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情"和"气"在传统唱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具有特殊的功能。情是"音"的本源,气是"声"的本源,音乐是"音"与"声"的统一,歌唱是"情"与"气"的统一。因此,处理好"情"与"气"的关系是决定歌唱艺术效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心雕龙》总论的"枢纽"部分,必定有论及"文体"的篇目,那就是"宗经"篇。刘勰"宗经"主要"宗"的是五经之"体"。而每一经之"体"都包括"义"与"辞"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义"是内容要素,是"体"的内在结构;"辞"是形式要素,是"体"的外在结构。"宗"经之"体"主要偏重于"辞",而又不完全废弃于"义"。  相似文献   

3.
蔡恩泽 《华人时刊》2007,(10):62-64
由于浮躁,中国企业家难得创新,特别是很少下功夫创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民族品牌是千锤百炼的金字招牌。可中国有些民族品牌是广告"炸"出来的,是网点"铺"出来的,是价格"杀"出来的,是花样"翻"出来的。"炸"、"铺"、"杀"、"翻"这四招确实也成就了一些民族品牌,可绝大多数只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4.
"为政以德"开宗明义指出了政治以实现正义为圭臬。政治的正义品质依据自然法则。"为政"卷开篇给出了两个自然,第一是"譬如"句作为明喻揭示的宇宙的自然,其运行依据"道";第二是第二章作为暗喻描述的社会的自然,其运行依据"德"。"道"与"德"都是正义的体现,然而"为政以德"却有两种情形,即第三章所展示的"德""礼"之治和"政""刑"之治。"德""礼"之治是"礼治","政""刑"之治是"法治",两者都是"德治"。"德治"本质上是一种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5.
释“石”     
"石"是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名词。从上古到中古"石"一直有yak或ǐεk的读音和"大"的义项。上古和中古时期的"硕"也有上述两个读音。从现代汉语方言材料来看,"石"跟"硕"在读音上发生分化的时间是近代以后。虽然"硕"也有"大"的义项,但跟"石"不同的是,该义项是其语源义,而"石"所具有的"大"的义项是由于跟"硕"读音相同,通过通假的方式获得的,其本身并无该义项。"石"的"量器"义是在其为"容器"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石"经常作为称重物的量器,因而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作为重量单位词的义项。表示"谷一百二十斤"的"石"跟"■"是同源词。"石"读为"儋"的原因之一是从俗,其发生的语言基础是汉语中存在的同义换读现象。  相似文献   

6.
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在逻辑,是"统一"与"多样"的辩证关系。没有"统一"无所谓"多样",而没有"多样"也构不成"统一"。民族地区呈现"集这么多的‘区’于一身"的"家底",是中国的"家底",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家底"。所以,做好民族工作,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认同中华文化本身也包含了"统一"与"多样"的关系,中华文化同样是多元一体的文化。理解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是"中国特色",二是"正确道路"。"中国特色"具有历史意义,它代表了中国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是"中国特色"。因此,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伦理"是一个社会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伦理"出现。"伦"是"仑"的后起字,"伦"的出现承载了"仑"的名词义项"同类"义,"伦"继而又引申出了"条理、次序"义。"理"本是一个动词,在上古汉语中其中心义项是动词义"整理、治理"义,后来辗转引申出了名词义项表示"条理、次序"。"条理、次序"义是"伦"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提倡以"和"的方式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在中国价值哲学视野中,"敬天"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前提,"齐天"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基础,"爱天"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动力,而"用天"则是实现"天人合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人类认知、句法、语义、语用的综合因素造就了判断动词"是"。判断动词"是"在西汉时处于发展期。"是"由用于句首的复指代词演变为表判断的系词,有多个动因。副词修饰"是"的例子对"是"成为判断动词起到了重要作用。西汉时期"是"字判断句的格式有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本色论"是中国词论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晚唐五代是"本色论"的奠基期,集中表现为"词为艳科"。北宋是"本色论"的争鸣期,表现为以苏轼为代表的"自是一家"之论与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别是一家"之论两条线索的争鸣。南宋是"本色论"的补充发展期,王灼、胡寅的"情性论"是对苏轼"以诗为词"论的发展,张炎的"雅正""清空"是对李清照"别是一家"论的发展。唐宋词论中的"本色论"是两条线索的不断争鸣、融合。  相似文献   

