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86年发现的湖北省汉川县人何远庆墓志铭,内容丰富,叙述详明,详细地记载了其生平事迹,是一部体例规范的墓志铭,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该墓志铭的撰写者黄福与书写者杨守敬,均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的知名人士,黄福是国学造诣很深的学者,此墓志铭通篇结构严谨,涉及诸多古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杨守敬,更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学者,学识渊博,著述宏富,成就显赫。此墓志铭为其亲笔所书,作为一代书法家,这是杨守敬书法作品中的珍品,有着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杨守敬故事     
《社区》2008,(20):20-21
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晚年自号邻苏老人,宜都市陆城镇人,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藏书家。有83种著作传世,驰名中外。1915年1月9日,杨无疾而终,逝于北京,终年76岁。杨守敬逝世后,民国政府派专车护送灵柩回宜都,归葬宜都龙窝。  相似文献   

3.
作为清末民初的著名书家,杨守敬在清代碑学和帖学的兴衰中,站在历史的高峰上观察时变,客观、全面地对待碑帖,以中和持平的观点,提出"碑帖并重"的思想,主张"合之两美,离之两伤",从而促使晚清碑帖两大流派的合流.  相似文献   

4.
墓志铭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有纸上和石上两个文本.纸上墓志铭并不完整,留有不少空格,且信息量有缺有失,有待上石填写.在从纸上进入石上的过程中,志主及其先世名讳得到填写,其先世事迹被完善,志主本人事迹得到增补修正,其年岁生卒、后嗣及卒后安葬情况得到具体交代,最终完成墓志铭的文本生产.但同时,一些事迹被掩盖遮蔽,撰写者的评价遭到篡改,并因石材及书手等主观因素造成一些改变.墓志铭畸形的商品化,包括墓志铭撰写的模式化,职业墓志撰稿人的出现及墓志铭的产业化、商品化使得"谀墓文"大量出现,而一些撰写者不得不接受墓志铭丧家被篡改的事实.考察墓志铭从纸上到石上的生产过程,首先在于强调墓志铭有两个版本,其次在于加强人们对石上墓志铭的认识,三是突出墓志铭的商品化,加深人们对石上墓志铭文体独特性的认识,四是分清撰写者与丧家各自在墓志铭完成过程中的贡献和各自的责任.墓志铭从纸上到石上的改变,不足以否定墓志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新出土文献中,唐代墓志铭数量最多。在墓志铭的诸种特性之中,家族因素是重要的方面,探讨墓志铭的家族因素和传记文学的关系,是新出土唐代墓志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墓志志主与撰者身份进行综合考察,唐代墓志在文体属性与家族属性方面的紧密联系主要表现出三种情况:一是文学家自己撰写的墓志铭,这是特殊类型的自传文章;二是家人或族人撰写的墓志铭,更能体现出家传的特点;三是夫妻之间撰写的特殊墓志铭,具有家族与婚姻的双重特性。  相似文献   

6.
浏览报刊上有关名人的一些文章,名人身上的那些可贵"亮点"让我震撼,让我难忘。从萧乾的墓志铭中,让我感受到的是"良知"的拥有和高贵。萧乾先生在生前为自己拟就的墓志铭中这样评价自己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相似文献   

