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风靡于西方的现代艺术思潮,对同时代的东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此种扑朔迷离境地下的西方现代艺术思潮认知态度成为关注焦点。面对认识与认定非此即彼二元对立模式的尴尬,导致了传统艺术边缘化和西方艺术中心化的论调,基于文化传承中"移植"与"扬弃"的规律,树立对西方现代艺术思潮正确的认知态度,并以此构建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对推动我国文艺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主持语: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如何来界定,栗宪庭和朱朱都不约而同地选用了一种颜色来作比喻——"灰色"。近日,两位批评家、策展人在"单向街书店"就"从地下走向聚光灯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开了对谈。现场两代批评家各抒己见,参与者们从他们各自观点的同与不同中窥探出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与此前艺术状态之间的一致与转向。朱朱:特别感谢各位今天下午能够来到现场听我们之间的对话,栗老师是找个人非常钦佩和尊重的前辈策展人。我的尊重和钦佩有很多理由,最重要的是他一以贯之的独立性。在现实中国能一直持有某种独立的精神去进行开创性的工作是特别特别艰难的!今天在现场我同样也是一名听众,希望听他回顾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3.
为了走进当代最受世界关注的中国艺术家蔡国强的艺术世界,通过对其追求艺术的足迹及作品的分析,深入了解这位擅长火药画、爆炸计划的艺术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西方现代抽象艺术与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融合,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世界当代艺术中的位置改变,并期盼今后会有更多的中国艺术家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艺术终结"是当代艺术的热门话题。前人多从哲学、美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我们试图立足中国艺术的现状,从传播的角度来审视"艺术终结"问题。艺术终结不是艺术的消亡,而是艺术的危机,是艺术自身的调整和转换。艺术的危机主要来源于艺术的传播困境。因此,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拓展艺术传播的渠道,成为艺术摆脱危机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现代主义浪潮在中国的兴起,作为现代主义艺术的重要内容———抽象艺术,在中国曾被诸多美术家广泛接受。然而由于缺乏社会、文化以及审美的广泛基础,至今抽象艺术在中国只能处于边缘而尴尬的境地;但其在中国南方少数经济与文化发达城市中怡然自得发展的现状,又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学术文化与都市文明的产物,伴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国当代文化的不断自觉,中国抽象艺术必将成为世界当代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艺术思潮,在当今世界艺术文化语境下,与不同国别或民族的异质艺术形态、艺术观念相互碰撞和影响,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艺术现象和艺术观念。中国当代艺术中艺术与非艺术形态的界限模糊不清,审美与非审美观念混淆的现象,引发出"精英、严肃、高雅"与"大众、调侃、戏谑"的混杂表达方式,很大程度上来讲是倾向于西方现代、后现代的文化逻辑,而不是中国自身的文化逻辑结果。由此提出在世界艺术文化语境中,用中国的大文化思维的方式构建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美术批评所使用的概念范畴不同于西方美术批评中的模仿、空间、再现、表现、抽象等术语,中国批评家在进行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批评实践中,产生和运用诸如象、意、形、神等基本概念,探索这些概念的内在意义及将其转换到当代艺术批评中,是建立中国本土美术批评学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8.
阅读、讨论田卫作品.不谈"水墨"、"抽象"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他从未置身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抽象水墨"运动中,也未曾受到过这些艺术现象的直接影响,但这依然构成了讨论其作品的逻辑起点之一。"水墨"与"抽象"的问题同"水墨"与"写实"的问题一样复杂,且具有一个历时性的过程。自20世纪以来,所谓"水墨"便不断地纠结于各种流行的现代艺术概念,"写实"如此,"抽象"同样如此。这也使得我们在讨论田卫的作品时,具有了一个基本的现实语境。  相似文献   

9.
当代艺术的价值体现在当代人和当代文化的关系之中;当代艺术是人的精神力量和思维智慧的证明。中国美术当代化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要正视艺术的世界性问题。进入当代艺术,并非模仿西方,而是艺术的需要。同样,当代艺术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参与。中国的当代艺术必须要有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要在吸收世界各民族艺术精华的同时,锤炼本民族的语言。  相似文献   

10.
<正> 总览中国当代艺术哲学的现实面貌和未来走向,我以为,中国当代艺术哲学至少面临着六大误区.下面我拟就这六大误区逐一进行描述.一、唯理主义误区它可能是中国当代艺术哲学沉陷得最深的一个最广大的误区.沉陷在这个误区里面的艺术哲学可以被称做“认识论艺术哲学”,或“反映论艺术哲学”,或“摹仿论艺术哲学”,等等.这是因为,在这个误区里,艺术的哲学本质被界定为一种理性认识,一种特殊的理性  相似文献   

