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亚货币合作问题的研究一直引人注目,对文献的回顾得出的基本结论认为,东亚货币合作目前仍缺乏现实可行性。通过利用系统论和耗散结构理论构造东亚货币合作的动力学模型,用这一模型分析区域一体化度和区域趋同度两个重要变量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影响,并结合东亚实际情况可以发现阻碍东亚货币合作的张力因素。  相似文献   

2.
蒙代尔2000年预言,在未来10年内将出现3大货币区:欧元区、美元区和亚洲货币区, 即“稳定性三岛”。欧洲和美洲的区域货币一体化成果使区域货币一体化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向。在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大潮中,东亚货币合作也不可避免。中国作为东亚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不仅应该积极参与东亚货币合作,而且应该成为推动者和领导者。但是,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存在诸多困难,其中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高是主要困难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是实现东亚货币合作的主要路径之一。因此,东亚货币合作进程中,必须加快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复杂的东亚地缘政治经济环境中,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取得了初步成就,但现阶段面临汇率协调和联动机制缺乏、合作意识分歧、东亚"美元本位"固化和外部遏制等因素制约,使东亚货币金融深入合作面临困境,严重阻碍了东亚贸易和投资的长远合作。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化,中国融入全球贸易、金融、投资活动更为广泛和深入,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对东亚货币金融领域的深入合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显著。人民币在东亚的区域化和东亚货币金融合作互为作用、相互促进。当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措施主要围绕自贸区建设,利率、汇率自由化,以及人民币在东亚的区域化等中心议题展开。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亚洲化是指人民币通过参与东亚区域货币金融领域的制度性合作,争取成为区域内关键货币(keycurrency)的过程,它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环节。值得注意的是东亚地区开展货币合作,不能超越阶段,可以设想将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自发流通当作是"人民币区域化"的低层次的合作,之后纳入东亚区域货币体系的构建中,作为人民币走向亚洲化、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5.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亚货币合作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东亚货币合作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东亚货币合作的进展缓慢,人们对东亚货币合作前景普遍感到悲观,这是因为东亚货币合作面临众多制约因素。一方面,东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等差异明显,另一方面,东亚各国面临不对称相互依存、核心领导国家的缺乏和国际合作机制缺失等各种消极因素,这众多因素共同阻滞了东亚货币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美国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金融危机既暴露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缺陷,又带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大契机.全球经济能否快速摆脱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平、合理和高效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国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如下发展趋势:全球重建国际货币秩序的呼声高涨,但美元独大的状况仍将持续较长时间;国际货币金融合作将加强,区域性货币一体化将是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一个显著趋势;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7.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东亚各国或地区将东亚货币合作提上了日程,而东亚汇率协作机制的建立则是东亚货币合作的核心。本文重点对东亚汇率协作机制的选择空间及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东亚汇率协作机制的现实可行方案——东亚各经济体(除日本外)平衡退出传统的钉住美元制,实行共同钉住货币篮(由美元、欧元和日元组成)制度;随着区内成员国经济不断发展,逐渐将区内成员国货币纳入货币篮。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的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中国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进入21世纪以来,东亚地区的货币合作取得了一些初步进展,但更深层次的区域货币合作却面临着一系列阻碍或困境。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其他东亚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中国有条件成为东亚地区主要的市场提供者,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将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与区域货币政策的"驻锚"。中国的积极参与,不仅有助于解决东亚区域货币合作面临的困境,而且也将使人民币通过制度性的区域货币、汇率合作逐步实现"亚洲化",摆脱目前面临的汇率困境,成为区域性主导货币。  相似文献   

9.
何慧刚 《社会科学》2004,(11):33-39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波及全球暴露了东亚各经济体在货币(包括汇率)领域各自为政、缺乏区域协调所带来的弊端。东亚各经济体普遍希望加强区域内的货币合作和建立东亚汇率协调机制。钉住货币篮制度是东亚汇率协调机制的现实可行方案。东亚汇率协调机制的实现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中国参与东亚汇率协调机制的成本——收益分析表明中国应积极参与东亚汇率协调机制,为建立亚洲单一货币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汇率、货币供应量对外汇储备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选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货币供应量和外汇储备三个变量,分析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和货币供应量对外汇储备规模影响的方向与程度,在对人民币汇率、货币供应量和外汇储备三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由这三个内生变量所构成的VAR模型、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人民币汇率、货币供应量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冲击效应.结果表明: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货币供应量对外汇储备规模依然存在显著影响,无论长期还是短期均存在均衡关系;而人民币汇率、货币供应量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强度上比汇率制度改革以前文献的结果相比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11.
东亚区域货币体系的构建:必要性、可行性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分析现存国际货币制度与东亚地区货币合作体制缺陷的基础上 ,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指出在东亚地区构建区域货币体系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行的 ,并对其具体实施步骤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强调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传染性”特征、欧元的启动和拉美国家有关“官方美元化”的探讨表明 ,在目前金融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情况下 ,东亚各国、各地区只有采取区域层次的货币金融合作 ,才能确保稳定的外部金融环境和经济发展条件 ,其具体形式应当是循序渐进地构建东亚区域货币体系。在现阶段 ,东亚地区虽然不能够建立完善的单一货币区 ,但开展货币合作的初级工作 (如协调汇率政策 )以推进区域货币体系建设的基本条件是具备的 ,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路径设计与选择  相似文献   

