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新异纷繁的文化视野下民族声乐教学发展也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多态势。世界音乐教育改革趋势不断地给声乐艺术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中国声乐艺术教育急待建立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系统,积极吸收新的教育理念,继承传统声乐艺术文化,在拓展文化视域的过程中,创造更具民族特色和鲜活生命力的声乐艺术文化,从而推动中国未来民族音乐文化的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歌唱艺术要想走向世界,首先必须加强民族个性。民族个性越浓,世界性越强。当今的世界正处于一个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这就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发展以及走向世界提供了时代的机遇。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时机,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渠道,让国人喜爱自己的声乐文化;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并进而喜欢、热爱我国的民族声乐文化。在传承中国传统声乐文化中,发展和创新我国民族声乐文化;打造经济强国的同时,也必须打造文化强国的形象。因此,加强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性发展,以及世界性的传播,就更是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族声乐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是其核心基因.现代中国民族声乐是指在不断汲取各少数民族和国外声乐艺术养分基础上而形成的通古今、融东西,"中国风"中国味"中国派"十足的典型的中国民族声乐.在中国大国崛起,世界多元文化相通、共融的大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应进一步统一思想,提升认识,加快创新发展,与大国地位、形象相称,并作为世界声乐艺术的典范为世界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民族化是其发展的根本所在。中国民族声乐必须在保护和传承各地区、各民族原生态音乐的基础上,顺应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碰撞和交流中,寻求多元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于推进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播、教育和创新有重大作用,应当更好地把握“一带一路”带来的新机遇,进一步发展民族声乐艺术。由此追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对外交流与融合的历程,解读“一带一路”建设对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意义,提出加快民族声乐艺术走出国门、加强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与美声唱法融合、坚持以民族传统唱法为根基、采用中西结合的创作技法以及在学校实施多元化民族声乐教学等。  相似文献   

6.
<正> 我们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多采多姿,不仅在中国文化艺术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世界文化艺术园地中也是一株绚丽的奇葩。但是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有关民族声乐的价值、民族声乐的发展与提高,以及建立民族声乐学派等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笔者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对上述问题不断探索、研究,逐步形成了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历史源远流长,包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的人文文化,二者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彼此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在民歌《千古绝唱》"戏"与"歌"的结合中,既可以体会到民歌的优美自然,又可以感受到戏曲唱腔的韵味。《千古绝唱》充分体现了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融合与发展,以及中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浅谈民族声乐唱法的借鉴、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继承优秀艺术传统的同时,又大胆借鉴和吸收美声唱法的精髓,使得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不管是民族声乐还是美声,都是歌唱的艺术,它们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要发展今天的民族声乐艺术和声乐教育,就要继承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精华,同时大胆借鉴国外声乐文化的先进理论和经验,使中国民族声乐真正走向更科学、更系统、更完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9.
从语义学角度对“跨界”进行了词源分析,揭示了“跨界”的内涵与本质,进而引向“声乐跨界”这一话题。通过对我国声乐跨界历史脉络的梳理,找到当代语境下声乐跨界的理论根基及其在当代的表象。依据我国当前的文化发展态势和艺术发展规律,洞见我国声乐的发展趋势,以利于理解声乐审美观念和声乐艺术行为。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族声乐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同样深受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它的审美标准上,即要求民族声乐艺术要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中正平和.这种审美标准对于我们研究和学习民族声乐艺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现代民族声乐怎样更好地融合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民族声乐,将其中的文化精髓与科学理论在传承的基础上使其协调发展下去,是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的趋势,也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民族声乐已经走过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吸取了西方"美声"唱法进行了创新,但是仍然且必须保留中国传统音乐因素在其中.在把握中西声乐普遍规律的前提下,凸现中国传统声乐中的个性化因素,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由创作歌曲《你会爱上它》展开,回顾新中国建国以来民族声乐创作的发展历程,通过对不同阶段作曲家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的简述,具体分析了当代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缓慢不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认为当代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要坚持把创新作为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使作品不但贴近生活,更具有鲜明的个性、时代的特征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4.
资源是财富的财富。在当代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资源受到了世界性的普遍重视。我国艺术生产的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先性所指,既不是单纯的地方民族文化资源,也不是那种宽泛的华夏民族文化资源,而是"中华文化"资源。这是一个历史悠久,形质丰实,伴随国家走向和平崛起的宏大的文化资源库。从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向来看,将民族文化资源置于优先地位,是其应有之义,因而也是民族化的艺术生产的内在欲求;从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看,我国的艺术生产应该努力开发"中华文化"资源。当代文化的世界格局有两种声音:一是以美国为中心的文化霸权主义声音,它以超强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操持着文化生产与传播的媒介力量,凌驾于他国文化之上,向其他民族国家传播渗透美国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业已对某些弱势民族国家构成严重的文化伤害;另一种声音是来自世界绝大多数民族国家的呼吁文化多元化的声音,这是一种阻止文化霸权的声音。在这样的世界文化格局中,艺术生产作为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翼,在操作层面上最终取决于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上。谁忽略了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谁就会失去文化建设和艺术生产的主体性、自主性。  相似文献   

15.
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京剧风格钢琴音乐创作是当代多元化艺术生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合力”生成的新音乐形象,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原作品的艺术魅力,赋予了京剧戏曲艺术崭新的内涵。在文化语境下思考,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遗产在当代进行的传承和演变的重要体裁,是中国传统戏曲在当代舞台呈现的形式变体,为西方钢琴艺术“中国化”提供了更宽阔的创作视野。同时,京剧艺术的钢琴化也表征着作曲家们转化中国传统音乐形态,致力于追求中国化“民族文化新音乐”的创作理念,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6.
一,对近年来诸如" Bel canto学派是世界上最科学唱法"、"中国声乐学派基本唱法和审美标准是源自意大利的"等声乐观念提出质疑;二,检讨当前民族声乐现代化、科学化和民族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三,重点分析我国传统声乐的文化特质;四,就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与发展问题提出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17.
分析当前现状可知,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受到了社会转型的影响,而社会变迁又进一步使得民族声乐艺术自身的演进进程面临诸多挑战,不仅使其在演进方式的选择方面面临困难,更令其难以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顺利转型。因此,发展民族声乐艺术,应当从当前社会背景出发,在充分考虑社会变迁因素的前提下,寻找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规律,确定符合社会变迁特性的总体发展路径,通过弘扬民族声乐艺术中人的因素,突出民族声乐艺术的人性一面,并将其引领入各民族音乐文化中更具有内在层次的、更为追求人性心灵意蕴的表达的境界,同时也应当遵循制度的、社会的、文化的演进逻辑。  相似文献   

18.
当下的学院派民族声乐主要存在着片面夸大演唱的科学性、缺少艺术精神、表演风格雷同等问题。透过这些表象,究其根源还是学院派民族声乐的演唱者和教师缺少文化主体意识所造成的。因此,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敬畏,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对于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当下的学院派民族声乐主要存在着片面夸大演唱的科学性、缺少艺术精神、表演风格雷同等问题。透过这些表象,究其根源还是学院派民族声乐的演唱者和教师缺少文化主体意识所造成的。因此,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敬畏,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对于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适应全球化趋势,本文提出了国家民族文化的对内发展的四个战略,并提出变革国家民族文化建构理念,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的国家民族文化权变体制问题。制定对内文化发展战略,有助于创建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建立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丰富多彩的多层次文化;形成凝聚各个民族文明成就的中华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民族文化的统领作用,坚实地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