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党的十二大文件明确指出:有理想、讲道德、守纪律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今后五年内,要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采取一切有效的方法,努力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这是争取在短时间内使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一项战略措施。因此,深入开展有关理想问题的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二大提出,“在今后五年内,要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采取一切有效的方法,努力实现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在全国人民中首先是在青少年中普及”的要求,给我国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受到全党全社会的重视,谈理想,讲道德,守纪律的新风正在蓬勃发展,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代新人正在茁壮成长,广大青少年的精神面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为了把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取得更大的社会效果,把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道德理想教育,已成为当前青少年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一理想,是人生向往和奋斗的目标。理想的内容既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还应包括道德理想。道德理想是理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关  相似文献   

3.
王景 《学术探索》2023,(12):129-137
马克思主义持有鲜明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人为本”离不开社会条件的支持,即只有在社会之中个体才能获得发展。另一方面,道德实践从产生之时起便是在“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下而被哲学家们关注和讨论的。这与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以人为本”的价值主张是一致相通的。在道德实践领域,哲学家把对人的生命自由本性的肯定和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彰显看作是人类给自己规定的道德规律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道德实践的理论指导作用。对于以“道德实践”为对象的道德教育实践来看,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自然也成为了道德教育实践所应坚持的价值主张,而且,从今天道德教育实践的实际来看,“以人为本”理念也必然会成为改进道德教育实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论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去道德化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彩琴 《江海学刊》2006,(5):225-229
“去道德化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的一种道德教育思潮,它反对一切形式的道德灌输,主张道德教育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强调道德教育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理解、自我行为选择的自主过程。这种思潮是由独特的多元文化和宗教自由的社会背景、个人主义和相对主义价值取向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它既不完全适合欧美国家的教育现实,更不适用于我国。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对此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相似文献   

5.
张权 《兰州学刊》2007,3(7):202-203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等学校专业化教育的发展.然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仅仅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更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并能够引领社会道德发展的人才.高校道德教育要为学生在学校度过的生命历程提供一种真实的道德成长境遇,使学生通过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其个体社会化经验的价值关系的形成和拓展.  相似文献   

6.
论理想     
党的十二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和灵魂是共产主义思想,它的主要特点是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因此,在今后五年内,要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采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努力实现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在全国人民首先是全国青少年中的普及。  相似文献   

7.
我们讨论的题目是新形势下理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亦涉及到理想道德教育的其它问题。下面,把大家的讨论归结为五个方面来汇报。一、关于理道德教育的对象问题理想道德教育不是新问题,也不是无产阶级独有的问题。今天的理想道德教育,要  相似文献   

8.
一切道德教育都是指向社会的,因为个人的道德成长总是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学校德育应坚持心灵导向的德育目标,设置价值内化的德育内容,变革机械呆板的德育过程,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德育理论,架起学校与社会互动的心灵桥梁,培育具有共同道德理想和健全道德人格的青年学生。  相似文献   

9.
高等学校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定编定员。所谓定编定员,本质上是在特定的目标下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组织。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等学校定编定员工作更有其特殊性。近年来,许多高等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尝试,但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其一是人员超编。从纵向比较,我国高等学校平均每一教职工负担的学生数呈递减趋势。如下表所示:  相似文献   

10.
舒也 《浙江社会科学》2012,(1):93-102,158
对于美的理解,大致有认识论美学和价值论美学两种路径.价值论美学是对认识论美学的挑战.与将美认识论化的倾向不同,价值论美学主张美是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一种审美价值属性.价值论美学主张美是主客体关系的统一,认为审美价值是人类在长期的主客体审美活动当中确立起来的事物属性之一,作为主客体统一论美学,价值论美学是一种相对论美学,只有在确定的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审美实践当中,审美价值属性才表现为有条件的客观性.价值论美学主张,审美价值并非是与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等其它价值完全割裂的,而是一个开放性的复合价值构造,它主张审美价值是一个开放的、融合了多方面要素的综合性价值构造,需要从具体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出发综合各方面要素来探讨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要教育,不要灌输,这是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灌输与教育存在着巨大差别,分别表现在道德教育的意图、内容、方法上.封闭与开放、非理性与理性、强制与自由构成了灌输与教育的三对矛盾.在意图方面,主张灌输的道德教育是封闭、僵化的,而“无灌输的道德教育”则是开放、发展的.在内容方面,从历时性上看,非理性的灌输在道德教育中一直存在并持续产生影响;从共时性上看,理性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在方法方面,从语义学上看,灌输违背道德和教育的本质;从教育目标看,道德教育中的灌输抹杀人的尊严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一直存在着教育内容泛化、教育方式的强制与灌输、教育对象的"物化"等倾向,这是一种"非本真"的道德教育,它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并正在失去它的价值和意义."本真"的道德教育是关注个体生命的道德教育,是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它是基于人的自然生命之上的,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及个体人格的完善并最终使人走向自由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3.
1.价值悬设,在主张哲学是一种科学体系的学者眼里,是一种先验的逻辑设定,因为它首先假定了主体的理想状态,或抽象的本来状态,然后要求现实的不完满的主体去趋向这一非历史的主体本质;而在主张哲学是一个意义的、价值的世界的人文主义者眼里,它是人类为了自己超越自己而假定的一个新的高度,它经常是这种价值哲学的理论逻辑出发点。笔者虽不倾向于把哲学看成一个科学体系,但也不想在此争论哲学究竟是一个科学体系还是一个价值王国,或是一科学知识与价值意义相统一的结合体。这里只想对这种价值议定作些分析与思考。二·先讨论这类…  相似文献   

