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卡尔·马克思离开我们已逾一百周年了,他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验证日益显示出充沛的生命力。 马克思是天才的卓越的辩证唯物主义者,他的思想曾经历过一个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林增平同志,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文史研究所教授,博士导师。他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迄今已40年了,在这一领域中建树颇多。1958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国近代史》,这是建国以后第一部较完整的中国近代史著作,至今仍被一些高校和社科院、所列为招收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的必读参考书。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他的小册子《辛亥革命》(知识丛书)。1980—198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与章开源合作主编的三卷本《辛亥革命史》,这部巨著深受国内外学者的好评,日本学者石田米子曾赞誉道:“……这部书都可视为三十年来辛亥革命史研究的集大成者。”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与章开  相似文献   

3.
英国文学巨匠、戏剧大师肖伯纳(1856~1950)直到年逾九十,还“鹤发童颜,精神抖擞”,仍伏案立著,新作源源问世。94岁离世前,才坦诚公开了他的高寿之谜。 肖伯纳认为散步是生命的钟摆。无论寒暑风雨,每天清晨,都要坚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步行3公里,他定了个名,称此为“第一功课”。写作其间,为了不让坐姿保持  相似文献   

4.
王学典 《学术界》2002,(1):236-253
黎澍先生逝世已经十年了。他并没有被人们遗忘。怀念、研究他的文章不断刊布于世 ,《黎澍十年祭》在他十年忌辰之际出版 ,此前还有《黎澍之路》在香港印出 ,说明他仍活在人们心中。黎澍生前以勇于提携奖掖青年、大胆扶植“新生力量”著称于世 ,笔者曾有幸蒙受过他的点化和指导 ,还与他有过文字上的往还。因此 ,当我 1997年夏初接到《黎澍学记》(《十年祭》一书最初预定名为《学记》)组稿人的约稿信后 ,确曾动心想写点回忆。但后来转念一想 ,自己乃史学园地里的小草一棵 ,何足以配得上悼念先生这棵参天大树 ?为避攀附之嫌 ,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相似文献   

5.
朱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它是一种崭新的工具,有充分发展的可能;它是一方未垦的膏壤,有丰美收成的希望。 ——朱湘 一 1933年12月5日深夜。 在一艘从上海赴南京的吉和轮上。 他,手捧着德文版的海涅诗选,一边喝酒,一边吟诵着。 酒喝完了,诗吟罢了,他纵身跳到江中……结束了短短的一生。 他,就是——诗人朱湘。 朱湘,安徽太湖人,因卜居湖南,追慕屈子,取字子沅。 他曾涉足于清华园中;也曾经留学于美国的劳伦斯和芝加哥大学。 但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他都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都没有做成一个懂得世故的人。  相似文献   

6.
陈建国 《家庭科技》2011,(11):28-28
一提到孙思邈,大家就会立刻想到“药王”,想到《千金方》。事实上,孙思邈不但是一代卓著的医药学家,还是养生方面的实践家。相传他活到141岁才仙游,百余岁时仍然耳不聋,眼不花,  相似文献   

7.
双江白酥鱼     
四川潼南双江镇的白酥鱼是双江镇饮食文化的遗存之一。 建国初期,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曾派人回家乡双江镇,请老厨师陈锡武进京为川籍首长们主厨。但陈锡武已年逾八十,不愿远离故土,便推荐其弟子邓林替他前往。这里提到的陈锡武便是白酥鱼的创制人。因此,白酥鱼也就随着他的高徒邓林进了中南海。白酥鱼进了中南海后,很快得到了众领导的喜爱和称赞。  相似文献   

8.
曾子领纂《论语》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庆超 《东岳论丛》2003,24(1):87-88,129
《论语》主要出自曾氏之门 ,或者说曾子及其弟子是编纂、传播《论语》的核心。它有孔门弟子相与辑而论纂、特别是曾子传授的基础 ,它起于曾子 ,终于子思。它经历了从孔子殁后 (公元前 479年 )至曾子去世不久 (公元前 43 6年之后 )约半个多世纪的酝酿传承、汰选洗练的过程 ,最终由子思补缀结集完成。《孝经》、《大学》以及大小戴《礼记》中的有关曾子篇什 ,成书轨迹与此相类。统称曾子为领衔主编 (领纂 ) ,符合先秦诸子的著述习惯。  相似文献   

9.
子敔述亡考曾刻本作先子船山大人。曾刻本作府君讳夫之。字而农。别曾刻本无别字号姜斋。中岁称一瓠道人。更名壶。晚岁仍用旧名。居于湘西蒸左之右船山。自为之记。蒸湘人士莫传其学。间有就而问字者。称为船山先生。所评選。有汉魏六朝诗一帙。四唐诗一帙。古文一帙。绪论一帙。皆(?)时尚辨伪体。名曰夕堂永日。人士之赠答者。又称夕堂先生焉。王  相似文献   

