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文章通过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城乡老年人的照料需要,探讨了城乡老年照料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结论是:当前单一的家庭照料方式难以维持,且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照料需要;农村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有不断严重的趋势.建议在发挥多种照料方式作用的同时,坚持城乡有别的差异性原则,发展以需要为导向的社会照料服务.  相似文献   

2.
社会政策研究经历了由"补缺型特征"向"发展型趋势"的范式转向,家庭由此从"边缘"走向了社会政策的"中心",并与内外部环境产生积极互动。以家庭为切入点和着力点的社会政策为社会化的照料活动提供了重要启示,由此形成了满足社会照料需求、提升照料供给主体能力的照料社会政策。由于制度的长期缺位以及家庭功能的弱化,我国出现了老龄化与老年照料需求增加、儿童照料赤字与生育率降低、女性工作—家庭难以平衡、家庭形态变迁与照料功能式微等对照料社会政策的现实需求表征。家庭本位的照料社会政策的建构遵循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社会政策范式转型、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以及家庭发展能力提升的理论逻辑。客观审视当前中国家庭的变迁以及社会政策的演变特征,迫切需要将家庭作为照料社会政策的客体,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多主体、全方位、多渠道的行动路径,以培育家庭形成内生化的风险抵御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家庭生育意愿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照料危机.也就是说,推卸人的再生产成本的照料劳动性别分工模式使照料负担不成比例地落在母亲的身上,加之公共照料的退出和照料私有化加剧社会分化,一般家庭尤其是母亲不得不通过延迟或减少生育的决策来抵制过于沉重的照料负担.照料成本应由生育的全体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包括政府、雇主、家庭里面的父母亲双方.  相似文献   

4.
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危机更为突出的现实环境下,探讨家庭老人照料对农户收入及差距的影响与机制,对于新时代实施积极推进人口老龄化战略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研究发现:(1)整体而言,家庭老人照料仍是一种家庭负担,会增加农户照料资源投入,从而限制农户增收,且这种抑制作用对于低收入农户而言更加明显。但在照料广度的基础上考察照料强度,却发现在高低收入农户群体中,家庭老人照料活动已经呈现出相反的经济效应。对低收入农户而言,照料强度依然是一种负担。对高收入农户而言,照料强度具有福利效应,表明农户内部间的收入差距仍存扩增风险。(2)养老保障与子代支持的不同引致老人照料成本的不一致性,导致农户生计方式出现“分化”,改变了原有分配格局,从而为解释家庭老人照料在低收入农户与高收入农户出现经济差异提供了有效路径。(3)社会照料服务可以起到缓解家庭老人照料的负担作用,但是对于低收入农户而言,这种照料服务具有门槛性,导致农户内部的收入差距具有继续增长的危机。因此,需要强化家庭养老支持、提供“梯度化”照料模式,健全“普惠性”老年照料政策体系,提升低收入农户家庭收入,进而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5.
王莉莉 《兰州学刊》2012,(6):138-145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将"老年家庭建设"作为"十二五"期间老龄事业的主要任务之一,并强调了要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本文认为家庭照料支持政策是家庭养老支持政策的重要内容,并从宏观背景、理论实证基础、国外经验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完善我国家庭照料支持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长期照料社会保险是国家帮助公民解决因年老、病残、伤害时遭遇生活障碍的社会保障措施,是当代社会保险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我国在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家庭照料能力下降的形势下,长期照料社会保险的需求逐渐增加.长期照料社会保险不仅有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缓解家庭和个人养老负担,而且对于缓解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资金不足以及拉动老年照料服务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基于国情,建立长期照料社会保险制度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渐进式推进、思想舆论准备、制度准备以及加强机构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3名脑卒中患者的家庭照料者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照料满意感在社会支持和正性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城市家庭照料者的正性情绪多于农村家庭照料者;问题取向的情绪支持和社交友谊有利于家庭照料者正性情绪的产生;除了直接影响外,社会支持还以照料满意感为中介对正性情绪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福利多元主义强调多元福利提供主体在满足福利需要中的积极作用。过往相关国家、家庭、市场和志愿部门提供老年人照料的文献显示,已有的理论研究范式并不完全适用于研究和引导多元福利主体协同参与构建养老服务体系。面对中国社会快速老龄化,基于多元福利主体共同提供老人福利,立足中国家庭照料文化传统,循着多元主体参与老年人照料的政策偏好,建立家庭为核心的"一核三维"多元共治老人照料体系,应是中国老人照顾福利体系构建的核心策略。  相似文献   

9.
王菲 《兰州学刊》2011,(11):70-74
近年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老年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和寿命的不断延长将导致老年人照料负担的加重。如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照料需求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内地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处于刚刚建立阶段,与体系较为完善的香港相比,起步晚、发展也较为缓慢。文章系统梳理了香港长期照料服务模式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目前香港长期照料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以此为借鉴,提出发展我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原则和愿景。  相似文献   