7.
南宋初年,胡安国父子与陈渊就杨时墓志铭的写作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便涉及到双方对陶渊明的不同认识:胡氏父子主张以陶渊明的高洁比附杨时之贤,陈渊则认为渊明去就随意、不合于义,与任事行义的时代精神不相吻合。在宋代的陶渊明接受史上,胡氏父子的推崇、认同是常调,而陈渊的批评、否定当属别调。对这一别调的探析,既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陶渊明接受史,也有助于把握南渡士人的精神导向——"行义以达道"。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中,视杨朱与老子同为道家学派的观点较有代表性.本文通过比较研究,议为杨、老学记诸多对立,主旨殊异,通过对儒、墨、法、道诸家对杨朱学派批评的阐述,进一步论证杨、老之学难归一家;对杨、老学说的某些相近之处,亦作了概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墓志铭是古代传记中的一种,作品数量琳琅满目,不可胜计,但是对墓志铭写作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比较贫乏。宋代欧阳修和曾巩不仅是擅长墓志铭写作的古文家,而且对墓志铭理论也有专门论述。他们反对“谀墓”之作,强调墓志铭写作要真实可信的观点,尤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据存世资料统计,宋代自撰墓志铭共有33方,现存计有18方。自撰墓志铭虽非宋代墓志铭撰写的主流,但在两宋时期不绝如缕。自撰墓志者有的曾身居高位,有的一直宦海低迷、困顿下僚,还有的终生居于草野。这些墓志铭,有的形式自由、内容简单,也有的中规中矩,与他撰墓志无异。撰者之所以直面自己的生命,或借自撰墓志表达一种超脱生死的豁达境界,或是理想与现实反差下的牢骚之语,抑或是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墓主的自我释放,乃至表达易代之后"遗民"的心态等,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此类文献的历史书写方式颇耐人寻味,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11.
杨黼的“白文”《山花碑》是早已闻名于中外了,但是产生在同一时期的另外一块足以和它媲美而且极有研究价值的“白文”《赵坚碑》却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一、《赵坚碑》简介及其他 杨安道作的《故善士赵公墓志铭》,简称《赵坚碑》,刻于明景泰六年(公元1456年),是作者写来追悼赵坚的十首“白文”哀词。词中那种既哀死者亦复自哀的情调,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的中古时期,墓志铭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现出完备的文体形态,形成了特定的书写规则。首先,中古墓志铭是由多重载体构成的特殊体制,至少存在文本、书法与实物三重载体。其次,中古墓志铭的文体特征表现为志铭分撰现象更加凸显,墓志与诗体进一步交融,铭文的体式逐渐丰富。再者,唐代墓志铭的书写规则主要有逐步完备的题款、偶尔出现的注文、特殊的平阙格式。最后,墓志铭的集本与石本文字书写方式有所不同,比较集本与石本,更有助于我们把握墓志铭的文体特质。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杨绾其人,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杨绾墓志》等墓志志文和考释相关文献,对杨绾的为官经历、品行与修养、葬地少陵原、唐代科举存废之争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杨绾墓志》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这位中唐贤相的家族世系、生平宦迹、婚姻、卒葬以及品行修养等方面的情况;杨绾、贾至等提出贡举之弊,主张置孝廉科、力田科等,引发时人在思想观念上趋向以致用之学取士,中唐制科出现向儒学化靠拢的变化;杨绾清廉俭朴、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观,在朝臣中起到了榜样和导向的作用;墓志中有部分内容与新、旧《唐书》等相关史料记载一致,还有包括杨绾的出生时间为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等许多内容能够补传统文献记载之缺, 杨绾兴廉察孝的主张也为解决这一时期中唐科举存废之争问题提供了线索,这些墓志志文多处可与文献互证,对于中唐史事的研究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2003年出土的《王绍文墓志铭并序》被视为 目前唯一留存的杜审言文章,但它是否确实为杜审言撰、宋之问书未有学者进行详细考证.从墓志铭的撰书时间来看,杜审言与宋之问此时并不在题署所记的官职任上;从墓志铭的记述内容来看,墓主父亲的官职以及墓主妻子的逝世时间存在事实性错误;从墓志铭的书写风格来看,笔画结体与初唐主流相差较大,还出现了未使用武则天改字的情况.综合诸多与史实相悖之处判断,《王绍文墓志铭并序》当是伪作,至于是何人伪作,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15.
女性典范即指在道德、行为等某方面被认为是应受到世人敬仰和效仿的女性。在古代,这些女性典范往往会出现在墓志铭中。在墓志铭中出现的女性典范,并非单单只是对这些女性的颂扬,而是由此出发,表达对墓中女性某一方面品德的赞颂。通过墓志铭中对女性典范的描述,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社会上理想化的女性形象,辽代也是如此。通过辽代墓志铭中女性典范的研究,可以为探讨辽代社会的女性观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中两方关于唐代大明宫的新见墓志,分析唐代文学、皇室婚配和仕进制度。研究认为,第一方为《唐故邕管营田判官左骁卫兵曹参军崔公及夫人赵郡李氏合祔墓志铭并序》,志主为崔成务,志文不以士族门第自矜而强调其文学吏能,并与柳宗元、吴武陵等形成永州文人圈;第二方为《唐故太子洗马杨府君夫人宝应县主陇西夫人墓志铭并序》,志主为宝应县主,志文中唐文宗为其或者还有其他皇家女择婿而下的在指定的十八家里"宜择名士族子"的诏令,墓志还记录了元日朝会,皇亲国戚在大明宫面见皇帝时的具体情况,且提供了一个皇帝敕赐给官(武职)的实例,颇具价值。  相似文献   

17.
明代政治家高拱为其姻亲、同年、同僚、门生、好友、乡梓等撰有多篇墓志铭、墓记、行状、碑阴和祭文。据清康熙二十五年高有闻"笼春堂"刻本《诗文杂著》一书统计,高拱撰墓志铭21篇,墓记3篇、行状8篇,碑阴2篇,祭文14篇,凡48篇。辨析考证高拱所撰祭文墓铭,有助于厘清高拱人际关系之脉络。  相似文献   

18.
杨守敬所著《激素飞清阁评碑记、评帖记》未及时出版和手稿遗失是一个悲剧,使它错过了木该属于它的时代。数十年之后它失而复得并在日、中两国刊行,又是不幸中的万幸。它是杨守敬近百部著述巾的处女作,也是书法史上第一部合之以碑帖概念为类、以金石资料为基、以书史脉络为经、以作品评鉴为纬的书学研究专著,并将考据之法引人书学,首倡“碑帖融合”书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石学论丛     
序(叶国良)墓志起源考墓志铭的结构与名目唐代墓志中所见隋唐经籍辑考石学与赋学陆广成墓志考唐代墓志丛考《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著录订补读《六朝别字记新编》札记《石刻考工录》补遗石刻刻工续补读石随笔石学论丛@程章灿  相似文献   

20.
中国神话学在新世纪的十年取得了两个较大的成绩:一是少数民族神话研究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中南民族大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了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讨会,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影响与深度;二是神话学学科的教材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先后有三部神话学教材在这个十年问世,标志着中国神话学学科建设已步入自觉时期。教材建设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知名神话学家杨利慧博士的新著《神话和神话学》由于立足自身的学术实践,潜心探索神话学教育的理论框架问题,注重田野,融通世界,贯穿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多层次教育,显现出"差异的神话学"的中国性,在国际学术语境和本土神话学教育格局中,都具有极大的学术张力和学科推动力。杨教授博学多识,一直从事神话学教学与研究,致力于中国神话学的学术交流与跨文化对话,是新世纪以来在国外神话学界享有良好声誉的中国神话学家,这一背景,为其神话学教材增添了开阔、丰满的国际色彩。本专栏为此邀请国内外十多名神话学者就杨教授具有开拓性的神话学教材展开讨论,用两期的篇幅,实现一种研究者与作者、中国与世界的神话学学术对话,以此来深入关照中国神话学学科建设的新机遇和新问题,并期待引起学术界更多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