11.
从"形容词 的 名词"结构出发探讨了"的"字的功能。从"语法动态性"角度认为,"描写性"是"的"的词法功能,"描述性"和"陈述性"是"的"的句法功能。句法功能是词法功能的扩展。并由此推论出"S (是) V 的 O"结构是由"的"字作标志,将动宾短语离合,重新强调并陈述已经发生或正在延续的事件的一种新的句式。  相似文献   

12.
后人常以"尚意"来概括宋代书法的时代特征。这里的"意"可概括为"以意得意"。第一个"意"是观念性、精神性的东西,包括主体的感觉、情绪、意志、观念、认知等精神性内容,主要是指书家的创作态度,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得意",也就是追求书法的"神"、"意趣"、"意味"、"意韵",甚至是体现万物之"理"的"道"。  相似文献   

13.
"无"是《庄子》思想的主题,"无"之美是《庄子》美学的核心。《庄子》的"无"既不是空无,也不是虚无,而是蕴含了五层含义:一是与"有"共在的"无";二是"有"之"无",这是对自然之"有"的超越;三是作为否定的"无",即对人为之"有"的否定;如果说前三种"无"构成了"物"之"无"的内涵的话,那么,第四种"无"则是形而上的"道"之"无",它是万物的原初本性,也是前三种"无"存在的基底;第五种"无"是"无无",与其说它是"道"之"无"的否定,毋宁说它是真正的"道"之"无",它要否定任何将"无"变成"有"的企图。《庄子》之"无"的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显现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路。因此,对于中国美学而言,审美既不能见物不见人(道),也不能见"有"不见"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回顾秦汉出土文献中"是是"句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是是"句出现的语言和非语言环境,得出"是是"句中第二个"是"字不是系词,而是副词"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濊"字的本义是"大水",濊族所在的位置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第二松花江流域、鸭绿江流域,以及朝鲜半岛的江原道和咸镜南、北道。"濊"作为族称,含义是生活在水边的民族。"粟"字的本义也是"水",粟末族所在的位置是第二松花江流域。"粟"作为族称,含义也是生活在水边的民族。喉牙音"濊"曾经发生了到舌尖前音"粟"的历史音变。  相似文献   

16.
赣语都昌方言中,"是"字句主要存在着三种形式类型,分别为"x是y""是y""x是y个"。日常交际中,"是"字句能够表达出诸如判断、强调、反驳、厌恶等语气情态。除表判断的"是"字句之外,其他"是"字句通常表现出说话者"驳斥"的感情色彩。"是"字句体现出的语气情态,从说话者方面讲,是主观性程度加深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是"字的逐渐主观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上古时代精英之治的概念就是"选贤与能"。"禅让制度"是精英之治实施的典范,对"帝"和"臣"的选举是"选贤与能"的运作方式和保障措施。上古时代以"选贤与能"为核心的精英之治,是中国吏治文化的基础内涵,是儒家"学而优则仕"思想的渊薮。  相似文献   

18.
比较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变迁研究"、"形态研究"、"互释研究"和"交叉研究"。变迁研究的核心是"亲缘"和"影响"关系,基本方法重考证,主要研究"异变"与"正变"之迹。形态研究的核心是"异同"关系,基本方法是比照、参量,并以此探索艺术形态背后思想文化异同之根源。互释研究的核心是深度"求解"和"沟通",基本方法是互为主体的双向阐释。交叉研究的核心是跨学科的关系,基本方法是科际边缘整合,研究学科之间的"亲缘"联系。  相似文献   

19.
在"前四史"中,作名词,"同产"大多是"兄弟",只有一则是"姊妹",没有一则是"同母兄弟"。作形容词,"同产"有的是"兄弟的",有的是"同父的";"同父的"又可分为"同父异母的"和"同父同母的"。  相似文献   

20.
明代崇祯四年(1631),在仪真县西南部,计成为汪士衡设计、建造了"寤园"。但是"寤园"的名字很快消失了,"寤园"所在的区域存在"西园""荣园""汪园""容园""闵园"等园林的名称。这些名称让学者们十分迷惑。研究表明,这些名称是同一个花园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叫法。"寤园"是最初的名字,"西园"是根据这座园林所处位置起的名字,"荣园"是"寤园"进入清朝以后改的名字,"汪园"是根据"寤园"园主汪氏家族姓氏起的名字,"容园"是"荣园"卖给闵氏以后改的名字,"闵园"是根据"容园"园主闵氏家族姓氏起的名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