10.
投资与赡养——关于城市居民代际交换的因果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城市居民代际间资源交换的模式并检验“父母投资有效地提高了子女为父母提供赡养的机率”的理论假设。根据对河北省保定市“老龄化及代际关系”抽样社会调查资料的分析,作者试图从父母为寻求老年安全所采取的策略出发,讨论父母对子女的投资与子女为父母提供养老帮助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对中国都市家庭养老机制提出相应的理论解释。研究资料表明,老年父母与其成年子女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资源交换。进一步的多元分析为父母投资与子女养老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老年人都会在家里养老。然而,少子化家庭,其养老功能在削弱,人力在减少,照料失能老人在人力、财力、精力上将是沉重的负担,甚至力不从心。解决担当失能老人照料的繁重任务与小型的核心家庭资源匮乏的突出矛盾迫在眉睫。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必须注重发挥家庭照料的基础作用、社区服务的依托作用、政策支持的保障作用。在着力巩固家庭照料地位的过程中,政策支持的方式有待完善改进。即资金投入应由"补机构"向"补人头"方面转变,医疗保障应由"管大病"向"管小病"方面转变,照护老人的职工所在单位应由"送奶假"向"照料假"方面转变,养老院建设应由"围墙式"向"虚拟式"方面转变,以求得投资效果见效快、最大化,将优先的资金、资源分配给最需要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12.
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料问题的应对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上升,失能老人规模不断扩大。失能老人长期照料面临支持网络体系不健全、长期照料保险体系欠缺以及照顾规范化、人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严重缺位的状况。建立、健全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法律保险保障体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与管理体系;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的介入可以为长期照料服务发展提供专业化保证,这是解决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料问题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社会基本文明的体现,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服务问题需要国家从制度层面予以安排。基于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慰藉和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意愿,构建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应对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照料内容、照料方式、照料管理、照料技术、照料文化等制度要素进行整合,并寻求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递送的有效实现路径:应树立政府在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领域的主导责任,通过多种措施搭建和巩固长期照料服务平台;保证社会各方在规范、自由、竞争的环境下良性发展,切实为老年人提供多样的长期照料服务;大力培育老龄服务市场,促进老龄服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照料资源的规模化整合和老龄服务的产业化,达到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常态化供给。  相似文献   

14.
方媛 《家庭科技》2021,(7):44-46
联合国预测,2050年中国80岁以上高龄人口将增至1亿,人口老龄化进入"高原"状态,将会带来庞大的照料需求.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老年人的首要照料者为家庭成员,但长期照料活动使得家庭照料者承受着身心和经济上的较大压力.  相似文献   

15.
抚养是指父母从物质上、精神上对子女进行养育和照料,以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如负担子女的生活费、教育费,在生活上照管子女等。特殊情况下,也指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孙子女、外孙子女、成年兄姊对未成年弟妹生活上所给予的关心、帮助和照料。后两种情况下的抚养,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即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负担能力,且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父母已死亡;兄姊有负担能力,父母已经死亡或无力抚养,弟妹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年的数据,分析了老年父母的居住模式,他们在物质、日常照料和心理等方面获得儿女支持赡养的现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虽然空巢家庭(一人户或者夫妻二人户)已逐渐成为老人家庭结构的主流,但绝大多数老人居住在距子女较近的地方,并与子女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除了家务照料外,子女居住距离与对父母的支持频次之间没有很显著的关系;父母的居住模式和对父母的支持频次间也不存在很明显的关联关系,即对于不和父母同住的儿女来说,他们对父母的支持频次并不会因为父母和其他儿女共住而减少,也不会因为父亲或者母亲独住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OLS模型,从实证层面分析了“逆向反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和隔代照料孙子女的“逆向反哺”行为,均显著促进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通过改变自变量数据类型,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内生性与自选择偏误后,研究结论依旧成立。分位数回归表明,“逆向反哺”的两个维度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呈“线性下降型”发展趋势。异质性检验显示,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对老年男性、居住在城镇、独居以及60~79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效果更明显,而为孙子女提供隔代照料对老年女性、居住在城镇、与子女同住以及60~79岁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了更加积极的影响。另外,社会交往情况在“逆向反哺”和老年人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明显的中介效应。基于此,本文提出应倡导“老有所为”的积极老龄化政策,适当鼓励老年人的“逆向反哺”行为、在社区内成立多功能托护中心充分发挥“老有所养”与“幼有所育”的综合作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服务业发展迅速。家庭和机构作为养老的两大主力军,未能有效满足养老服务需求,当前,日间照料服务逐渐发展,成为养老服务首选。文章以成都市新都区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例,分析日间照料服务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社区日间照料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主要养老方式,并且问题的关键也依旧是如何实现作为农村家庭养老的核心和基础的经济供养。大量资料表明,作为供养者的子女具备基本的经济供养实力,但这只是子女提供经济供养的可能性,影响子女供养由可能性转为现实性的主要因素除了作为被供养的父母的自身经济实力和需求愿望外,子女的支持愿望是决定性的因素。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在面临着迁移、子女数减少等客观支持资源不足的同时,更深层的原因是社会、家庭结构及文化的改变所导致的子女支持愿望不足,使得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着客观"照料资源不足"和主观支持愿望不足的双重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核心家庭化、老龄化的进展以及介护保险制度的实施,当今日本家庭对老年人的介护方式正在由传统的长子同居介护为主转变为多种介护方式并存。与以往相比,家庭在介护老人上拥有更多的选择。在介护社会化的背景下,决定老人的介护方式的仍然是其家人。在抚养老人问题上有多种规范并存。家庭成员在介护问题上往往会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社会观念和规范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另外,虽然父母应由长子抚养这个传统观念已经渐渐弱化,但是家庭成员依然会期待长子的作用。成年子女从父母处得到的援助更能加深子女对父母感恩的心情,比所谓的孝行观念更有助于提高介护老年父母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