12.
日本经济走势对其也东亚的经贸关系发挥着决定性作用。1997-1998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就是日本经济萧条扩散的直接后果,而目前日本与东亚经贸关系中存在的贸易失衡与摩擦加剧,日本直接投资和资金援助大幅萎缩,货币合作举步不前等问题,也与日本经济萧条恶化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
牙买加体系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不平等性,区域货币合作是东亚国家化解不稳定性、减少不平等性的必由之路。通过影响东亚国家在区域货币合作博弈中的支付结构,牙买加体系的内生特征给东亚货币合作注入了持久的、外生的结构性激励,东亚货币合作由此得到维护和推进。东亚货币合作在受到牙买加体系力量塑造的同时,也对牙买加体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区域货币合作和货币一体化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向。中国是东亚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其整体经济规模和巨大的国内市场在亚洲以至世界经济中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东亚货币合作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中国也需要东亚货币合作。在东亚货币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的进程中,中国不仅应该积极参与东亚货币合作这一进程,而且应该成为推动者和领导者。  相似文献   

15.
张磊 《理论界》2011,(7):28-30
本文以东亚货币合作的三种可能模式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合作的路径安排,阐释了中国在东亚货币合作进程中的战略选择。本文认为,东亚货币合作是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中国应积极参与合作,力争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真正一体化的框架,东亚各国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付出了艰辛和努力,取得相当的成果,尽管有些构想胎死腹中,但仍有不少参考价值。东亚货币金融合作面临区域内各国政治关系和区域外美国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意识差异的存在对合作也造成诸多不利。展望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前景,建立区域性融资机制和危机救助的协调管理机构,营建和完善亚洲债券市场,以及构建区域汇率稳定机制是东亚货币合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问题成为国际社会的讨论热点.东亚地区作为美元体制的重要支撑力量,自然成为推动其未来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但是,一方面,美国的金融霸权在短期内不仅没有衰落,反而呈现走强的态势,表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仍具有相当长时期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处于美元霸权影响下的东亚地区在储备货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和贸易结构调整方面面临着许多困境,使其短期内难以放弃对美元体制的依附和支持.因此,现阶段东亚地区尚不具备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能力.未来突破困境的可行路径是,通过加强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渐进地改革国际货币体系,进而削弱美元霸权.在此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货币国际化测度、决定因素与人民币国际化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测度货币国际化的五个单一指标和一个综合指标的指标体系,实证分析美元、欧元、德国马克、日元和英镑五种货币的国际化演进历程.货币国际化的五大决定要素是社会惯例、经济规模、金融发达程度、货币和财政稳定性、网络外部性.货币国际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各种因素的作用强度不同.需要实施进一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范围、强化货币和财政纪律、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加强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等措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9.
日元和德马克的国际化有着共同的国际背景,不同的道路选择和相异的结果。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契机。人民币国际化应借鉴德马克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吸收日元国际化的失败教训,进一步夯实经济基础,处理好与美元、欧元的关系,采用正确的宏观政策,加强区域货币合作,主动渐进调整人民币汇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人民币不同期限(1月期、3月期、6月期和12月期)抛补利率平价基差为样本,利用t检验和普通最小二乘(OLS)回归方法探究“8·11”汇改前后人民币抛补利率平价偏离程度的特征。同时,本文选取43个经济体作为控制组,基于回归控制法构建反事实框架,考察“8·11”汇改对人民币抛补利率平价偏离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各个期限的人民币抛补利率平价在“8·11”汇改前后均存在持续偏离,抛补利率平价基差始终存在;(2)“8·11”汇改显著降低了人民币抛补利率平价偏离程度,且此结果在改变变量选择准则、估计变量以及政策实施时点后均具有稳健性。本文对货币抛补利率平价偏离程度的研究进行了拓展,不仅有助于理解“8·11”汇改对中国外汇市场的影响,也为评估该政策的效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