10.
四川绵竹民间医师罗明山,年逾百岁貌若七八十岁人,享年116岁。笔者曾于老人生前请教长寿秘功,罗明山老人讲,他平生习练的道家秘功,一般人难以练习,便教我一套简易的吐纳健身法。方法如下: 1.清晨于空气清新处(树林、河岸、花园等空旷地),面向东方自然站立,双眼微闭,左右手分别自额心  相似文献   

11.
孙思邈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伟人,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伟人。至今,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去陕西“药王山”瞻仰这位千古不朽的药王”、“孙真人”。他的《千金方》、《养生铭》等著作,早已传遍全球。他是著名的道家、医药学家;他帮助魏征修齐、梁、陈、周、隋五朝历史,他与唐初著名文学家卢照邻有过往来,他的医药著作中有丰富的哲理:毫不夸张地说,今后,文、史、哲、医药、科技、宗教各界,都会十分关注这位伟人。  相似文献   

12.
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曾到过耀县,但以前的介绍资料多未提及。耀县药王山的药王大殿院内的一通石碑提到了这一史事。该碑刻于清代,碑首横刻“雷园旧迹”,下题为“雷园记”。碑文中提到“苏氏父子久未知名,洵携轼、辙来谒。公大奇之,语于张方平,又荐之韩、富、欧阳。诸公言于朝,眉山由是著声,得举科制。碑文中的“公”,指宋尚书方园外郎“太简”雷公,即  相似文献   

13.
梁宗华 《东岳论丛》2012,33(12):64-69
董治安先生学融儒道,其学以文史、文献著称于世,学界多瞩目于他这方面的学术成就,而他立足于文献根基之上的先秦两汉思想方面的研究有其卓著的学术贡献.他对先秦诸子思想皆有精深研究,具体到儒家学派,所论则包括了对孔孟荀儒学思想的研究,对孔门弟子尤其是从曾子到子思一系思想的研究,对先秦时期儒家经典传习及日见尊崇状况的厘清等诸多方面,涵盖了诸多学界焦点前沿问题,其宏阔深邃的学术视野,具有引领学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您可知道,天津市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第一位博士生导师是谁?王兰垣先生是也。他现在任天津社联副主席,天津师范大学马列所所长、教授。 王兰垣是位年逾七旬的精瘦的老先生,但不乏学术造诣的精深,探究问题的精微,研究学问的精细。我们十分敬佩王先生著书写文结构安排得精到,语言的精当,文章写得精粹;更是欣赏王先生那身虽老而仍拼搏进取的精气神。 王先生是著作颇丰的学者,有多篇论文分获国家级奖和天津市一、二、三等奖,最近又拜读了由他与温克勤先生共同主编的《做人民的好公仆》一书。他是曾宪梓奖的获得者,并首批获得国务院特殊贡献者津贴。他带出了不少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天津市和师大多次授予他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模范共产党员等称号。这位“精瘦老头儿”为什么能“精”、会“精”并“精”出斐然的成绩来?我们抱着许多疑惑或不解,拜访了这位可  相似文献   

15.
论古代中国海洋文化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古代中国海洋文化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徐晓望当黑格尔提出海洋文化概念的时候,在他看来,海洋文化是使西欧区别于东方诸国的文化特征。这一结论是建立在他对人类发展史———尤其是东方历史知识贫乏的基础上的。遗憾的是,这一观念曾在中国流行一时,至今仍有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孔子(公元前551年—479年)是中国古代首创私人讲学的一位有影响的教育家,大约从三十岁左右起就开始他的教育活动。在他的一生中,除了短期直接参加政治活动以外,其余时间——大约有四十年都没有离开讲堂。据史书说他的学生有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艺的高材生有七十二人,这就是所谓“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贤人”。当时在鲁国与孔子同时办私学并且能同孔子竞争的还有少正卯和王骀等人,他们的声望也很大。少正卯讲学也很有吸引力,使孔子的门庭曾出现“三盈三虚”的状况;王骀的学生人数也与孔子的差不多。然而他俩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远远不及孔子。  相似文献   

17.
《理学宗传》二十六卷,清初大儒、河北容城人孙奇逢撰。此书完成于康熙五年,前后曾三易其稿,逾时三十年之久。《理学宗传》在编纂体例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里仁》篇有这样一段记述: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相似文献   

19.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文翰显时”,曾写过如“云霞出海曙,杨柳渡江春”(《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这样色彩清丽的“近体”警句。他的父亲杜闲曾是兖州司马,也是一位严谨耿直的“守官”。因此他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受到了儒家“匡时济世”的思想熏陶。这是杜甫所以能够成长为伟大诗人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20.
时光“若白驹之过隙”,乐然先生离开我们已逾三分之一个世纪了。往事如烟,许多人物渐形模糊,但乐然先生却音容宛在:豁达乐观,光风霁月。他与我师生之谊,桑梓之情,虽时隔多年,仍萦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