丁原明子张之儒,韩非列为儒家八派之首。然而,孔子批评“师也过”(《论语·先进》),孟子说他只得“圣人之一休:”(《孟子·公孙丑上》),而荀子则斥他为“贱懦”(《荀子·非十二子》)。这是为什么呢?在我看来,其主要原因就是子...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思无邪”与其中和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的总评价。历来对“思无邪”的解释受包咸、程朱、郑浩的影响比较大,或说是“思想纯正无邪恶”,或说是“不虚假”。这些都不准确。孔子的“思无邪”是就诗与乐两方面而言的。上古,诗乐一体,《诗》三百皆是合乐之诗。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乃无意,“无邪”即直,“思无邪”是说诗与乐中正和平合于节度。这是孔子从其中和美学思想出发对诗乐(文艺)的评价,也是其中庸哲学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心理学思想非常丰富,本文只是对“仁、知、勇”的分析,探索孔子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在奴隶社会里,“仁、知、勇”就作为奴隶主贵族上层人物的一种完善品格。当时,人格的核心是“忠君”,是臣对君的政治态度体系。到孔子时,其内容更充实,并把它推广到更为广泛的阶级、阶层中去,作为这些阶级、阶层的人格模式。这就使得后人得以通过剖析“仁、知、勇”的含义,探索孔子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孔子的人格结构——“仁”、“知”、“勇”“仁”孔子“仁”的含义既广泛又深奥。所以儒家学者称之为“众德之总”。(《六经  相似文献   

15.
一部《论语》,直接或间接地说到“安贫”的地方有三十多处,表面看来孔子是很重视和提倡“安贫”的。于是有人就说,穷光荣的思想,来自孔子及其门徒所倡导的重贵(做官)轻富的思想;这种思想束缚了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个人求富欲望的舒展。此类话语甚多不—一而录。这样简单地就把中国几千年的贫穷归罪到了孔子身上,似乎太沉重啦,也不合清理。这种评论(结论)恰当吗?笔者认为并不恰当,或者说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提出这种看法的人,恐怕是把孔子’安贫”思想的真正涵义给领会错了。孔子的确多次反复地提出…  相似文献   

16.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一命题,反映了孔子对于人与自然在生态关系上的一致性的追求。在如何认识和处理人际道德和生态道德的关系这一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孔子虽然把人际道德置于生态道德之上,但人际道德并非道德的唯一轴心,他主张在二者之间建立合理的关系(中庸)。孔子还分别从政治(礼)、心理(仁)和生态学知识(艺)三个方面论述了生态道德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鲁迅的孔子观罗炯光一个孔子两幅像孔子(前551一前479)只有一个,但不同人心目中的孔子并不相同,有董钟舒的孔子;也有王充的孔子;有嵇康的孔子,也有王阳明的孔子。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两位巨人,鲁迅、郭沫若都曾不止一次地勾画过孔子的形象。孔...  相似文献   

18.
鲍鹏山 《社区》2013,(23):21-21
《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日:“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子贡想省去鲁国告朔(每月初一祭祖庙)用的那只活羊。孔子说:“赐呀!你舍不得那只羊,我舍不得那个礼。”其实,在礼坏乐崩的时代,鲁国国君已不亲自去祖庙举行“告朔”之礼了。子贡想,既然一切都只剩下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空洞的形式,那还不如再简单些,何必每月还费一只羊,又麻烦,又浪费。但孔子是那么深深地眷恋着古代的礼呀!即便是一个形式,也是古札的遗留,他也不忍心丢弃。再说,假如礼仪形式照这样简化下去,到最后,那古礼不也就真的烟消云散了?  相似文献   

19.
艾里香 《社区》2009,(17):56-56
爱默生是个了不起的家伙.被林肯誉为“美国的孔子”,其书被奥巴马称做最爱读的书。为什么美国两位总统对他有这么高的评价呢?他的出奇与传神之处都在哪里?读爱默生的代表作《自立》(法律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20.
论语言的“不足述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在简便、快捷传递信息的同时,也有其尴尬之时:语言并不一定能准确无误、详尽无遗地把人们所思所想都表达出来,即语言“不足述意”。对此,人们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和古希腊时代,就已经意识到。孔子就曾说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易·系辞上》)。西方哲学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