14.
一种诗歌主张,可能仅仅是主张者个人的艺术趣味和艺术追求,也可能是一部分人或一个时期人们的诗歌时尚和理想,或者干脆只是一种具有针对性的态度而已.当我们拿他们的创作与他们的主张试图寻找对应时,发现相悖与脱节几乎不可避免.考察初盛唐的诗歌革新,这种相悖与脱节现象同样存在.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存在相悖和脱节并不能导致得出理论与创作失去对应关系和相互作用这个结论.相反,我认为当创作僵滞时,理论客观上催促了创作的突变,而创作又不断地以实践来充实理论的苍白.我不把这当作一个“事实”,而当作一个发展过程.深思的结果使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任何一次成功的艺术革新,都不是个体而是群体的行为,都不是瞬时而是历时的功效,都不是孤立而是时代历史综合作用的产物.我认为只有基于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主张人类社会与生物界一样,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民权"的兴起便是这种进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坚持"民生"是"历史的重心",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并以此为根蒂构建"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孙中山还极为重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其人力胜天的思想,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和极强的现实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 ,但对其价值和作用不能低估。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主题。与时俱进 ,巩固德育阵地 ,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创新是中小学道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与宗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道德的根据何在?此乃人生不可回避的一个严重问题。各民族的进化史上大都有一个很长的时期把道德置于宗教的基础之上,以对神的敬畏作为道德的根据。西方传统主要在“上帝”那里找道德的根据,中国传统主要在“天”(“天理”)那里找道德的根据。本文意在探讨一种“没有宗教的道德”的根据的可能性。作者认为,道德决非可有可无之事,但道德可以不需要主宰人间祸福的“上帝”或“天”作依据。作者结合中西哲学的发展历程,主张以“万物一体”作为道德的根据。人之所以必须讲道德,在于人本与人(包括万物)为一体,“民吾同胞”的道德精神源于“万物一体”。缺乏对“万物一体”的领悟从而缺乏“民胞”的道德精神的人,不是真正的人。作者强调要以对“万物一体”的崇敬之情代替“上帝”和“天”,以重振道德的权威性,让我们的民族把讲道德、尊重道德视为人之为人的根本要义。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们在学习中,对哲学的根本问题进行了讨论,大家意见异常分歧,归纳起来主要的是两种意见。一种主张哲学的根本问题应当提两个——除了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外,还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的问题。一种则坚持恩格斯的提法,主张哲学的根本问题只能是一个,我是主张后一种意见的。为什么说哲学的根本问题只能是一个呢?因为这是经典作家无数次肯定了的问题。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写道:“全部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的伟大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列宁在他的哲学著作中也说过:“我们总是毫无例外地看到,在解决哲学问题上有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是否把自然界、物质、物理的东西、外部世界看作第一性的东西,而把意识、精神、感觉(用现今流行的术语来说,即经验)、心理的东西等  相似文献   

19.
卢建华 《学术论坛》2008,31(4):198-204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呈现出生活德育论、生命德育论等形态.产生一些新的特点:注重理论性、学术性的价值取向;注重学科规范和概念体系的建立;注重借鉴、运用一些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形成一些值得关注的时代课题;注重培养问题意识,不断强化问题解决的取向;道德教育哲学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强调坚守道德理想与走进平民实践的取向相互整合,完善以"回归生活世界"为核心的理论主题.  相似文献   

20.
有的同志认为,主张价值真理随主体的不同而不同,无意中把主体的利益、需要视为真理的本质规定和真理的标准,这样就不可能同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划清界限。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 第一,承认价值真理的人并未主张价值真理随主体的不同而不同,而只是主张随着价值关系的不同而不同。对于同一价值关系,只能有一个真理。无论价值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