11.
葛士恒 《21世纪》2010,(2):39-41
中国当代艺术发端于文革后,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历程。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由改革开放到推行市场经济进而走向国际,其问的风风雨雨都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中国人,艺术家也不例外。中国当代艺术以视觉的方式回应着逝去的历史和改革后的每个现实风波,但艺术自身的回应总是有局限的,那么中国当代艺术是否还能见证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如果可以,这种见证的有效性有多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当代艺术是在与传统文化艺术几近断层的背景下,在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催生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着先天的不足和本体性缺失的症候.在艺术市场化和符号化、概念化的趋势中越来越暴露出其精神性的缺失.中国当代艺术的重建和民族身份的确立应当基于对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重新认知和借鉴,创造出艺术的内在精神、外在形式与符号之间有机统一的中国自身的当代艺术.  相似文献   

13.
主持语:A12T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力量的发展,发掘最具潜力的艺术新星,通过展览展示、跨界整合助力中国当代艺术新生力量的成长。在A12T,艺术品不是拯救世界拯救灵魂的超级英雄,它是与你一起生活的朋友、知己。艺术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闪耀智慧,带来愉悦,让我们思考,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在一个更为开放和平等的时代,收藏艺术品不再是一种特权,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品味欣赏艺术品,因此A12T通过"艺术夜现场"、"艺术衍生"、"艺术公关"等跨界创新模式,深度开发国内外当代艺术家的艺术外延,将艺术引出象牙塔,带入现实领域,让艺术的魅力与想象力启发每个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抽象因素一直对我国传统艺术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新时器时代的彩陶、青铜器的图纹、汉字的起源以及绘画等艺术形式中能体验到抽象因素的存在。特别是在一些民间艺术中,劳动人民在不知不觉中运用着抽象的艺术形式,在抽象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的传统艺术达到了一个又一个巅峰,促进了东方艺术的发展。抽象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抽象和具象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朱德群县一位忠实于他自己、忠实于他的民族、忠实于他所属的最古老传统国家的艺术家。这里的"忠实",表现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将他所理解的中国文化精神贯穿于个性化的创作之中,使之演化为一种国际语言而发扬光大。 朱德群以70多年的艺术探索,开创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用透明手法将浓重块面与斑驳色彩,融入捉摸不定的幽远深谷。"透明之深谷"成了朱德群的绘画符号。朱德群抒情而充满诗意的抽象绘画,融育着中国书法、诗词、乐舞的意境。被世界画坛所认可。  相似文献   

16.
主持语:中国当代艺术最为缺乏什么?当代水墨最为缺乏什么?那是一种来自理性的反思追问态度,水墨需要在理性的反思与直觉的悟性二者之间艰难再生!"冷墨"小组的艺术实验,以理性的冷静与自由的想象,给当代水墨吹来一股飓风与狂飙,穿透我们钝化的神经,不断蔓延与扩展,在超越边界中展现艺术之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国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使中国当代艺术具有了独特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归根到底是一种共同的人文思想。儒、释、道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三大支柱,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着重从儒家、道家、佛教三者的思想精髓入手,结合当代艺术作品的实例,来论证中国艺术必须走民族化之路,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王纪仪 《北京纪事》2014,(10):97-100
以油画"大嘴"为代表的所谓"当代艺术",是一堆历史的垃圾,是没有功力又急于表现或赚钱的所谓艺术家的无奈之举。其实,广大老百姓对所谓的当代艺术是不屑一顾的。广大的专家及艺术家对此也是嗤之以鼻的。那么为什么在拍卖会上会屡创天价?因为这里面有个推手,而上当的则是一些不懂艺术只听忽悠的民营企业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艺术中,一直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就是艺术区的举起。 如果说九十年代艺术青年还是社会生活中的另类分子,进入 2000年以年,教育产业化为中国当代艺术培养了一大批以艺术方式来生活的年轻人,和九十年代的青年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很多人是被动处于艺术的环境,内心没有上一代人的冲动和使命感,艺术越来越成为一种存在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雅俗观念是中国文艺的重要观念.在中国文艺发展过程中,这一观念始终起着重要作用.直至今天,它仍然对文艺创作和批评产生着影响.在当代艺术实践和批评中,还时常围绕着高雅艺术(或称严肃艺术)和通俗艺术的一系列问题产生争论.比起西方艺术批评,雅俗观念在中国文艺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可以说这是中国文艺的民族特色之一.对此问题的深入探讨,其意义将不仅仅局限在对文艺批评历史的回顾总结方面,而且将有助于对当前和今后文艺发展状况及趋势的更好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